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古稱營水,系瀟水一級支流,發(fā)源于都龐嶺東側月巖林場天嶺沖東北,流經清塘、營江等鄉(xiāng),至道縣縣城西關橋匯入瀟水。因北宋理學創(chuàng)始人周敦頤出生在濂溪流經的清塘鄉(xiāng)樓田村,故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其所創(chuàng)學派也被稱為“濂溪學派”。 離開玉蟾巖便按導航儀引導的方向朝著清塘鄉(xiāng)前進,在小山丘陵間行駛了20多分鐘,忽然面前出現(xiàn)一片開闊的平地,左右兩座青山,逶迤起伏,形態(tài)優(yōu)美??粗矍暗木吧唤肫稹缎煜伎陀斡洝こ稳沼洝分袑懙降摹?/span>隨之二里,又北入小徑,沿石山之嘴,共四里而轉出平疇,則道州西來大道也。又一里而濂溪祠在焉。祠北向,左為龍山,右有象山,皆后山,象形,從祠后小分支而環(huán)突于前者也。其龍山則前轉嘴而出者,象山則月巖之道所由渡濂溪者也。祠環(huán)于山間而不臨水,其前擴然,可容萬馬,乃元公所生之地,今止一二后生守其間,而旁無人焉。無從索炊,乃西行。”今天所見濂溪故里地形地貌似乎與徐霞客當年所見相同,但當年濂溪祠孤寂的景象如今卻變成人口稠密,生活富庶的湘南山村。有介紹稱,樓田村依山而建,呈帶形分布,全村280余戶人家均為周氏后裔。 不一會,汽車行駛到一座高大的牌坊前,坊額上刻著“濂溪故里”四個大字。我們在路邊停好車,下車參觀。我一邊照相,一邊細細端詳這座牌坊。原來“濂溪故里”四個字是前湖南省委副書記文選德先生所題。坊柱上刻有一幅長聯(lián)“周庭舉世皆尊,元公哲學,魯迅文章,恩來開國總理;風景這邊獨好,濂水湛藍,都龐蒼翠,道巖湘南奇觀”?!霸敝傅氖侵芏仡U,原來浙江紹興周家也是周敦頤后裔。濂水即濂溪,都龐指湘桂交界的都龐嶺,道巖則是濂溪祠旁邊的一處景點。這副對聯(lián)概括了理學鼻祖周敦頤后裔的繁衍發(fā)達和濂溪故里周圍的自然景觀。
牌坊左側是一排新建的民房,旁邊田里種植大片紅花草。紅花草在我們家鄉(xiāng)也有,是作為綠肥栽培的,后來用上了化肥,就不種了。我們這些在農村長大的人,看到這種開滿紅花的嫩草,頓時生出懷舊之情,老伴興致勃勃地坐到草地上照相,
在農田里照過相,聽說濂溪博物館和周敦頤故居在老村上,便上車向老村駛去。到了村口,首先看到一座“濂溪博物館”,便停下車來參觀。下了車,停車場旁邊建有四座墳墓。走近細看,一塊墓碑上刻的是“宋周敦頤衣冠墓”,另外三塊分別是周敦頤父親“諫議大夫周輔成”及兄長周厲、兄嫂周吳氏的墓碑。四塊墓碑
墳墓旁邊就是“周敦頤博物館”。博物館外圍搭滿腳手架正在進行維修。走進
到了門外,聽導游說要帶著他們去游覽周敦頤故居,我們便緊跟著前去參觀。一路上,我們看到村中保存著不少明清時的古建筑,石板小巷,曲徑通幽,屋連瓦望,庭院深深。每幢古房舊屋上的窗欞、飛檐、屋脊、地溝,石墩等無聲無息地透露著樓田村的歷史信息。周敦頤故居建在村中一座山坡前,三間三進平房,式樣古
游覽過“周敦頤故居”,聽導游說村南頭還有一處“圣脈”、“道巖”可以參觀。我們步行來到村頭,見山腳一方水井,井水清澈透明,井邊巖石上刻著“圣脈”“尋源”兩幅大字。井口不斷有清水外溢,溢出的泉水流進一條水溝,水溝通到一塊荷塘中。早春時節(jié)氣候已經回暖,殘荷敗葉間已見嫩芽萌動,蓮池里充滿生機。我們站在井邊欣賞清泉時,正好有位村民前來挑水,只見他站在長條石上,彎下腰把一只水桶朝井里一舀再順手一拎,把盛滿水的桶放在長條石上。再彎下腰去把另一只水桶朝井里一舀,便挑著滿滿兩桶水站了起來。我問村民:“你挑水回去做什么?”村民一邊踏著臺階走上來,一邊說:“挑回去吃??!”“村上人都飲此井的水嗎?”我接著問。村民回答:“是的,我們村上都吃這井里的水?!焙硒P娟、王幼瑜看著清澈的泉水,便蹲下去捧起水來就喝,抬起頭來笑著說:“井水有 當我們要返回村中時,有位村民說,山腰還有一個溶洞,洞內曲曲折折很深,并布滿鐘乳石。抗日戰(zhàn)爭時,日寇侵入濂溪一帶,周氏族人逃到巖洞中避難,殘酷的日軍便在洞口架起火堆用煙熏,在洞中避難的周氏族人及附近村民568人被活活熏死,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樓田慘案”。我見山路較陡,距離較遠,看時間已經不早,便沒有登山上去參觀。四個人回到車上,驅車向永州零陵區(qū)前進。 |
|
來自: 老劉tdrhg > 《十六、名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