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被一篇講《寶潔必將衰敗》的文章刷屏,標題的“永遠不能復蘇”驚悚得賺足了眼球。但對其中的觀點,本人不太認同。尤其是:
令我不禁YY作者是不是用互聯網思維做“小而美品牌”的從業(yè)者(后來查了一下不是),對工業(yè)時代和寶潔的認識似乎并不夠充分。 故寫下這篇文章,主要想給那些看完文章后深以為然的讀者們一個不同的角度,最后也會提出我認為寶潔目前衰退的原因。當然,我不會認為“永遠不能復蘇”。 如果工業(yè)時代必將成為歷史,那我們的世界就只剩下二進制了 如果說“寶潔不可避免的衰敗,是工業(yè)時代尾聲的一曲挽歌”,那是不是意味著所有工業(yè)時代的公司(注:工業(yè)時代為1881年-1935年),以及屬于工業(yè)時代模式的公司,都將萬劫不復?可事實是: 1. 成立于工業(yè)時代的很多企業(yè),并沒有那么慘。雖然我不知道這些公司的業(yè)績,但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以上邏輯用到可口可樂(1886年創(chuàng)立)、瑪氏(1911年創(chuàng)立)、GE(1892年創(chuàng)立)等一眾企業(yè),很牽強啊.. 2. 更別說像LV(1854年)、Hermes(1837年成立)這些工場手工業(yè)時代的企業(yè),到今天仍過得好好的~(想必當年也有人高喊工場手工業(yè)時代大勢已去,Hermes將永遠不能復蘇...) 3. 很多后工業(yè)時代的企業(yè),其實仍然是“寶潔模式”。比如本土的藍月亮、立白、自然堂等,再看看他們的生意增長,是無論如何都看不到“衰敗”的痕跡的。 工業(yè)時代的核心是什么?是一系列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生產效率飛速提升和生產成本大幅下降,說白了,就是規(guī)模經濟。所以基本上我們生活中接觸的所有實業(yè),都是遵循這種模式的(手工業(yè)和服務業(yè)除外)。 你可能會說,“當年寶潔和類似企業(yè)是靠著近乎壟斷式的廣告宣傳才能帶來大量的生意,有了大量生意才能開很多生產線,才能進入正循環(huán)的呀,現在互聯網時代,他們在廣告上沒辦法一家獨大了,所以這個正循環(huán)就被破壞了呀,所以規(guī)模經濟失靈了啊...”我只想說,現在這點生意的下滑,還沒有到推翻規(guī)模經濟的程度,看看歷史上寶潔等企業(yè)經歷了多少大起大落就知道了。 其實,我們應該感謝工業(yè)時代,讓我們以低廉的價格獲得了這么豐富的產品,讓世界進入了以我們自己(消費者)為導向的市場。所以,工業(yè)時代所帶來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并不會在互聯網時代消亡,只是互聯網額外給了沒有達到規(guī)模經濟的小品牌一條出路。希望大家能搞清楚兩者之間的差別。 沒有什么“小而美”的品牌,只有“小品牌” 我每次聽到什么“小而美”,就不禁對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tài)呵呵。私以為,只有你真的做的很好,卻不主動擴張做大的,才能稱得上小而美。符合這個定義的,我只想到了廣州傳說中的“阿婆牛雜”——食客絡繹不絕卻堅持只在周日2點半-6點出攤,下雨天還不出門。Lush/the body shop/Aesop這些可能也是,據說他們堅持不用動物做我國要求的安全性測試,所以沒法進來(待驗證)。 然而,大多數想做大卻自稱“小而美”的企業(yè),只不過是還沒找到做大的辦法或時機罷了。另外,“小而美”這個詞是自帶吸粉屬性的—— 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追逐個性,討厭被大企業(yè)左右自己的選擇...這簡直是個無敵的定位!所以為什么早年小米一直聲稱“為發(fā)燒而生”(“發(fā)燒” 本身就是小而美的近義詞),就是告訴廣大群眾:“我們一點都不low,我們有情懷,我們小而美,如果你們也是這樣的人,就用小米喂自己袋鹽!” 現在小米已經是家巨大的公司了,他不再說“為發(fā)燒而生“了,改成“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注意,是“每個人”哦!呵呵... 所以,“小而美”某種程度上只是小品牌一種自我保護的說辭。那些海淘的品牌難道不想吃下中國市場嗎?只是人家還沒找到方法罷了...當它們想來中國分一大杯羹的時候,絕對不再是走“海淘”、“代購”這些小眾渠道,而是找全方位鋪廣告、找最大的分銷渠道——那些被認為在信息時代失靈的手段。 討論完原文觀點,再說一下我對寶潔down機的看法。 寶潔的根本問題,其一是輪崗制 輪崗制是培養(yǎng)“管理培訓生”的常用方式,也是寶潔等外企員工非常喜歡的工作模式——每隔2-3年就換一個職能,可以接觸新的行業(yè)新的品牌新的同事,對于每工作2-3年就做膩了手頭工作的大部分人來講,這簡直是一大福音。 可是,拋開員工滿意度來說,這種輪崗制對于生意的影響卻是致命的。原因太簡單:幾乎很少人人在乎公司長期的發(fā)展——我只要保證在這2-3年里做出令老板滿意的業(yè)績就可以啦,很快就能換去新的崗位啦,然后升職啦,爛攤子交給下一個人好啦。所以公司里經常流傳著第一年清base第二年做index下一個人過來填坑的'說笑',甚至還出現了'Low bas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這樣的經典名句... 輪崗制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經驗的斷層。上一個人遇到的坑,踩過的泥,下一個人再來一遍,進入無限循環(huán)中.... 商界經常批評CEO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忽視長期利益,卻少有人意識到由工作機制本身導致的'全員短視化'對公司的傷害有多大。 寶潔的根本問題,其二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撕扯 先回顧下大學課程。在國際化這件事上,有幾種戰(zhàn)略: 1. 本國中心:即母公司集中進行產品的設計、開發(fā)、生產和銷售協調,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經營決策權由母公司控制。眾多海淘看到的品牌,甚至蘋果公司,都是這樣的。優(yōu)勢是管理成本低,劣勢也顯而易見——對當地市場需求響應不足。 2. 多國中心:即在統一的經營原則下,每個國家的子公司主導當地的經營,母公司只做目標控制和財務監(jiān)督。Uber偏向于這種策略。優(yōu)勢就是本地反應迅速,劣勢就是管理成本高,而且無法跨國整合資源。 3. 地區(qū)中心:介于多國中心和全球中心之間,將具有相似市場的多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營。比如亞太區(qū)、歐盟區(qū)等。哪個公司是這樣的,我暫時沒想到。這種戰(zhàn)略的優(yōu)劣勢,也是介于前后兩者之間。 4. 全球中心:將全球視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在全世界范圍內整合資源進行產品銷售,并通過全球決策機制將各個國家子公司連接起來。這是大型跨國公司最理想的戰(zhàn)略,寶潔、聯合利華等我們熟知的500強都在這條道路上。 然而,全球中心戰(zhàn)略,既然說了是理想狀態(tài),也就意味著現實不是這樣。稍微動動腳趾頭就能想到,不同地區(qū)、不同國際的市場成熟度、文化、政策、消費者需求是千差萬別的,拿中國跟印度、韓國、日本相比,差距都不止一點點。所以寶潔的國際化戰(zhàn)略,其實更像是以上幾種模式的融合:總部-地區(qū)-國家,不同層級的管理范疇和決策能力不一樣。那么問題就來了:1)什么決策由當地拍板,哪些要亞太區(qū)拍板,哪些要上升到總部?“好像不是很清楚,以防萬一,還是往上匯報吧...” 2)從國家到地區(qū)到總部,一輪又一輪的溝通,每多一個人猶豫/say no,就要打回來繼續(xù)完善,決策太慢,往往錯失良機... 最后導致,理想中的“整合全球資源達到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扭曲成了本地和區(qū)域/總部的資源爭奪和無盡地打太極。導致的情況就是:總部不了解中國市場需求,本土團隊不敢/不能做決策繼而無法快速響應。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撕扯,消磨了時間,泯滅了意志,丟掉了生意。 所以,真相是:隨著海淘大量涌入的小品牌的確在中國市場分得了一杯羹,但真正蠶食了寶潔和類似企業(yè)的市場份額的,其實是藍月亮、自然堂這樣的一些本土品牌。他們看上去不夠高大上,但是絕對本土化(組織架構簡單,決策流程短),且靠人深耕細作積累了真正的實戰(zhàn)經驗。 再說回今天的互聯網時代,你會在互聯網企業(yè)里同樣看到由于全球化與本土化無法平衡而造成的敗走案例:Google, Ebay等(互聯網的產品和技術更難分地區(qū)差異化運作,導致美國互聯網公司敗走中國屢見不鮮)...Uber的本土化已經做得非常不錯了,但僅限于市場和運營團隊,核心的技術和產品仍然在美國集中把控著。所以在快速擴張和靈活性上,仍然敵不過滴滴。 |
|
來自: 長嘯亦何為311 > 《商業(y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