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字,心橫一把刀。利刃加心,用心一撐,硬是過去了。這,是需要大膽量,大勇氣,大智慧的。 然則,事忍,也是有高低之分,大小之分的。姑且稱之為“大忍”和“小忍”。 如越王勾踐之“臥薪嘗膽”,韓愈之“胯下受辱”,可謂“大忍”?!按笕獭闭?,其后是有重大的目的,有“陰謀”在焉?!墩撜Z》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蓋有此意?!按笕獭?,多發(fā)生在成大事業(yè)者身上,對于他們來說,忍,只是一種手段,一個過程,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如此的?!按笕獭敝蹋嗟氖侵腔墼诎l(fā)生作用,而不是心性使然;“大忍”之忍,不是求安,而是求勝。 “小忍”則不同,“小忍”求安,正如《陰符經(jīng)》所說的:“安,莫安于忍辱?!敝袊顺Uf的“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也是此等意思。 “小忍”,需要的是寬容、包涵,需要的是謙遜、退讓。常人之“忍”,大多屬于“小忍”范疇。 常人的寬容,似乎很難達到“海納百川”的境界,但至少你能夠勇于接受,接受好事,也接受那些不愉快的事;接受別人的優(yōu)點,也接受別人的缺點。好事、優(yōu)點,自是讓人高興,不愉快的事、缺點,卻需要多多包涵,包涵了別人的缺點,對于你來說,就是一種忍讓。一個心地寬容的人,他就會是一個謙遜的人;謙遜的人,就懂得退讓?!叭套尅?,忍的結(jié)果是“讓”,你“讓”了,你也就“忍”了。 夫妻吵架,有一人忍了,就能家庭融洽;鄰里勃谿,有一家讓了,就能夠鄰里和睦;朋友之間,小事、瑣事,不愉快的事,時常發(fā)生,但只要彼此忍讓,就不會反目成仇。 清朝康熙年間,大學(xué)士張英,“六尺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明證。張英接家人書信,說鄰居同他們家爭奪三尺寬的宅基地,要張英利用職權(quán)疏通關(guān)系,打贏這場官司。沒想到,張英卻提筆寫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睆堄⒍?,更懂得寬容和忍讓。這一“讓”,為世人樹立了一個“忍讓”的榜樣,也讓張英名垂千古。 所以說,“小忍”充斥在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小忍”之忍,最是能成就一個社會的融融睦睦的生命狀態(tài)。 然而,“忍”人、“忍”事,對于個體來說,更需要一種好的心態(tài),心態(tài)端正,最是重要。若無寬容、包涵之心,不是出自心甘情愿,縱是忍了,你也會氣悶,也會自責(zé)自咎、怨天尤人,郁郁而不歡,甚至于積憂成疾。所以,平日里,最是喜歡杜牧的那首《遣興》詩: 鏡弄白髭須,如何作老夫。浮生長勿勿,兒小且嗚嗚。忍過事堪喜,泰來憂勝無。治平心徑熟,不遣有窮途。 “忍過事堪喜”,以忍為喜,情意坦然,說得多么從容而灑脫。浮生匆匆,世事紛繁,煩惱眾多,忍過了,就能否極泰來,忍過了,就能轉(zhuǎn)危為安。再則,若果真“忍”過了,也許還會浴火重生,升華自己,正如《莫應(yīng)對》詩所言:“人來罵我逞無明,我若還他便斗爭。聽似不聞休應(yīng)對,一只蓮在火中生。”“一只蓮在火中生”忍過之后,心凈如蓮,真唯為可喜之事。 故爾,遇事則“忍”,又何樂而不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