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瀑布
黃河之水天上來, 玉關(guān)九轉(zhuǎn)一壺收。
勢如萬馬聲似雷, 從天而降奔騰急,
黃浪翻滾冒白煙, 巨巖崢嶸彩虹奇。
聽濤觀瀑壺口邊, 飛花拍岸浪煙澗。
脫韁野馬橫空吼, 出水蛟龍騰云翻。
排山倒海風(fēng)雷旋, 摧枯拉朽狂瀾卷
萬里大河一壸收, 秦晉相望山水宜,
水瀉九曲天上降, 氣沖千嶂呑霄漢
兩岸人看一個景, 撼天動地心潮激!
壺口瀑布位于宜川縣城東48公里的晉陜大峽谷中,傳說為大禹鑿石導(dǎo)水之處,故《水經(jīng)注》載:“禹治水,壺口始。”它是黃河上唯一的金黃色大瀑布,也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的風(fēng)景區(qū),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渡村寨為一體,展現(xiàn)了黃河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淀,壺口之名,得來已久?!队碡暋吩疲?/span>“既載壺口”?!豆沤駡D書集成》謂:“山西崖之腳,盡受黃河之水,傾瀉奔放,自上而下,勢如投壺,故名。”清乾隆《宜川縣志》道:“觀壺口形勢,因上流寬廣,至此收束歸槽如壺之口然。”當?shù)胤窖苑Q瀑布為“埽”,又傳說瀑布下住著黃河龍王,所以民間稱其“龍王埽”。壺口風(fēng)景區(qū)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神奇壯麗,變幻多姿,可以概括為“壺口十五景”。
1. 天河懸流:黃河由北向南滾滾而來,至壺口,約400米寬的水面驟然收縮為50米,暴跌而下落差達40米,“恍若罍甕乍收,上寬中狹,自高而下,峻若建瓴,駛?cè)绫捡R,洪波急濺,驚濤怒瀉”,形成橫崖千尺,懸水奔流,山飛海立,晴晝晦冥,風(fēng)雨迷離,驚天動地的河瀑奇觀。明代詩人詠贊:“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guān)九轉(zhuǎn)一壺收。雙騰虬線直沖斗,三鼓鯨鱗敢負舟。桃浪雨飛翻海市,松崖雷起倒蜃樓。鰲頭未可尋常釣,除是羽仙明月鉤。”壺口秋風(fēng):夏末秋初,雨水頻繁,河水急增,濁浪滔天。瀑寬達百米,方圓數(shù)里,水汽彌漫,氣勢磅礴?!豆沤駡D書集成》道:“今每逢秋漲,波濤洶涌,震動遠近,洵稱宇內(nèi)奇觀。”又稱,所謂秋風(fēng),因黃河之水注入壺口,其勢甚險,寒氣凜冽,宛若秋風(fēng)吹蕩。此時最能體現(xiàn)瀑布神韻,自古稱此為當?shù)貏倬啊?/span>
2. 冰瀑銀川:隆冬時節(jié),瀑布周圍的石崖上,銀裝素裹,玉垂冰掛,如雕似塑,玲瓏晶瑩,美不勝收,別有一番情趣。明人黃光煒《壺口賦》云:“每至仲冬之交,河冰先結(jié),既堅且厚,人畜重任,往來無阻。”明末,李自成農(nóng)民軍曾乘冬季揮師過冰橋,攻克山西吉縣。清末,西捻軍梁王張宗禹率軍強渡冰橋,越呂梁,救援東捻軍。黃河上巨大的冰塊擠成冰橋,當?shù)孛癖姺Q“神橋”,俗諺:“神河不閃人”,說神橋庇佑好人。河開冰融之時,過冰橋甚為危險,但是只要有急事,“神橋”總是等人過后才塌陷。這些動人的故事,為黃河披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初春瀑布落凌期,冰塊塌落,小者如牛,大者似屋,聲若山崩地裂,異常壯觀。
3. 黃河驚雷:宜川民諺道:“一里壺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傾注一壺,萬鈞之力激起旱天驚雷,數(shù)里之外即可聽到隆隆吼聲,真可謂“石破天驚,先聲奪人”。古詩云:“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涌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F(xiàn)代藝術(shù)家們則稱之“黃河在怒吼”“黃河在咆哮”。如果把壺口瀑布喻為黃河的心臟,那么這濤聲便是它的心音。于無聲處聽驚雷,在這偉大的黃河之聲面前,復(fù)夫何言!
4. 霓虹飛渡:每逢日出,壺口上空,彩虹飛舞,凌空虛渡,五彩斑斕,仿佛仙橋。舊志載:“每春秋時,有氣如虹橫浮水上。鄉(xiāng)人遂以為神,或亦日影之所射也”。古人詩詠:“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無雨掛長虹”、“秋風(fēng)卷起千層浪,曉日迎來萬丈虹”、“映日紅霞浮瑞馬,滿天風(fēng)雨起神鯨”。
5. 壺底生煙:飛瀑橫溢,激起彌天水霧,如煙似嵐,縈繞不散,仿佛云落河谷,煙生水底。古詩道:“收來千河水,放出半天云”。
6. 霧雨襲人:《水經(jīng)注》云:“數(shù)里之外,便覺霧雨沾人。”明代詩人道:“聲若奔雷氣若沉,蒙蒙如雨共沾襟”。籠罩在瀑布上空的水霧,和黃泥雨任意飄逸,每個觀瀑者的衣衫都會留有它們細密的蹤跡。人們風(fēng)趣地說,這是“母親河”送給前來親近她的兒女們的最別致的禮物。
7. 十里龍槽:民間傳說,大禹治水時,有神龍相助,它龍身一擺辟出一道石槽,足一頓踏出千丈深潭,洪水由此流瀉而去。這就形成了今日的“十里龍槽”和瀑布深潭。其實,壺口瀑布的形成再次驗證了“水滴石穿”的道理。由于瀑布水流巨大的沖切力,硬生生地從堅固的巖石上沖出一道狹長的石溝,日久天長,竟長達十里。龍槽峻巖飛突,谷深流急,驚濤駭浪,撼人魂魄。龍槽寬約30~40米,蜿蜒5公里,通過孟門山后,展寬為約200米。龍槽是一幅地質(zhì)長卷,顯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現(xiàn)代科學(xué)考察證明,瀑布跌水每年以3~4厘米的速度向上游退移。史志工作者在古籍中發(fā)現(xiàn),壺口位置的記述與今日實地觀測頗有出入,究其原因,就在于瀑布侵蝕巖石不斷將河槽向上推移。
8. 臥鎮(zhèn)狂流:孟門山距瀑布5公里,兩塊巨石相對,大者長300余米,寬50米,高10余米,靜臥黃河中流,遠眺似舟,近觀是丘,俯視如門?!秴问洗呵铩份d:“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大明一統(tǒng)志》云:“孟門在黃河中流,大石橫亙數(shù)百步,魚之溯河者扼此。”民間傳說其為神石,水漲石長,終不能沒,頗有靈性,而且黃河落水者確有上了孟門而獲救的。石上有清延安知府徐洹瀛題刻的“臥鎮(zhèn)狂流”四個大字。孟門山實為黃河中流砥柱。據(jù)說,當年秦晉兩省為爭其歸屬進京面圣?;实蹟啻笮∶祥T歸陜西省,但言明得山者,須納糧,故民國《宜川續(xù)志》載“俗云:古有糧三斗零。”
9. 孟門夜月:《古今圖書集成》道:“所謂夜月者,蓋水落石出之時,山高月小,素魄流彩,光映河山,故云”。月夜登孟門賞月,可覽壺口陰柔之美。古人吟之甚眾,如“山隨波景動,月照浪花浮”、“峨崗矗矗水洋洋,銀漢橫空夜未央。河底有天涵兔魄,山問無物掩蟾光。清輝厚積千林雪,寒氣轉(zhuǎn)飛九陌霜。因甚孟門開寶鏡?姮娥向晚理殘妝。”
10. 石窩仙臼:在壺口兩邊石岸上,分布無數(shù)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窩。淺水時節(jié),石窩紛紛顯形,小者如杯,大者如甕,窩壁光滑,積水如潭。其中最大的一個石窩,人入沒頂,窩底暗流貫通,人稱“仙人井”。有的石窩內(nèi)還存有卵石,光潔如玉,渾若龍卵。石窩是由河水長期沖擊石岸,盤旋琢磨河床凹處而成,所以多呈圓形,由此可見自然造化之功。民間相傳,這些石窩乃當年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馬蹄蹤,故又稱“石臼仙蹤”。
11. 旱地行船:壺口地區(qū)獨有的航運方式。清乾隆《宜川縣志》載:“上流舟航至此,集數(shù)十百人力,拽登岸,度置圓木上,號呼推挽,陸上行十余里,始復(fù)入于河。”晉陜峽谷航運不便,到壺口卸下貨物,空船上岸,陸上行舟數(shù)里,過壺口后,船復(fù)入水載貨,下行到禹門口連貨帶船一起賣掉,船工由陸路返回上游。清宜川知縣吳炳有詩詠之:“轟雷掣電信奇觀,簿領(lǐng)羈人乍一看。信有舳艫行陸地,豈無蛟蜃噴驚湍?籌邊轉(zhuǎn)粟傳疑久,燒尾登門上沂難。卻怪前賢題詠少,英靈埋沒起長嘆。”這一景觀現(xiàn)已完全消失,但當年艄公們的宅院還存有干砌石窯洞20孔,以及系船纜的石柱數(shù)根,歷史的痕跡仍清晰可辨?!?/span>
12. 黃河飛橋:元末明初,殘元勢力,為了渡河西逃,在瀑布下邊約500米處的龍槽岸上,鑿石栽樁,架設(shè)鐵鏈,上鋪木板,號稱飛橋。鑿入岸巖的柱臼遺跡猶存,可供后人憑吊。
石堡寨:清《宜川縣志》載:“石堡寨,屬汾川里,縣東一百里”,據(jù)傳為宋金時代所建,是地方民眾躲避戰(zhàn)亂和抗拒強寇的防衛(wèi)性建筑。民國縣志道:“石堡山,一名石堡寨。同治七八年回匪擾亂,此山未破,活人無算。”隔云巖河與牛心山互為犄角,唇齒相依。地處壺口上游云巖河口,三面臨空,東側(cè)岸崖壁立,可俯瞰黃河,高原風(fēng)光盡收眼底?,F(xiàn)有堡門,堡墻及石窯洞數(shù)十孔。
13. 姑夫廟:壺口北10余里衣錦村有老榆樹一株,樹下原有小廟一座,鄉(xiāng)人叫“姑夫廟”。相傳,大禹治水之初,曾娶村中女子涂山氏為妻。新婚三日,大禹開始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村中后人為有大禹這樣的姑夫而自豪,乃設(shè)廟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