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在朝鮮半島的行政設(shè)置
公元108年,漢武帝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wèi)氏朝鮮,統(tǒng)一其舊域后,在那里劃分地方行政區(qū)域,設(shè)置了樂浪(約在今朝鮮平安南道)、玄菟(約在今朝鮮咸鏡道)、真番(約在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約在今朝鮮江原道),史稱“漢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
不過,真正意義上的“漢四郡”存在時間并不長。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并將此三郡之屬縣合并于樂浪郡。于是在從前箕氏朝鮮和燕兩個諸侯國管轄過的遼東地方,從燕、秦和初所置的遼東郡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新賓北漢城),在其下新設(shè)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三縣。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quán)興起于遼東地方玄菟郡。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高句麗在漢玄菟郡管轄范圍內(nèi)的高句麗縣建立了政權(quán)。
兩漢、魏、晉時期,樂浪郡、玄菟郡的區(qū)域和郡治不斷變化。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qū),將樂浪南部分割出來,設(shè)立帶方郡。
此外。在漢魏之時的朝鮮半島南部,居住著韓種的三支,馬韓、辰韓、弁韓。史載馬韓有五十四國總十余萬戶。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共七十八國。共計為二十萬戶,約近百萬人。
玄菟郡是漢四郡之一,其疆域?qū)覍乙驗閼?zhàn)爭及行政重組而有所改變。于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設(shè)立時疆域最廣闊,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個, 大約是今朝鮮咸鏡南道、咸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吉林省西部一帶,郡治大體在咸鏡南道境內(nèi)。前82年,真番、臨屯二郡被撤銷,玄菟郡遷至今吉林省一帶,東漢時西移至遼東,即為現(xiàn)沈陽市上伯官古城遺址。后為高句麗兼并。 漢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漢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間剿滅衛(wèi)滿朝鮮后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shè)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的總稱,對朝鮮半島北部有很大的影響力。公元前82年,漢朝將臨屯、真番二郡并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后因受貊所反抗而遷往遼東高句麗(今遼寧新賓),統(tǒng)治夫余、高句麗(非高麗,高句麗與高麗有250年以上年代差距,高麗乃后世韓人頂高句麗名號而已,且二者統(tǒng)治主體及民族構(gòu)成不同,詳見高句麗詞條)等族。東漢、曹魏和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和玄菟郡。東漢末割據(jù)遼東的公孫氏分出樂浪郡南部設(shè)立帶方郡,并為魏晉所承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