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遠山長看不足:寫景抒懷詩 一、學習目標 1、熟練掌握寫景抒情詩景物描寫的特點 2、掌握景物描寫鑒賞題的答題技巧。 3、準確地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并概括意境特點,從而理解作者在詩歌中蘊含的感情。 二、經(jīng)典精析 采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賞析: “笙歌散盡游人去”承接上片“盡日”,展現(xiàn)出此時環(huán)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時,西湖的笙歌繁華可想而知。所以“始覺春空”,這才覺得春去樓空,于是慢慢地“垂下簾櫳”,卻看見雙燕穿過濛濛細雨翩翩而歸?!凹氂曛小焙魬掀氨M日風”,點明了氣候的變化,從而揭示出時間的推移。詞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兩結,雖無修飾,卻頗耐人尋味。劉永濟《詞論》曾贊:“《采桑子》前結‘垂柳闌干盡日風’,后結‘雙燕歸來細雨中’,神味至永,蓋芳歇紅殘,人去春空,皆喧極歸寂之語,而此二句則至寂之境,一路說來,便覺至寂之中,真味無窮,辭意高絕?!?/font> 三、高考鏈接 【山東卷】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xiāng)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1)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5分) (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6分) 四、牛刀小試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破陣子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注】①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豐收,有春秋兩社。新社即春社,時間在立春后、清明前。 1.詞的上闋情景交融,清新活潑,請簡要賞析。(5分) 2.分析詞中“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在寫景狀物上的特點。(6分) 五、知識補充: 常見提問方式 1、這首(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圖景)? 2、這首詩在描寫某景物時用了什么手法? 答題方法: 1、這首(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圖景)? 第一步:名詞(時間、地點)+ 形容詞(景物特色); 第二步: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再現(xiàn)畫面時既要忠于原詩,又要力求語言優(yōu)美,切忌翻譯),并說出詩中有關意象各自的特點。 第三步:還應考慮這樣寫對表達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2、這首詩在景物描寫方面有何特點?這首詩(或某幾句)是怎樣(或如何)寫景的? 1、先判斷采用什么方法; 2、結合具體詩句分析該方法達到的效果; 3、還應考慮這樣寫對表達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意象、意境特點常用詞語: 孤寂、閑適、雄闊、悲壯 、雄渾蒼茫、凄迷幽遠、悲涼凄清、蒼涼沉郁、和平靜穆、明麗鮮艷、凄涼、悲傷、高潔、哀傷、凄清、凄切、孤獨、離愁、純潔、姿態(tài)美好、清雅高潔、晶瑩澄澈、絢麗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蕭條、凄涼荒寒、衰敗荒涼、寂靜清冷、荒涼冷落、零落憔悴、幽靜閑適、清秀可人、靜謐安詳、和平寧靜、浪卷云涌、氣勢飛動、蒼涼黯淡、馨香四溢、蜂飛蝶舞等等。 思想感情常用詞語: 歡快、愉悅、激動、哀傷、悲憤、沉痛、惜別、依戀、贊美、仰慕、豪邁、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 [注] 常見的寫景方法 1、運用修辭(比喻、擬人、夸張等) 3、動靜結合、聲與色的結合(多種感官角度) 5、點與面的結合 此外:側面烘托 古典詩歌中寫景的七種方式 中國古典詩歌“貴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說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來表達,詩人慣用的手法便是借景達情,于是就產(chǎn)生了為數(shù)眾多的寫景詩。但寫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異,常用寫景方式有: 一、正與側的結合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也可以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tài)。 二、動與靜的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yōu)榱藙?chuàng)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tài)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比如賈島《題李凝幽居》中的“推”“敲”,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tài)與靜態(tài),且往往是以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與襯托密不可分。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動靜結合是其主要寫景手法之一。第二聯(lián)寫物,“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是所見,寫的是月光透過松枝灑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動景,是所聞,動靜融為一體,構成一副清幽可愛的風景畫。第三聯(lián)是詩人用“竹喧”烘托山靜,是所聞,用“蓮動”襯托水幽,是所見,見聞交錯,“喧”“幽”互襯,頗具藝術感染力。 三、聲與色的結合 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 如杜甫《絕句》首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xiàn)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借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fā)某種感情寄托某種情懷,或借助想象或回憶來寫現(xiàn)實的境遇和況味。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xiàn)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lián)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 如高適《塞上聽吹笛》詩中一二句實寫景,三四句虛寫景,此詩抒寫戰(zhàn)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xiāng)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xiāng)情。 五、點與面的結合 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lián)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孤舟蓑笠翁”屬于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于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并在“山”“徑”前冠之以數(shù)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 六、遠與近的結合 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千的特點。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chǎn)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第二句描寫了白云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八~紅于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 七、白描手法 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xiàn)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xiàn)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月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鑒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的方式入手,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詩人的情感。 水遠山長看不足:寫景抒懷詩 (教師版) 一、學習目標 1、熟練掌握寫景抒情詩景物描寫的特點 2、掌握景物描寫鑒賞題的答題技巧。 3、準確地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并概括意境特點,從而理解作者在詩歌中蘊含的感情。 二、經(jīng)典精析 采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答案】運用了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1分)。落紅零亂滿地、楊花漫空飛舞、欄畔柳條盡日斜拂于春風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2分) (2) 首句是全詞的綱領 ,全詞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詞句分析。(6分) 【答案】全詞實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暮春景象,(1分)虛寫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2分),表達了作者繁華喧鬧消失后既覺有所失的空虛,(1分)又覺獲得寧靜、無所牽系的閑適心情(2分)。 賞析: 本篇為詞人晚年退隱潁州時所作組詞《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為第四首。詞中描寫“群芳過后”暮春時節(jié)西湖的殘春之景,卻無傷春之感,而別有一番朦朧迷離之美。詞人以輕快的筆調(diào)描繪了一幅清幽靜謐的潁州暮春畫卷,雖通篇寫景,但也從字里行間婉曲地抒寫了詞人靜閑自適的曠達情懷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統(tǒng)領全篇,“群芳過后”的西湖,讓人頓覺惋惜傷感,但詞人卻覺“好”,足見其心情閑雅舒適而又情懷曠達。下面三句分寫“西湖好”,鋪陳渲染首句?!袄墙鍤埣t”滿地落花殘紅,寫西湖岸邊地面之“好”;“飛絮蒙蒙”,漫天柳絮飛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闌干盡日風”,垂柳掩映著華麗的欄桿,隨著和煦的春風搖曳起舞,寫周圍環(huán)境之“好”。這三句具體描寫“西湖好”,反襯出詞人的幽微的情態(tài)。 “笙歌散盡游人去”承接上片“盡日”,展現(xiàn)出此時環(huán)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時,西湖的笙歌繁華可想而知。所以“始覺春空”,這才覺得春去樓空,于是慢慢地“垂下簾櫳”,卻看見雙燕穿過濛濛細雨翩翩而歸?!凹氂曛小焙魬掀氨M日風”,點明了氣候的變化,從而揭示出時間的推移。詞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兩結,雖無修飾,卻頗耐人尋味。劉永濟《詞論》曾贊:“《采桑子》前結‘垂柳闌干盡日風’,后結‘雙燕歸來細雨中’,神味至永,蓋芳歇紅殘,人去春空,皆喧極歸寂之語,而此二句則至寂之境,一路說來,便覺至寂之中,真味無窮,辭意高絕?!?/font> 整首詞情景交融,以動顯靜,動靜交錯,而語言清麗,風格空靈。今人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中評價曰:“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靜。通篇于景中見情,文字極疏雋。風光之好,太守之適,并可想象而知也。” 三、高考鏈接 【山東卷】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xiāng)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1)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5分) 【答案】描寫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xiāng)風聲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 (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6分) 【答案】孤舟聯(lián)結者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作者融情于景,表達了漂泊、思鄉(xiāng)、孤寂之感。 四、牛刀小試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破陣子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注】①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豐收,有春秋兩社。新社即春社,時間在立春后、清明前。 1.詞的上闋情景交融,清新活潑,請簡要賞析。(5分) 【答案】借助“燕子”、“梨花”、“碧苔”、“黃鵬”、“飛絮”等眾多秀美明麗的意象來寫美麗的春色。(2分)描繪了一幅清新活潑,具有鄉(xiāng)間泥土氣息的春景圖,(1分)與下闋寫人物的天真可愛形成十分和諧的畫面美與情韻美。(2分) 2.分析詞中“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在寫景狀物上的特點。(6分) 【答案】都是寫靜,第二句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著意表現(xiàn)了“碧苔”“黃鸝”“飛絮”的動態(tài),既體現(xiàn)了語言上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同時又把暮春的迷人景象描摹得如詩如畫、惟妙惟肖。暮春時節(jié),碧苔生長之勢遠不如盛夏之際,“三四點”意在言少,因其量少點綴在池塘邊上,就更易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暮春的意境。柳絮已經(jīng)開始漫天飛舞,這是從視覺的角度表現(xiàn)了暮春的悠長和寂寥。 五、知識補充: 常見提問方式 1、這首(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圖景)? 2、這首詩在描寫某景物時用了什么手法? 答題方法: 1、這首(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圖景)? 第一步:名詞(時間、地點)+ 形容詞(景物特色); 第二步: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再現(xiàn)畫面時既要忠于原詩,又要力求語言優(yōu)美,切忌翻譯),并說出詩中有關意象各自的特點。 第三步:還應考慮這樣寫對表達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2、這首詩在景物描寫方面有何特點?這首詩(或某幾句)是怎樣(或如何)寫景的? 1、先判斷采用什么方法; 2、結合具體詩句分析該方法達到的效果; 3、還應考慮這樣寫對表達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意象、意境特點常用詞語: 孤寂、閑適、雄闊、悲壯 、雄渾蒼茫、凄迷幽遠、悲涼凄清、蒼涼沉郁、和平靜穆、明麗鮮艷、凄涼、悲傷、高潔、哀傷、凄清、凄切、孤獨、離愁、純潔、姿態(tài)美好、清雅高潔、晶瑩澄澈、絢麗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蕭條、凄涼荒寒、衰敗荒涼、寂靜清冷、荒涼冷落、零落憔悴、幽靜閑適、清秀可人、靜謐安詳、和平寧靜、浪卷云涌、氣勢飛動、蒼涼黯淡、馨香四溢、蜂飛蝶舞等等。 思想感情常用詞語: 歡快、愉悅、激動、哀傷、悲憤、沉痛、惜別、依戀、贊美、仰慕、豪邁、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 [注] 常見的寫景方法 1、運用修辭(比喻、擬人、夸張等) 3、動靜結合、聲與色的結合(多種感官角度) 5、點與面的結合 此外:側面烘托 古典詩歌中寫景的七種方式 中國古典詩歌“貴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說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來表達,詩人慣用的手法便是借景達情,于是就產(chǎn)生了為數(shù)眾多的寫景詩。但寫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異,常用寫景方式有: 一、正與側的結合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也可以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tài)。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yōu)榱藙?chuàng)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tài)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比如賈島《題李凝幽居》中的“推”“敲”,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tài)與靜態(tài),且往往是以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與襯托密不可分。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動靜結合是其主要寫景手法之一。第二聯(lián)寫物,“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是所見,寫的是月光透過松枝灑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動景,是所聞,動靜融為一體,構成一副清幽可愛的風景畫。第三聯(lián)是詩人用“竹喧”烘托山靜,是所聞,用“蓮動”襯托水幽,是所見,見聞交錯,“喧”“幽”互襯,頗具藝術感染力。 三、聲與色的結合 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 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xiàn)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借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fā)某種感情寄托某種情懷,或借助想象或回憶來寫現(xiàn)實的境遇和況味。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xiàn)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lián)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 如高適《塞上聽吹笛》詩中一二句實寫景,三四句虛寫景,此詩抒寫戰(zhàn)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xiāng)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xiāng)情。 五、點與面的結合 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lián)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孤舟蓑笠翁”屬于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于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并在“山”“徑”前冠之以數(shù)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梢苑Q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 六、遠與近的結合 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千的特點。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chǎn)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第二句描寫了白云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八~紅于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 七、白描手法 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xiàn)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xiàn)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月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鑒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的方式入手,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詩人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