和朋友一起吃飯,對方本地人,聊著聊著她冒出來句:“問你個問題,你別生氣呵。”
我說:“想問我為什么我租住著逼仄的隔斷間,吃著幾塊錢的方便面,加著沒日沒夜的班,還不愿意離開北京嗎?”
其實,已經不止一個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網上也經常有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口水戰(zhàn),極端的本地人會罵“我們不需要你建設,滾回去建設你的家鄉(xiāng)去”。本地人覺得我們搶占了他們的公共交通資源、教育資源等等,外地人覺得政策都在鼓勵我們來大城市奮斗,憑什么你還說三道四。
立場不同,無關對錯。我想說的是,為什么自己要死皮賴臉留在大城市。
大城市意味著更開闊的眼界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對于課本里的“紅燈停,綠燈行”,根本理解不了怎么回事。因為當時全縣只有一個交通崗亭,而7歲的我從沒機會去縣城。
小學作業(yè)本,關于班級描述,前面一欄是:×年級,后面一欄是:×班。當時我那個小學只有六個班,小學一二三四五年級,外加一個育紅班。所以對于后面的“×班”,百思不得其解,去問代課老師,他也不知道,就跟我說:不用填。
當我再三追問,只有初中畢業(yè)的代課老師急了:“別人怎么不會問這樣傻問題?就你事多。”
小時候,我養(yǎng)成了較好的學習力,但寫作之外,像音樂、繪畫這些領域,因為父輩都沒有機會了解,所以我根本沒有機會嘗試。
而我老公因為生活在北京,高中時除了學習,還可以打球、旅游、聚會,而且早早接觸了計算機。
而我的高中,從早上六點多早讀開始,一直到晚上九點半,都處于學習狀態(tài),而且五個周才休息一天半,所有學習都圍繞著高考的五科進行。
我和他之間的差別很大??梢赃@么說,學習之外,大城市的孩子還得到了充分的興趣嘗試,而對于小地方的孩子來說,他們沒有機會嘗試更多。
比如公司組織年會,老公上臺當個主持人可以落落大方,而我當眾發(fā)言會緊張的要命;比如他嗓子一般,因為經常去ktv,踩上節(jié)拍沒一點問題,而我因為缺乏煅煉只敢唱自己最熟悉的那兩三首。
一個人的成長,有些可以通過后天的修煉來彌補,但有些無論長大后怎么努力也無法達到想要的境界,因為原生環(huán)境的影響巨大到無法想象。
最近我在為孩子擇園,當北京這邊的幼兒園都在講究蒙臺梭利教育、華德福教育、正面管教理念時,老家的幼兒園多數停留在唱唱歌、跳跳舞的階段。這不是說簡單不好,但如果有機會讓孩子體驗更多、更開放的教育方式,他們的人生不是有了更多的可能?
對于孩子來說,性格的養(yǎng)成,無論身在大城市還是身在小村莊并無二致,父母是不是成熟豁達、是不是關系融洽才最重要。但在原生家庭之外,如果擁有的資源更豐富、受到的教育更先進,孩子的身心發(fā)育才有更多可能。
讓自己和孩子擁有更開闊的眼界,是我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之一。
大城市意味著更多的公平
在逃離北上廣的大潮中,面對大城市的高消費、高房價,身邊的同事、朋友,也有選擇離開北京的。但有些人在家待了沒多長時間,又回來了。
他們當中有的去了二三線城市,卻發(fā)現(xiàn)那里的樓價也要2萬左右一平,空氣并不如想象中那樣新鮮,上個班公交車也是要等幾輛車能上去。有的去了老家縣城,卻發(fā)現(xiàn)即使自己想建設家鄉(xiāng),家鄉(xiāng)也不一定歡迎自己建設,而且最常見的模式是:有在好單位工作的父母,就有在好單位上班的孩子;有做著好差事的親朋好友,就有做相關好差事的親戚熟人。在那種人情至上的環(huán)境里,想憑一己之力闖出一片天,很難很難。
同事的老鄉(xiāng)小Z,工作一年后,不愿意做蟻族,放棄當時月收入8000的薪水,一腔熱血回到家鄉(xiāng)。進入當地一個工廠,名義上是電腦技術人員,干得最多的就是幫大家裝裝程序、下載下載文件,工資從8000降到3000出頭——在那個人均收入2000多的地方,這個收入令人羨慕。
很快,小Z就意識到,如果繼續(xù)做下去,整個人都廢了。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周圍人貪戀眼前的安穩(wěn)時,你整日抱著編程書學習,會被認為是異類。于是,他又逃回來了。他說:“在北京雖然辛苦,但起碼可以想學習就學習,想跳槽就跳槽;網上買幾本書,當天就能收到;我可以不斷嘗試,看看自己可以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只要努力,我的技術是不斷更新的,我的薪水是不斷攀升的,我的成就感是存在于每天的工作中的?!?/span>
很多人喜歡大城市,就是喜歡這種相對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吧?
在大城市,即使進不了鐵飯碗單位,只要自己努力,一樣有生存的資本,因為這里有無數平臺供你選擇、有無數機會等你去競爭,更適合無爹可拼、無臉可拼、無錢可拼卻心懷奮斗夢想的人。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努力他耳濡目染,更容易養(yǎng)成積極、樂觀、向上以及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性格。
大城市意味著更高的起點、更多的機會
這一點,在我和喆爸身上的體現(xiàn)也很明顯。
我英語是啞吧英語,一開口別人都能當笑話聽的那種,初中老師發(fā)音就不準,基礎打得太差。而喆爸的初高中英語老師都科班出身,他的聽力也得到充足培養(yǎng),大學時又兼職帶過幼兒園小朋友的英語課,現(xiàn)在教孩子口語完全沒問題。
在小城市,圖書館要么沒有,要么有也是形同虛設;報刊亭極少,電影院也更新不及時。而在大城市,有最好的圖書館、最好的電影院、最高規(guī)格的劇院、隔三差五上演的兒童劇……
如果說前者是文化沙漠,后者就是文化綠洲。
朋友D出生在甘肅的一個小城,那里沒有西餐廳,年前她姐家10歲的孩子來北京玩,終于吃到比薩和漢堡。當D家4歲多的孩子自如地用刀叉吃飯時,姐家的孩子卻手足無措,不知餐具如何使用。
垃圾食品,值得炫耀嗎?就健康而言,當然多吃無益;但就見識而言,多接觸不同品類,多了解不同流派,多體驗不同的生活,絕對值得提倡。尤其是對于孩子來說,每一份見識,都會成為他自信的來源。
另一個朋友,也是農村娃,在北京買了房子后,接爸媽來北京。帶爸媽參觀一景點時,媽媽隨口吐了一口痰,被幾個本地人好一通數落:“太沒素質了!我家狗在家都知道不隨地大小便呢!”“唉呀,一看就是外地人,沒教養(yǎng)!”
朋友走在前面,等她轉身回來,一輩子沒進過幾次城的媽媽,已經面紅耳赤。她像個犯錯的孩子站在那里手足無措,她不是沒素質,而是她生活的小山村,生活規(guī)則就是隨意。多日后,朋友跟我描述媽媽的委屈,眼里還閃著淚光。
是的,對于好多生活在小地方的人來說,并不懂大城市的生活規(guī)則。而這種規(guī)則的無意識,往往被人貼上“沒素質”的標簽。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這個高,對很多生于大城市的人來說只是起點;而對于很多生活在農村或小城市的孩子來說,是“高山仰止”,因為擺脫貧困落后的每一步,都舉步維艱。
比如我的同學朋友,多半從農村或縣城走出來,然后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在城市里站穩(wěn)腳跟;而喆爸的同學朋友,因為人生的起點就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更多關注的是旅游、留學或聯(lián)合創(chuàng)業(yè)。
從起跑線上,我就輸給他了。我經過小學、中學、大學、工作多年的努力,才在北京租得起一個獨居;而對他來說,最壞的結果,就是找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不一定賺錢很多,就可以吃得好、穿得暖。
因為知道奮斗的辛苦,所以奮斗在城市的人,都慶幸家孩子以后的起點,比自己當初高了一大截。
從村莊流向小鎮(zhèn),從小鎮(zhèn)奔縣城,從縣城輾轉到省城,再從省城到一線城市,每一個父母,都有著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教育條件的心。
在遷移過程中,有辛酸,有失敗,但更多的是希望。比如我回老家縣城,時常聽親戚提起,誰家的房子租出去了,從老家來城里陪孩子讀初中。比如我經常在地鐵上遇到帶著孩子從外地來北京學習才藝的父母,他們那么辛苦,無非是想孩子以后的人生,能多擁有一個選擇機會。
說一千道一萬,很多人死皮賴臉留大城市,是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從一個更高的跳板起跳,開拓自己的人生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