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歐洲是根深蒂固的,到什么程度呢?舉個例子吧!公元1208年,羅馬教皇支持一支由數(shù)國士兵組成的軍隊堂而皇之地跨過了法國邊境,即將對法國平民展開燒殺和劫掠。但沿途的法國軍隊非但沒有阻止,反而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因此法國南部的居民飽受了長達20年的屠殺和搶劫。教皇說殺,大家就一起殺殺殺,這樣的場面恐怕連中國古代的皇帝也做不到!那么把人的思想從宗教當中解救出來又談何容易! 羅馬教會的鼎盛時期,歐洲國王登基者要到羅馬讓教皇冊封。教會最牛的一招叫“絕罰”(“破門”)即永遠開除教籍,成為全體教徒的敵人。教皇用此對付不聽話的國王。教會通過一系列的方式排斥異教徒,從檢舉到審訊再到判罰,采取極端的方式,一個人一旦被確立為異端分子,最輕的懲罰常常是終身的禱告恕罪,每年必須到指定的幾十所教堂簽名蓋章伴隨著鞭答。還有流放、苦役、監(jiān)禁,最后,少數(shù)頑固不化的人會被施以火刑。此外,異端分子還要被沒收財產(chǎn),有時包括后代的財產(chǎn)。教會壟斷了教育產(chǎn)業(yè)。中世紀出現(xiàn)了“大學”但都是教會學校,老師是神甫,學的是神學。所以當時有文化的人都被灌輸了宗教思想,這就進一步加強了教會的統(tǒng)治。 擊敗這黑暗統(tǒng)治的是馬丁·路德這個一無所有的書生。除了哲學之外,他別無所用。這個神學院學生、擁有神學博士學位的人,他的工作是思考。思考就必須懷疑,可他偏偏懷疑了羅馬教皇的權(quán)威。這一方面他有點像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路德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他認為人人在上帝與《圣經(jīng)》面前都是平等的,信仰的唯一依據(jù)是《圣經(jīng)》,提倡減少教堂和修道院并簡化宗教儀式,俗權(quán)高于教權(quán),并最終支配教權(quán),建立本民族(德)教會。 我們不得不感嘆路德真是生對了時代,造紙術(shù)和印刷術(shù)的傳播讓教會壟斷《圣經(jīng)》的陰謀成為泡影,路德用德文對羅馬教會口誅筆伐,老百姓都能夠看懂,而且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聲勢進一步擴大!幾十年后打了一場宗教戰(zhàn)爭,此后不久,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新教兩大派。然而在這場宗教改革的運動當中,新教后生加爾文獲益最大。他要將新教的影響擴大到整個歐洲,并且用龐大、嚴格的教會系統(tǒng)維持他的統(tǒng)治。加爾文當上了新教的教皇。 很多人認為“糾正”了那些中世紀教會可能違反教義的行為,一個按照基督教教義規(guī)劃出的完美世界便會出現(xiàn),但是事實證明并非如此!加爾文當上了新教的教皇后,他迫害科學家、哲學家遠比天主教厲害。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創(chuàng)造幸福的世界呢?真正的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 教義”又在哪里? 在種種懷疑當中,近代哲學產(chǎn)生了,而最初的光恰恰從最黑暗的地方亮起。教會最可怕的武器是宗教裁判所。在各個國家中,最嚴酷、最血腥的宗教裁判所在西班牙。而西班牙的歷代君王中,最不可一世的是腓力二世,他的老婆“血腥瑪麗”以屠殺異教徒聞名。此時的西班牙王國,簡直就是宗教裁判所中的戰(zhàn)斗機。然而,近代哲學就是從這里、從此時起步的。西班牙殘酷的壓迫荷蘭人民,荷蘭叛亂頻起,腓力二世派人刺殺荷蘭人領(lǐng)袖威廉,但無濟于事。1581年7月26日,來自荷蘭各起義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鄭重宣布:廢除西班牙國王對荷蘭各省的統(tǒng)治權(quán),聯(lián)盟正式宣布獨立,成立荷蘭共和國。 荷蘭地勢低,河流多,農(nóng)業(yè)水平差,商業(yè)發(fā)達。正是因為商業(yè)發(fā)達,在天主教和新教比賽般絞殺異端的世界里,荷蘭擁有全歐洲最開明的言論政策。不久以后,荷蘭成為各類異端分子、科學家、哲學家的避難之地。它成為雅典之后,哲學的第二個故鄉(xiāng)。 在荷蘭產(chǎn)生了兩位有名的哲學家,一個是笛卡爾,一個是斯賓諾莎!笛卡爾留下了“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xiàn)代哲學之父”。 斯賓諾莎提出“規(guī)定即否定”,完全肯定性的“存在者”只能有一個,它必定絕對無限。 無論宗教與哲學有著怎樣的愛恨情仇,至此哲學終于打破宗教的束縛,近代哲學邁開了步子,開始在人類的發(fā)展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內(nèi)容來自于《哲學家們都干了什么》,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p> 想讀更多書摘,請下載讀什么或者關(guān)注公眾賬號:dushenme_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