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做了善事 未必有好善緣? 道教崇尚自然,行善也需自然,由心而發(fā)。如果行善只是外在行為,心裡有意計較,縱有功德,亦屬“陽德”,果報微小。有的人做了善事而怕人不知,到處宣傳自己,或者目的只為得到更多好處,這樣不但沒有功德,而且已著魔考,那何來善緣呢? 《常清靜經(jīng)》曰:“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道教稱那種做善事計較利益和功德的人為“下德”之士。有的人雖然默默地做,但心裡總是計較自己做得多,別人做得少,或做了之后又覺不值得,又或以為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功德,這些執(zhí)著都令自己遠離清靜,徒增煩惱妄想,故為之“下德”。如果一個人喜歡計較,行善事也錙銖必較,那他所結(jié)的緣自然也不會好。 很多人都聽過,能夠幫助別人,其實是自己的福氣。《道德經(jīng)》中說“既與為人己愈有”,幫助人不單不會吃虧,反而會為自己帶來更多得著,令生活充滿感恩與豐盛。因此,我們能做的善事,就應(yīng)以歡喜心盡力做,自然的理所當然的做,不怕人知,也不怕人不知。人若然經(jīng)常保持歡喜心,不要在意做了多少,如此自然廣結(jié)好人緣了。 版權(quán)聲明: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由中華道友會弘道編輯部整理發(fā)布,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中國道教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daoyuancn,歡迎添加關(guān)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