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看到穆旦寫于1976年的《冬》,因五行節(jié)的詩不多,剛讀了第一節(jié):
我愛在淡淡的太陽短命的日子,臨窗把喜愛的工作靜靜做完;才到下午四點,便又冷又昏黃,我將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人生本來是一個嚴酷的冬天。
就想到RobertFrost名詩TheRoadNotTaken,但再一看,兩詩格律不同,穆旦的詩行5頓(音步),韻式為xaxaa,F(xiàn)rost的詩行4音步,韻式為abaab,其第一節(jié)如下:
Tworoadsdivergedinayellow
wood,AndsorryIcouldnottravelbothAndbeonetraveler,longIstoodAndlookeddownoneasfarasI
couldTowhereitbentinthe
undergrowth;
兩條路岔開在黃葉林子里,可惜我一個人不能走兩條;我久久站立在那里,盡力地沿其中的一條向前面望去,只見它拐進矮樹叢消失掉。
英詩中當(dāng)然有作品更接近《冬》的格律,例如下面這首W.S.Landor(1775—1864)的ProudWordYouNeverSpoke,韻式ababb:
Proudwordyouneverspoke,butyouwillspeakFournotexemptfrompridesome
futureday.Restingononewhitehandawarm
wetcheekOvermyopenvolumeyouwillsay,‘Thismanlovedme!’thenriseup
andtripaway.
你從不說驕傲話,但將來有一天,說這五個字的時候免不了自豪。你白凈的手將托著發(fā)燙的濕臉,在翻開著的我的著作上自語道“這人愛過我!”接著忙起身走掉。
此詩詩行5音步,第一、三行若不用韻,就與《冬》的格律一樣??梢姮F(xiàn)代漢語詩同英語詩的格律高度相似,格律相同或相近的作品不計其數(shù),完全可以建成英詩那樣五花八門的格律萬花筒。下面再看一些例子。
一
聞一多的《死水》在詩行等長的格律體新詩中,是一種可供參照的標(biāo)準(zhǔn)詩節(jié),每行4頓9字,逢雙行押韻,下面是第一節(jié):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fēng)吹不起半點漪淪。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而Andrew Young(1885—1971)的TheOverworkedHorse與之相像:
Iwonderedatthemightyhorse
SomeeklysincethedaybeganToilingtomakehimselfacorse,
AndthenIwonderedattheman.
我為強壯的馬感到奇怪,它有生以來就那么溫馴,苦干得讓自己變成尸?。唤又腋械狡婀值氖侨?。
同《死水》比,這原作詩行4音步8音節(jié),譯文詩行4頓10字,只是單數(shù)行也用韻。又如下面徐志摩的《渺小》和RobertBridges(1844—1930)的Triolet(《特利奧萊》)。前者的詩行都為三頓,8字與7字相間:
我仰望群山的蒼老,他們不說一句話。陽光描出我的渺小,小草在我的腳下。
后者又稱八行兩韻詩,源自中世紀(jì)法國,其中頭兩行在詩末重復(fù),第一行在第四行重復(fù)(重復(fù)詩行若用大寫字母表示,這詩體可標(biāo)示為ABaAabAB),下面的該詩譯文中,詩行都為4頓,a韻行8字,b韻行9字:
我們初見時哪能料到
愛神竟是這么狠的霸王!原以為只是泛泛之交:
我們初見時哪能料到!
誰能預(yù)料這樣的苦惱
和這種沒法補救的災(zāi)殃?我們初見時,哪能料到
愛神竟是這樣狠的霸王!
這譯文詩行字數(shù)參差,因為原作第二、第六、第八行是9音節(jié),其它詩行8音節(jié):
WhenfirstwemetwedidnotguessThatLovewouldprovesoharda
master;OfmorethancommonfriendlinessWhenfirstwemetwedidnotguess.Whocouldforetellthissoredistress,ThisirretrievabledisasterWhenfirstwemet?—Wedidnot
guessThatLovewouldprovesoharda
master.
還可有另一種相似,如戴望舒的《煩憂》: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說是遼源的海的相思,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這也是“回文詩”,只是回文以句為單位:同樣的四行詩,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構(gòu)成不同的兩節(jié)詩。這特點也可見于MaryColeridge(1861—1907)的Slowly(《意遲遲》):
Heavyismyheart,
Darkarethineeyes.ThouandImustpart
Erethesunrise.
Erethesunrise
ThouandImustpart.Darkarethineeyes,
Heavyismyheart.
我一人停步在路隅,傾聽空谷的松籟;青天里有白云盤踞——轉(zhuǎn)眼間忽又不在。
我心兒多沉郁,你眼光多暗淡。你和我得分離在太陽升起前。在太陽升起前你和我得分離。你眼光多暗淡,我心兒多沉郁。
二
上面是詩行等長的例子,詩行不等長的可見臺灣詩人吳望堯的《太陽船》(1982):
白晝有一條神秘的航線,劃來只鍍金的巨船,當(dāng)它駛過頂空的子午線,便緩緩地扯下了帆。
沿途它穿越緊密的光波,或??坑谠频暮0?,當(dāng)它卸下批閃爍的白銀,又駛向另一個港灣。
但在它駛近黑暗的時候,船上卻焚起了大火,使它沉沒于灰色的浪濤,卻濺起了銀星千顆!
這格律與英詩中稱為“通律”(commonmeasure或commonmetre)的“標(biāo)準(zhǔn)詩節(jié)”一模一樣。我介紹過華茲華斯的名篇TheLostLove,其格律與之完全相同,這里另舉一例,請看RobertHerrick(1591—1674)的ToDaisies,NottoShutSoSoon和拙譯:
Shutnotsosoon;thedull-eyed
night
HasnotasyetbegunTomakeaseizureonthelight,
Ortosealupthesun.
Nomarigoldsyetclosedare;
Noshadowsgreatappear;Nordoththeearlyshepherds’star
Shinelikeaspanglehere.
StaybuttillmyJuliaclose
Herlife-begettingeye;Andletthewholeworldthendispose
Itselftoliveordie.
你們可別閉合得這么早;那眼色昏沉沉的夜,還沒開始把太陽封鎖掉,沒開始把光線撲滅。
金盞花一朵還沒有合攏,大影子還沒有出現(xiàn),就連早升的牧羊人之星也沒在天上亮閃閃。
等一等,等到我的朱莉婭把動人的眼睛閉上;那時讓萬物自己做主吧——隨它們要活要死亡。
這些詩行參差有序,但也有不太有序的,如下面朱湘的《采蓮曲》第一節(jié):
小船呀輕飄,楊柳呀風(fēng)里顛搖;荷葉呀翠蓋,荷花呀人樣妖嬈。
日落,微波,金絲閃動過小河。
左行,右撐,蓮舟上揚起歌聲。
這些詩行的參差看來無一定之規(guī),事實上這個“規(guī)”要靠詩的其它部分與之重復(fù)來襯托,也即靠其它詩節(jié)重復(fù)這參差。同樣,Herrick的ToDaffodils(《致黃水仙》)的格律要靠下半首襯托,下面是譯文和原作:
美麗的黃水仙,我們哭著眼看你匆匆就凋零:甚至連早晨升起的日頭還來不及升到天頂。
慢一點,等到這飛逝的白天
您能夠看著它到了晚禱時;那時候我們禮拜結(jié)束了,愿隨您一塊兒消逝。
FairDaffodils,weweeptosee
Youhasteawaysosoon;Asyettheearly-risingSun
Hasnotattain’dhisnoon.
Stay,stay,
Untilthehastingday
Hasrun
Buttotheeven-song;And,havingpray’dtogether,we
Willgowithyoualong.
三
漢語與英語千差萬別,但構(gòu)成詩行的“元件”極為相似:語體漢詩中主要是兩三字構(gòu)成的“頓”(或稱“音步”),英詩中主要是兩三音節(jié)構(gòu)成的“音步”。憑相似“元件”自能“搭建”成各種形式。也正因兩種語言中詩歌“元件”的“意義容量”相近,英詩漢譯才可能準(zhǔn)確反映原作格律。
從胡適的《嘗試集》看,他帶頭寫白話詩,其中三首譯作都是自由詩,創(chuàng)作中卻仍有不少等言和非等言格律詩,成為后來格律詩的先聲,例如1920年的《夢與詩》:
都是平常經(jīng)驗,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涌到夢中來,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語,偶然碰著個詩人,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
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余光中《鄉(xiāng)愁》的格律與此一個道理,這詩大家熟悉,這里就另舉臺灣詩人許達然非等言的《路》(1979)為例:
阿祖的兩輪前是阿公 拖載日本仔拖不掉侮辱 倒在血地
阿公的兩輪后是阿媽 推賣熟甘薯推不離艱苦 倒在半路
阿爸的三輪上是阿爸 踏踏踏踏踏踏不出希望 倒在街上
別人的四輪上是我啦 趕趕趕趕趕趕不開驚險 活爭時間
四
由此可以想見,語體詩要什么形式就可有什么形式,但翻閱上海辭書版《新詩鑒賞辭典》,格律詩少得可憐。再看鄒絳編的《中國現(xiàn)代格律詩選》(重慶版,1985),雖然全是格律詩,但大多短小單薄,品種稀少,尤缺定型詩體,與英詩相比就更明顯。在我看來,定型詩是梁是柱,長篇定型詩是大梁大柱,有了這些才可構(gòu)建龐大復(fù)雜的體系,否則“建筑材料”再多,也難建成巍峨的詩歌大廈。下面來看英語詩中的定型詩,但限于篇幅,不再舉例,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拙著《英詩漢譯學(xué)·下篇》“漢譯英詩格律簡譜”。
以最簡單的兩行詩來說,我們的傳統(tǒng)對聯(lián)雖發(fā)達,但語體詩中兩行詩不多,像英詩中那樣講究等長和押韻的對句更少。至于三行詩,我們有來自日本的“俳句”,而英詩中除了俳句,還有來自意大利的隔行押韻三行節(jié)(terzarima,如但丁的《神曲》、雪萊的《西風(fēng)頌》、弗羅斯特的《見識了夜》),而新詩中似未見到定型的三行詩體。
四行詩與四行詩節(jié)是最常見形式。英詩中常見的除上面可稱圣歌詩節(jié)或謠曲詩節(jié)的“通律”外,韻式仍為abab,而詩行均為四音步的稱“長律”;第一、二、四行是三音步,僅第三行是四音步的稱“短律”。韻式為abab,詩行都是五音步的詩節(jié)也常見,并因ThomasGray的名作而得名“挽歌詩節(jié)”;同樣得名于作品的定型詩節(jié)還有韻式為abba,四個等長詩行是四音步的“悼念詩節(jié)”。四行詩中還有外來詩體:一是得名于希臘女詩人的“薩福詩節(jié)”(Sap?phic),較簡單的形式不押韻,前三行是等長的四或五音步,第四行較短;一是來自中亞的“柔巴依”(ruba’i),韻式為aaba,詩行為五音步。四行詩中還有以創(chuàng)制者得名的“克勒瑞休”(clerihew),這用于“人物漫畫”的打油詩體已近乎自由詩,對詩行長度并無限制,只需第一行是人名,韻式為aabb即可。相形之下,《死水》雖為名作,而且那樣的格律在新詩中很常見,可算標(biāo)準(zhǔn)格式,卻尚無名稱,未成為定型詩體。
五行詩不多見,卻有三種定型:1)來自日本的“短歌”(tanka),不押韻,由俳句加兩個7音節(jié)詩行構(gòu)成,五行詩音節(jié)數(shù)依次為5/7/5/7/7。2)美國女詩人AdelaideCrapsey(1878—1914)創(chuàng)制的定型詩同樣不押韻,五行詩的音步數(shù)依次為1/2/3/4/1(音節(jié)數(shù)為2/4/6/8/2)。3)“立馬銳克”(limerick)是“胡調(diào)詩”中最常見的專用打油詩體,主要由抑抑揚格音步寫成,韻式為aabba,a韻行三音步,b韻行兩音步——這種格式的“胡調(diào)詩”最常見,不正因為這是定型詩體?
六行詩節(jié)也常見。“維納斯與阿多尼斯詩節(jié)”因莎翁作品得名,韻式ababcc,詩行五音步?!芭硭乖姽?jié)”因蘇格蘭詩人彭斯愛用得名,韻式aaabab,a韻行四音步,b韻行兩音步,這古老詩體來自法國,多用于中世紀(jì)傳奇?!拔岔嵲姽?jié)”(tail-rhymestanza)也來自法國,韻式aabaab或aabccb,a韻行和c韻行多為四音步,b韻行多為三音步。
七行詩或七行詩節(jié)不多見,卻有韻式為ababbcc的“君王詩體”(rhyme royalstanza)。這種五音步詩行的定型詩體得名于蘇格蘭王詹姆斯一世(1406—1437),又因英詩之父喬叟常用而稱“喬叟詩節(jié)”,還因為用于其名作TroilusandCriseyde,也稱“特洛伊勒斯詩節(jié)”。
八行詩或八行詩節(jié)也較多見,定型詩除《特里奧萊》還有:1)“修道士故事詩節(jié)”(monk’stalestanza)得名于喬叟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修道士的故事》,韻式ababbcbc,詩行五音步(這詩節(jié)抽去第七行即“喬叟詩節(jié)”)。2)“意大利八行詩節(jié)”(otta?varima)詩行多為五音步,韻式abababcc,如拜倫的《唐璜》。3)“揚抑抑成雙體”(dou?ble-dactyl)由美國詩人Anthony Hecht(1923—2004)創(chuàng)制,每首詩只有兩個四行節(jié),每個詩行含兩個揚抑抑格音步,第一行總是Higgledy-piggledy,第二行含一人名,第二節(jié)第二行需用一個六音節(jié)詞,這個詞的發(fā)音需符合“揚抑抑揚抑抑”要求。
九行的英語詩有著名的“斯賓塞詩節(jié)”(Spenserianstanza),韻式ababbcbcc,前八行五音步,第九行是中間有一停頓的六音步12音節(jié),稱“亞歷山大詩行”(Alexandrineverse),如斯賓塞名篇《仙后》——可以看出,這里的前八行是“修道士故事詩節(jié)”。
十行詩不少見,但似無定型的。十一行詩不多見,卻有霍普金斯(1844—1889)準(zhǔn)定型的“截尾商籟”(curtalsonnet):十四行詩前八行截為六行(韻式abcabc),后六行截為四行加一短行(韻式dbcdc或dcbdc)。十二行的準(zhǔn)定型詩像意大利十四行詩:上八下四分兩片,韻式可以是aabbccddeeff等。這些詩能否發(fā)展成定型詩,有待更多成功創(chuàng)作。從以上例子可看到,定型詩體的確立有賴于名作,特別是名詩人的長篇名作。
十三行的定型詩如喬叟的“英國式回旋詩”(roundel),這是三節(jié)兩韻詩,頭一節(jié)的三行詩在后面的四行節(jié)與六行節(jié)中按一定規(guī)則重復(fù)。這類來自法國的“回旋體”得名于詩的開頭部分在后面重復(fù),變化較多也比較復(fù)雜,帶有疊句的超過十三行,短的如“短回旋詩”(rondelet),通常是不分節(jié)的五行或七行,用兩韻等。另有“雙十三體”(thirteener-by-thirteen),是新出現(xiàn)的不押韻詩體,每首13行,每行13音節(jié)。詩中可按意義分段(用句號分開,但不必空行),或8/5,或7/6,或分成三段等,但最后一行意義上需獨立,自成一句。
十四行詩最發(fā)達,是我國讀者最熟悉的外國詩體,有意大利式(或稱“彼特拉克式”,前八行韻式為abbaabba,后六行有cdcdcd、cddccd、cdecde、cdeedc等變化,但末兩行絕不同韻);也有英國式,又分“莎士比亞式”(韻式為ababcdcdefefgg)、“斯賓塞式”(韻式為ababbcbccdcdee),還有許多混合式和變體。十四行詩的英文為sonnet,但sonnet不限于14行,這時音譯“商籟”為好,例如16行商籟(韻式可為abbacddceffegh-hg),18行商籟(韻式可為ababcdcdefefghghii)。另外還有“增尾商籟”(tailedson?net),通常就是在意大利式十四行詩后“增尾”,這“增尾”往往包括起引導(dǎo)作用的“半行”和兩個五音步對句,所以詩就在20行上下。當(dāng)然,十四行詩還有種種變化和組合。
十四行以上的定型詩體也不少。如來自法國謠曲的三節(jié)兩韻十五行回旋體,韻式為aabbaaabRaabbaR;如得名于美國詩人JohnBerryman《夢歌》的“貝里曼詩節(jié)”(Berrymanstanza),含三個六行節(jié),各節(jié)的1、2、4、5行為抑揚格五音步,另兩行較短而韻式各異;又如源出意大利的19行詩“維拉內(nèi)拉”(villanelle,意為“農(nóng)家謠”)和來自法國的“三節(jié)聯(lián)韻詩”(ballade),行數(shù)可以是28或35等;更復(fù)雜的有來自意大利的“六六詩體”(sestina,39行)和“君王圣歌體”(ChantRoyal,60行)。還有來自馬來亞的pantoum,由數(shù)目不定的四行節(jié)組成,各節(jié)第二、四行在下節(jié)第一、三行重現(xiàn),而最后一節(jié)中,第一節(jié)的第一、三行分別成為其第四、二行。而通過各種組合或重復(fù),還可形成更復(fù)雜的詩體。
Pantoum這種詩體由法國的東方學(xué)者ErnestFouinet引進,因雨果使用而產(chǎn)生更大影響,成為定型詩體后傳到英國。由此可見,在世界詩壇上頗負盛名的英法詩歌都善于在詩歌形式上汲取外國養(yǎng)料,當(dāng)然這也說明他們的詩人對詩歌形式的敏感,既善于創(chuàng)造,也樂于引進。單是看上面這些詩體,就已經(jīng)名目繁多,花樣百出。
五
上面叫得出名目的英語定型詩體至少有30來種,長度在十來行以內(nèi)的詩中,大多每種行數(shù)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定型詩體,它們猶如“標(biāo)志物”,為同樣行數(shù)的其它詩提供參照,就像詩歌版圖上的一些地標(biāo),讓本來的雜亂無章顯示出某種秩序。
按理說,現(xiàn)代漢語詩同英語詩有相似的“元件”,品種至少可同樣繁多。其實,構(gòu)成格律的因素多與韻式(韻式中包含詩或詩節(jié)的行數(shù))、音步、音節(jié)有關(guān),因此語體詩具備構(gòu)成各種格律的條件。但新詩出現(xiàn)以來雖有不少品種,卻由于種種原因,似未形成定型詩體——漢俳正式登場(1980)前,在嚴肅的語體詩歌中,大概只有十四行詩這種外國詩體可算唯一有固定行數(shù)的。也因為有這“觀察點”,從鄒絳編的《中國現(xiàn)代格律詩選》中可看到,這種詩的作者有梁宗岱(1903)、馮至(1905)、孫大雨(1905)、卞之琳(1910)、袁可嘉(1921)、鄒絳(1922)、屠岸(1923)等;當(dāng)然,也因為這些作者都有外國文學(xué)根底,熟悉十四行詩,所以有這樣的創(chuàng)作。
當(dāng)然也有詩人嘗試“創(chuàng)格”,建立有自己特點的詩體,但似未產(chǎn)生重大影響,未成為公認詩體?;蛟S以后有了更多嘗試和積累,有了重大影響的作品,自會形成定型詩體。問題是,現(xiàn)在嘗試格律詩的不多,積累和影響自然受限。但語體格律詩終究會走出康莊大道。因為正像英語詩格律了六百年后走出自由之路,漢語文言詩格律了二三千年,自會在轉(zhuǎn)向語體詩的過程中自由一番,并在新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格律詩。因為格律是詩歌獨有的文體特征,其中既有文字所無的信息和意義,也有不容忽視的審美價值,何況我們還有深厚的格律傳統(tǒng),所以有追求的詩人必然會在詩形方面積極探索和進取,讓格律體新詩大放光彩。既然英語等外語的“詩歌金庫”中有如此豐富的寶藏,語體詩在發(fā)展過程中,絕不會不去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