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書法從寫好姓名開始 百家姓與姓氏家譜、方志、正史構(gòu)成完整的中國歷史,是中華千年文化的根與魂,是我們炎黃子孫的血脈印記! 魯 | 來源與演變 魯、鹵同音通用。甲骨文、金文中的魯字皆作上為魚,下為盆盛著,表示儲(chǔ)存之義。魯?shù)谋玖x:把魚用鹵鹽腌曬后盛于瓦盆中儲(chǔ)存。這種用鹵鹽腌魚便叫鹵魚,至今兩湖川黔等地的人都是這么叫法的。古鹵城在今甘肅天水西,其南為鹽關(guān),是西漢水的發(fā)源地,富于巖鹽。巖鹽被雨水溶解滲出形成鹽澤地,不長任何植物。古魯國就位于此地,可見魯與鹵的淵源。古魯人在此環(huán)境中長期生活,形成了魯人特有的性格,生性質(zhì)樸粗野、鹵莽,魯人以此崇拜為氏族的圖騰,形成了魯氏族,最終出現(xiàn)了魯國和姓。 魯姓的淵源主要有兩大支:姞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姞姓。黃帝之子廿五人,分為十二姓,其中有姞姓。姞姓之別,有闕、尹、蔡、光、魯、雍、密須等國。古魯國是黃帝族一支,故地在西方隴東。在今甘肅天水、甘谷之間的鹵城,后東移山西繁峙,西漢在此設(shè)置鹵縣。夏時(shí)已遷河南魯山,在商武丁時(shí),已東遷山東奄,即曲阜,成為商王重要的盟國。周武王滅商,也滅了姞姓魯國,封賜其弟周公旦。其后有魯、鹵等氏,但后裔中無顯赫者。 第二支源出姬姓。商末周文王時(shí),封其子旦于魯,即姞姓魯國古地。周武王滅商,封其弟周公旦于魯,始封于河南魯山,史稱西魯,后改封山東曲阜,史稱東魯。周公任職于京城,使其子伯禽代往魯?shù)?,史稱魯侯或魯公。至站國末,魯頃公二年為楚考列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姬姓魯氏的歷史有2200多年,是組成當(dāng)今魯姓的主要部分。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國的魯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dòng),但外族改姓魯?shù)拇笫录欢嘁?。東晉時(shí)烏丸人有魯姓;宋時(shí)北部金國的女真人孛術(shù)魯氏,全部改為漢姓魯;而在南蠻中形成了魯姓大族,主要活動(dòng)于豫南鄂北地區(qū);元、清時(shí)期,蒙古人、滿洲人中也出現(xiàn)魯姓。這些民族長期與漢族混居,多為漢化,成為漢族。 魯 | 宗族先賢 魯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春秋木匠祖師魯班;戰(zhàn)國齊國名人魯仲連;東漢中牟令魯恭;三國吳國名將魯肅;西晉光祿大夫魯芝;北宋參知政事魯宗道;明朝永樂進(jìn)士、右僉都御使魯穆;中華民國湖南、江西、浙江等省政府主席魯滌平。 魯 | 歷代名家單字字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