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郵票被指為“兇神惡煞”引爭議。
中國龍(一)
中國龍(二)
一直以來,人們習(xí)慣把“龍”譯為英文的“Dragon”,然而在剛剛過去的龍年端午節(jié)當(dāng)天,臺灣著名出版人、民俗文化家黃永松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時卻提出:以龍的傳人自居的中國人所崇拜的龍圖騰是一個創(chuàng)意設(shè)計作品,它與西方兇獸dragon完全不同。
多少年來,龍是中華民族共同敬奉歷史最久遠的圖騰神,然而,龍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樣起源的?各種觀點卻五花八門,莫衷一是。有人說它是一種神異動物,有人認為它是云、閃電等自然現(xiàn)象的具體化和生物化,也有人認為,它是遠古先民對恐龍的記憶,并因恐懼恐龍而產(chǎn)生龍崇拜;甚至也有人認定它是由西方傳入的。
在對龍文化的長期研究中,黃永松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龍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設(shè)計,而這個偉大作品的始作俑者,就是黃帝。
不是“Dragon”
而是“Long”
在黃永松的電腦里,珍藏著海量的與“龍”有關(guān)的各種圖片,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距今8000年多前的龍造型,到各個朝代的玉器雕龍和服飾圖案,應(yīng)有盡有,不一而足。黃永松說,只要稍稍關(guān)注一下中國龍八千年來的逐漸演變,僅僅從外形上就可以看出:中國龍就和西方龍明顯不同。
“中國龍,除應(yīng)龍以外都沒有翅膀,頭似駝、角似鹿,是集合了多種動物而設(shè)計出來的文化形象,西方龍則是蝠翅,鷹頭或者獸頭,獸身?!?/p>
外形的不同還是次要的。中國龍和西方龍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還在于它究竟是善還是惡,而這也正是黃永松希望為龍正名的關(guān)鍵所在。
今年年初發(fā)行的一枚龍年郵票因為被郵迷們指為“兇神惡煞”,一度引發(fā)眾說紛紜。票面上,一條大龍正面朝外,雙目圓睜,怒口大開,仿佛正在嘶吼。“一臉兇相!龍什么時候變得這么嚇人了?”“它在向誰怒吼發(fā)威?”不少郵迷大為不滿,不過也有人表示支持:“中國龍正需要這種霸氣”。
黃永松認為,設(shè)計者顯然不夠了解中國的龍文化:西方“dragon”噴火守財,為惡多端,是被圣人剿殺的惡獸,而中國龍卻為人間慈悲降雨,是圣人贊許的瑞獸,因此以往的中國龍形象往往避其正面,而以側(cè)面示人,呈游動之態(tài),以喻其行云布雨之恩澤。
“制作龍、鳳等工藝品的民間工藝師有一句口訣很說明問題:龍愁、鳳喜、獅子笑。中國龍的形象一直是雙眉緊鎖,但這絕對不是兇,而是愁。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一個家庭中父親是龍,母親是鳳,父親是力挑千鈞的一家之主,因而時常面露愁容,神色深沉,不像母親那樣慈祥隨和,經(jīng)常面帶笑容?!?/p>
黃永松說:“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自居,而中國龍在西方同樣發(fā)音Dragon,這就使得西方人一下子聯(lián)想到基督世界的那種惡獸,產(chǎn)生不好的印象。當(dāng)今中國經(jīng)濟騰飛令世界矚目,正所謂飛龍在天。今年是龍年,正是我們應(yīng)該為中國龍正名正音的時候?!?/p>
土生土長八千多年
中國龍不是舶來品
黃永松說,有太多的證據(jù)可以證明中國龍不僅是“土生土長”,而且歷史比西方龍要古老很多,所以不可能是西方傳入。
黃永松的電腦中有一張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圖片。圖片中,石塊與陶片堆出了一個清晰的S形龍形,龍首部位放著一個野豬頭骨。他說,這就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龍的形象。距今已經(jīng)8000年歷史。
“在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的原始部落廣場中,也有一條19.7米的紅石塊砌成的龍,距今也有7400年的歷史;最早的玉龍也出現(xiàn)在內(nèi)蒙古,有5000多年的歷史。”
“這些考古都否定了‘中國龍是西方傳來’這種假設(shè)。一方面,中國龍有自己獨立的起源已成為定論,而且年代遠遠早于西方龍;另一方面,中國龍也有獨立的演進過程?!秉S永松說,商代之前,龍的起源因為沒有文字記載,都是考古引發(fā)的假說,而此后龍進入了有史可考的時代。在8000年漫長的演化中,龍從最初商代以前的無角,到商代后有了角,到唐代兼有獸身與蛇身,再到宋代統(tǒng)一為蛇身,至此龍的定型大功告成,之后各朝只是微有調(diào)整。
西方龍的起源和演進則完全不同。黃永松告訴記者,西方的龍從古希臘開始就是以惡為主,古希臘龍稱之為Drakon,是英文dragon的前身。
黃永松說,Dragon最早是凱爾特人的崇拜對象,中世紀維爾京人將自己的海盜船船首雕刻成Dragon的樣,而基督教的誕生,使Dragon的命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靶伦诮掏鶎⒃忌裎镔H低丑化,比如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就將原來土著神阿修羅‘貶’為惡魔?!?/p>
在西方傳說中,龍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禍害人,被神消滅的命運”,有很多惡龍的傳說。而在西方的英雄史詩,如希臘神話、北歐神話,日耳曼神話中都有英雄屠龍的故事。
龍是創(chuàng)意設(shè)計作品
設(shè)計師是黃帝
而這個作品的設(shè)計者,正是黃帝。
黃永松告訴記者,史記有記載: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睂W(xué)者們認為,“合符”一意是滅蚩尤后合兵符,另一意則是會盟各部落創(chuàng)造共同的圖騰,因此后世才有“畫龍合符”的傳說,而幾年前,河北省徐水釜山頂?shù)囊幌盗兄匾脊虐l(fā)現(xiàn)則印證了這一點。
200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韓立森帶隊,在釜山山頂黃帝廟遺址發(fā)掘出了明代的建筑基礎(chǔ)和明代崇禎年碑額,金元的建筑殘構(gòu),唐代陶器碎片,以及距今3500年的商代繩紋陶片,并在其下一米處又挖出殘碑,殘碑上有殘字“黃帝時諸侯合符即(此)……最著龍之先”。
“通俗地說,‘合符釜山’是黃帝融合各部落的第一次‘建國大會’,它是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元盛事,也是中華文化自覺的原點?!秉S永松說。
“那個時候各部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黃帝就讓各部族帶來自己的圖騰動物。有的部落帶了魚,有的帶來老虎。黃帝拿了一個籠子把這些動物放在里面,龍的發(fā)音就是從這里來的,也是聚集在一起、團結(jié)和諧的意思。黃帝和他的大臣很聰明地把主要的動物特征搬出來,集合成了我們今天龍的圖像?!?/p>
南宋羅愿《爾雅翼》說龍的形態(tài)有“九似”,即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而黃帝等人共創(chuàng)的圖騰龍,也逐漸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符契,成為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統(tǒng)一的標(biāo)志。 (來源: 深圳晚報 記者 陳 黎)
龐進:中國龍文化解讀
編者按今年春節(jié)前,中共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游局聯(lián)合公布了“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zhì)行動計劃”的統(tǒng)一標(biāo)志。該標(biāo)志由漢字“文”、龍、長城等元素構(gòu)成,其對龍的闡釋是:“龍的形象象征了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具有親切感,易于傳播;動態(tài)的龍,表達了全民行動,投入到提高旅游文明素質(zhì)行動計劃中來。”
春節(jié)中,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春潮般到處涌動著一行行舞龍隊伍,是那么的紅紅火火,昂揚奮進,鼓舞人心。今年的“兩會”上,甘肅省政協(xié)副主席周宜興委員提出:全世界華人都認同自己是“龍”的傳人,但關(guān)于“龍”文化還沒有一個令中國乃至世界信服的說法,建議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fā)掘并研究“龍”文化的根。
為此,我們特請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龐進先生撰寫本文,供大家參考,研究。
龍史悠悠,龍圖多多,受篇幅所限,這里只挑選出與本文相關(guān)的比較典型的18幅圖片加以說明。更多、更好、更新的“龍圖”,更有待于我們這些“龍的傳人”以智慧和勤奮去描繪、創(chuàng)造!
中國龍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經(jīng)過七八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和升華,已成為海內(nèi)外華人普遍認同的中華民族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征、文化標(biāo)志和情感紐帶——這是我對“龍文化”的一個整體認識。
對中國龍“承古”的職能,人們已看得很清楚,幾乎沒有爭議;而對中國龍“開新”的職能,人們或重視不夠,或表示懷疑。我在這里提出中國龍的“揚棄”、“淘汰”、“新建”問題,旨在說明中國龍不僅能“承古”,而且能“開新”——古老神奇、豐富多彩的龍文化能夠伴隨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認知過去,關(guān)懷當(dāng)下,矚望未來。
面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nèi)容極為豐富的中國龍文化,生活在21世紀歷史時空中的我們,應(yīng)該傳承、弘揚哪些內(nèi)容?清理、淘汰哪些內(nèi)容?創(chuàng)建、新增哪些內(nèi)容呢?讓我們從源頭梳理起——
(一)傳承、弘揚:融合龍、福生龍、奮進龍
龍的形象是融合的。宋代人郭若虛提出了“龍有九似”說,即:角似鹿、頭似駝(馬)、眼似兔(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其實,龍的取材對象遠遠不止這9種,鱷、蜥蜴、豬、馬、熊、鯢、象、狗、羊、蠶、鳥類,以及云霧、雷電、虹霓、龍卷風(fēng)、古動物化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龍的融合。
伏羲女媧龍身像(漢代畫像石)。中華民族的人文先祖,既是開創(chuàng)歷史的英雄,也是造福眾生的典范,他們大都有龍之比、龍之形、龍之功、龍之名、龍之譽。
戰(zhàn)國龍樹紋——中國龍是與天和諧的神物。
所謂融合龍,就是形象地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精髓——融合的龍。融合是兼容、包容、綜合、化合的概稱。融合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方法論。龍是融合的神物。中國古人對蛇、鱷、魚、豬、馬、牛、鹿等諸多動物,對雷電、云霧、虹霓、龍卷風(fēng)等多種天象融合的結(jié)果,便產(chǎn)生了龍。融合意味著凝聚、團結(jié)、協(xié)作、合力。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一個融合的過程,融合龍參與、伴隨、見證、標(biāo)志了這個過程。
遙遠的古代,融合龍滲入中華民族的始祖崇拜,于是中華兒女大都認同自己是人文意義上的龍的傳人。融合龍是中國龍文化中最本質(zhì)、最重要、最需要傳承和弘揚的部分,融合龍使中國龍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標(biāo)志和情感紐帶。融合龍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大到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構(gòu)建和諧社會、處理國際關(guān)系,小到個人事業(yè)、人際交往、家庭生活,它都可以提供智慧參照、精神動力和象征載體。
比如我們講和諧,融合就是和諧的前提。關(guān)于和諧文化,有學(xué)者提出了“利和”“競和”“法和”的觀點。所謂“利和”,就是對大家都有利的和,即雙贏、多贏、共贏的和,而不是只對一方有利的和。所謂“競和”,就是鼓勵出類拔萃、你追我趕向前進的和,而不是不分優(yōu)劣,或把先進拉下來,讓大家都停留在落后層面的和。所謂“法和”,就是講法制、講秩序的和,而不是無法、無序的和。而無論是“利和”、“競和”還是“法和”,都要以“融合”為基礎(chǔ)。
所謂福生龍,就是造福眾生、誠心誠意為眾生服務(wù)的龍。首先,福生龍是水利神和農(nóng)業(yè)神,以興云布雨、司水理水為天職,以天下人間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老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yè)為理想境界。其次,福生龍是人格神,中國古代的創(chuàng)世英雄、圣哲明君、精英賢良,多有龍之比、龍之名、龍之譽,這些人物所開創(chuàng)和從事的興國利民的事業(yè),所建立的千古傳頌的功德,也都是福生龍的事業(yè)和功德。再次,福生龍是吉祥神,具有顯靈、兆瑞的神性,人們相信,福生龍能給他們帶來綿延不絕的幸福和嘉惠多多的好運。當(dāng)然,福生龍既是造福眾生的龍,也是幸福自身的龍,是將造福眾生與幸福自身相統(tǒng)一,且以造福眾生為最大幸福的龍。
所謂奮進龍,就是奮發(fā)進取的龍。奮進龍首先表現(xiàn)在形象和內(nèi)涵兩方面的與時俱進。最早的龍是新石器時代簡單質(zhì)樸的“原龍”,中經(jīng)夏商周時期神秘抽象的“夔龍”、春秋戰(zhàn)國與秦漢之際粗獷雄健的“飛龍”、魏晉隋唐剛?cè)岵⒋娴摹靶旋垺?、宋元明清?fù)雜華麗的“黃龍”,直到當(dāng)代的吉慶嘉瑞的“祥龍”:中國龍的歷程是不斷開拓、不斷發(fā)展、不斷吸納、不斷創(chuàng)新的歷程。其次,奮進龍彰顯著龍的“好飛”的神性,總是以揚頭挺胸、瞠目振鱗、意氣風(fēng)發(fā)、精神抖擻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第三,遍布水鄉(xiāng)各地的龍舟競渡,是奮進龍的一種典型的外化形態(tài),那種人人努力,龍龍爭先的場面,總是令人感奮,給人鼓舞。近年來,一些學(xué)者提出了“競和”的理念,意思是通過競爭達到和諧。奮進龍正表達著這樣的理念。
遼寧阜新查海前紅山文化龍形堆塑。此龍多取材于蛇,距今達8000年,是中華龍文化漫長歷史的重要證據(jù)。
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塑龍。此龍多取材于鱷,距今6400年。
內(nèi)蒙古赤峰市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雕龍。此龍是豬、馬、蛇的融合,距今五千年。
安徽含山凌家灘良渚文化玉龍。此龍多取材于牛,距今五千三百年。
龍以行云布雨、司水理水、造福眾生為天職。
用龍圖組成的“?!弊郑藗兿嘈?,福龍能夠給他們帶來福運。
商代夔龍
漢代飛龍
南北朝龍紋——中國龍多以昂揚奮發(fā)的面目示人。
唐代行龍:中國龍歷經(jīng)“原龍”“夔龍”“飛龍”“行龍”“黃龍”“祥龍”不同階段,不斷納新,不斷發(fā)展。
(二)清理、拋棄:帝制龍、災(zāi)禍龍
勇士斬孽龍(漢代畫像磚)——災(zāi)禍龍必將受到懲處。
所謂帝制龍,就是象征、代表帝王專制的龍。秦漢時期,龍被帝王們看中,拿去做了自己的比附象征物,有了所謂的“真龍?zhí)熳印币徽f。
從此,在漫長的階級社會里,帝制龍高高在上,實行的多是皇權(quán)獨尊的專制統(tǒng)治。盡管早在階級社會到來之前,原始先民就把龍創(chuàng)造了出來;盡管幾千年來的事實是宮廷有宮廷的龍,民間有民間的龍,兩種龍并行不悖;也盡管因了帝制龍的尊貴和彰顯,對龍地位的提升、影響力的擴大、世界各國對龍的了解和認識有正面作用;而且某些帝制龍也做了一些推動社會進步的大事好事,但我們還是要清理和淘汰帝制龍。因為,帝王專制的歷史已成為過去,一個具有現(xiàn)代文明的勞動人民當(dāng)家作主的國家,已不需要所謂的“真龍?zhí)熳印绷恕?/p>
所謂災(zāi)禍龍,就是發(fā)洪施旱,給老百姓帶來災(zāi)難、禍害的龍。這樣的龍,通常被稱為孽龍、惡龍、毒龍、歹龍、妖龍等。民間有不少災(zāi)禍龍作孽多端、危害一方,后被明君賢臣、英雄俊杰降服、斬殺的傳說。災(zāi)禍龍的出現(xiàn),源自動物界和自然天象兇險無常,對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造成威脅的一面,反映了龍的融合過程的復(fù)雜性和龍文化的豐富性。對災(zāi)禍龍我們持清理和淘汰的態(tài)度,盡管其出現(xiàn)有不可避免性。災(zāi)禍龍的出路無非兩條:改邪歸正,成為福生龍,或被龍族徹底剔除。
故宮龍椅———帝制龍已成為歷史陳跡。
(三)創(chuàng)建、新增:文明龍、科學(xué)龍、環(huán)保龍
文明這個概念可以從大、中、小三個不同的角度理解?!按蟆蔽拿鞯韧凇拔幕保赣扇祟愃鶆?chuàng)造且影響人類的一切活動,即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中”文明指的是社會在物質(zhì)、制度、精神等方面的進步所達到的高度;“小”文明指政府、團體、公民的行為進步所達到的高度。我們講的文明龍主要指“中”文明和“小”文明,尤其是“小”文明,即體現(xiàn)和反映著社會進步、尤其是行為進步所達到的高度的龍。
文明龍的概念過去不曾有,屬于新創(chuàng)。這里至少有兩個問題:第一,當(dāng)代文明龍能否在古老的中國龍母體上產(chǎn)生?回答是肯定的,因為中國龍是一個凝結(jié)著中華文化精華,從而魅力無窮、具有廣闊開放的襟懷,從而新新不已的系統(tǒng),是可以涵攝各種文明的全色彩象征,也是一種包括過去時、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在內(nèi)的全時態(tài)象征。中國龍的這種納新、融合的特質(zhì),已為歷史事實所證明,如中國龍自身從形態(tài)到內(nèi)涵的不斷演進,如中國龍對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等等。第二,當(dāng)代文明龍應(yīng)當(dāng)具備哪些最基本的素質(zhì)?從公民的行為進步應(yīng)達到的高度講,起碼要做到:遵照國家法律,行使應(yīng)有權(quán)利,克盡應(yīng)盡義務(wù);遵守社會公德,摒棄各種陋習(xí);堅守職業(yè)道德,尊重他人勞動等等。近年來各地大力提倡和推動的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爭做文明市民等活動,都可以歸入文明龍的范疇。
所謂科學(xué)龍,就是具有科學(xué)精神、遵守科學(xué)規(guī)律的龍??茖W(xué)是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龍是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認識的結(jié)果,只是先民選擇了神物——來自自然物又超越自然物這樣的非一般的表現(xiàn)形式而已。我們講美之所以美,是因為美符合了自然規(guī)律,所以美也是科學(xué)的。反過來說,大凡美的事物都具有科學(xué)性,都符合科學(xué)規(guī)律。從形象上看,龍是符合對稱、平衡、整齊、比例、虛實、主次、變幻、參差、節(jié)奏、多樣統(tǒng)一等形式美法則的。這也就是說,龍的身上本來就含有科學(xué)的因素,這樣的因素為我們將中國龍與當(dāng)代科學(xué)結(jié)合起來,即創(chuàng)建科學(xué)龍?zhí)峁┝嘶A(chǔ)??茖W(xué)龍尊重科學(xué),對任何一項科學(xué)成就,都采取學(xué)習(xí)、吸取的態(tài)度;科學(xué)龍尊重規(guī)律,不做違背規(guī)律、盲目蠻干、勞民傷財、遺患無窮的事。
所謂環(huán)保龍,就是與天和諧、關(guān)注生態(tài)、倡導(dǎo)綠色生活、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的龍。龍的取材對象來自自然界,龍是人天關(guān)系的形象化表述,體現(xiàn)著中國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著先民對天道的理解、對身外眾生的尊重。因而可以說,龍本身就是環(huán)保的產(chǎn)物?,F(xiàn)在我們把過去不曾露面的環(huán)保龍突出地提出來,納入創(chuàng)建、新增的行列,就是要告訴世人,環(huán)境污染以至于持續(xù)惡化的問題,已嚴重地威脅到了包括全體地球人在內(nèi)的眾多生靈的生命安全和種群的延續(xù),因而,對環(huán)保龍要有深刻的認知、充分的關(guān)注,并努力地踐行——中華民族理應(yīng)成為環(huán)保理念深刻、環(huán)保制度健全、環(huán)保行為普及的與大自然相和諧的龍族。
龍舟競渡令人振奮,給人鼓舞。(李漢林攝)
中國龍將以高度文明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來源:光明日報)
【百度百科】中國龍文化 龍龍是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遠古人們認為應(yīng)當(dāng)有那么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guān)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龍作為一種崇拜現(xiàn)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成了一種文化。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前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nèi)匀欢嘁詭в小褒垺弊值某烧Z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龍文化 上下數(shù)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褒埖淖訉O”、“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fā)、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qū)或中國城內(nèi),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么?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龍的起源——身世之謎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詩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時而低首思索,時而仰天詠嘆。在珠走玉盤級的詩句中,他把積郁在心頭的那種疑惑一瀉而出:
那遠古的初態(tài),是誰傳告下來?
天地還未成形,憑什么來考證?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誰能分辨極限?
天氣運動,克盈無形。
如何可以識得天地?
禹用應(yīng)龍?! ?/p>
如何溝通江海?應(yīng)龍怎樣以尾劃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經(jīng)歷?
日光無處不到,燭龍如何再照?
太陽尚未升起,神樹為何閃耀光華?
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上面的詩句來自他的《天問》。在詩中,屈原一口氣提出了百余個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說,他都大膽地提出了懷疑,自然,“龍”這個神物也沒逃脫他那敏銳的目光。因為傳說當(dāng)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yīng)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dǎo)洪水的路線,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蕩。 在屈原的時代,對龍敢于疑問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因為龍具有神的意象。但屈原提出的這類問題,卻一直在歷史的山谷中激起回響。當(dāng)我們徜徉于九龍壁前,漫步于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內(nèi)時,威武神奇、神態(tài)各異的龍的形象,使人有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真像它們就要噴云吐霧、騰空而去。但科學(xué)與理性告訴我們,龍是一種虛構(gòu)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許多動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組合而成。漢代學(xué)者王充就曾指出過,龍的角像鹿,頭如駝,眼睛如兔,頸如蛇,腹似蜃,鱗如鯉,爪似鷹,掌如虎,耳朵像牛。龍的這種形象是如何形成演變和發(fā)展的?要回答這類問題,需要我們把目光移向遙遠的史前時代?! ?/p>
我們的先民從猿轉(zhuǎn)化為人類時,面對的是十分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由于生產(chǎn)能力的低下和知識的落后,原始人類一方面要竭盡全力,從自然界中獲取賴以生存的食物和其它資源,一方面又對強大而神秘的自然界產(chǎn)生崇拜與敬畏,這樣便逐漸產(chǎn)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術(shù)。原始宗教認為自然萬物都是有靈的,而且冥冥之中,還有主宰自然界的“神”。這個(或多個)神掌握著宇宙間的一切權(quán)力,可以福佑人類,也可以懲罰人類。但人們可以通過巫與神相通,求得神的庇護和幫助。 在原始宗教中,對動物的崇拜是其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人類最初的經(jīng)濟活動是狩獵,因而動物是人類在自然界中最感興趣的對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動物果腹,還要躲避那些對自己生命構(gòu)成威脅的兇猛動物的襲擊。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對某些動物的體態(tài),如鱷、鯢、蛇、鳥及某些昆蟲等,以及這些動物奇異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潛游于水底,可以無足而行,可以蟄伏而屆等,產(chǎn)生了崇拜和幻想。 對動物的崇拜和對自然現(xiàn)象的崇拜,成為巫術(shù)活動中的極重要的內(nèi)容。原始人類往往把狩獵的成功與失敗、是否遭到猛獸的危害與主宰自然界的神聯(lián)系起來,看作是神意志的表達,而這些動物就成了神意志的體現(xiàn)。由此產(chǎn)生了原始人的獻祭活動,即在狩獵歸來后,先要以獵獲動物的一部分祭神,對神的賜予表示感謝,然后才食用。在這種活動中,獻祭的動物就成為人與神聯(lián)系的中介,在這些動物身上表達著原始人對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當(dāng)原始人類由狩獵經(jīng)濟向農(nóng)業(yè)與畜牧業(yè)經(jīng)濟過渡后,雖然獵獲動物作為食物來源的重要性逐漸減弱,但在獻祭中以動物為祭物這一點并沒有變化,動物依然作為人神溝通的工具。
由此,獻祭的動物也逐漸神圣化。
這種獻祭活動最初可能是簡單的,但逐漸演化成一種莊嚴的儀式,并且廣泛地應(yīng)用于各種需要向神祈求的事項,如部族成員疾病、死亡,部族之間的沖突,狩獵、耕種采集、遷徙等等。儀式上除了以動物作為祭物外,還要使用大量的祭器和禮器。在這些祭器和禮器上,原始人類以極為虔誠的心情,繪出或刻出他們所崇敬的各種自然形象,如日、月、山、川、云、動植物等。這些彩繪或雕刻雖然是一種摹擬,但不少摹擬,特別是對動物的摹擬進行了夸張,在夸張中體現(xiàn)了創(chuàng)造者的宗教觀念。因此,這些由摹擬而形成的圖案、飾紋或雕刻不僅與原型動物有了某種差別,而且具有了神圣的宗教含義。正是在這種具有宗教性的動物形象中,出現(xiàn)了最初的帶有龍?zhí)卣鞯膭游锛y飾,專家們把這種紋飾稱為原龍紋?! ?/p>
1987年,考古學(xué)家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一處距今6500年左右的古墓中,發(fā)現(xiàn)了墓主身旁有一具用白色蚌殼擺塑的“龍”的圖案。在甘肅也出土過繪有鯢紋的彩陶,在東北的遼河流域發(fā)現(xiàn)過距今5000年的玉“龍”,山西出土過帶有“蟠龍紋”的彩陶。當(dāng)然,這種“龍”與今天我們見到的龍形象還有很大的差距。 遠古“龍”的起源,除了上述原始宗教與巫術(shù)的原因外,還與圖騰崇拜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圖騰是原始社會中一個氏族的標(biāo)志,又稱為族徽。氏族社會中,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其它無生命的東西,這種物種就成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護神。據(jù)古代文獻記載,中國不少氏族曾以龍為圖騰,如遠古的黃帝、炎帝的氏族,共工氏、祝融氏、堯、舜、禹的氏族,以及吳、越等氏族。但是,這些文獻成書較晚,屬后人的追述,文獻產(chǎn)生時,龍的觀念已經(jīng)形成,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記述上有附會和渲染加工的可能性,古代氏族的圖騰傳說往往變成了神話故事,不過還是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據(jù)專家考證,這些所謂的龍圖騰,實際上是與后來的龍形象相近的蛇、鱷、蜥蜴等動物。這些動物在氏族的祭祀中,不僅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而在形態(tài)上也被神化。在漫長的遠古歲月中,動物圖騰形象與其它原始宗教中動物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龍形象?! ?nbsp; “龍”脫掉“原始”二字,即由原龍紋變成真正的龍紋,約在商代。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產(chǎn)生了第一個國家政權(quán)——夏王朝。夏之后是商王朝。商的國勢強大,空前繁榮,《詩經(jīng)·商頌》中說,商“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商的國土千里之廣,廣大的國土上到處都有民居住,商的疆域達于四深,四海中的人都來贊美商王朝,人數(shù)眾多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商王朝的強盛和一統(tǒng),推動了不同區(qū)域問的文化交流,如百川歸海,文化在商代出現(xiàn)了空前的融和。商人在文化上比較開放,肯于接納其它類型的文化,有利于文化的融和。商王朝非常重視宗教與巫術(shù),也就十分重視宗教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青銅器作為溝通天他的禮器,本身就有宗教的意義,青銅器上的紋飾則有更濃郁的宗教色彩,即通過各種象征性的紋飾,向人們展示應(yīng)崇拜的神靈,求其保護,免受怪物的侵害。這種紋飾中,原龍紋成為主要的部分。 “龍”在商代形成的一個突出標(biāo)志是龍開始有了角。當(dāng)然這時龍角的形狀還不固定,有的如長頸鹿,角呈錐形;有的如綿羊,角向后卷;也有的如花冠,還有的似羚羊,此外還有前卷型、虎耳型、螺旋形等各種形狀。商以前的龍形象中并沒有角,在商代龍卻生出角來,其中原因,在于商代對角的崇拜?! ?/p>
在動物中,角一般是雄性動物才會生有,而且碩大強壯的角,往往是強壯有力的象征,因此角受到遠古先民們的重視和崇敬,成為祭祀等宗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商代對角的崇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但祭祀的犧牲必須有角,而且依場合的不同,角的大小形狀也有不同。祭天地時用作犧牲的牛,角要如繭栗大小;祭拜祖先時用作犧牲的牛,角以能握在手中而不出把才算合適;宴請賓客用的牛,角要一尺長;有時用來祭把的牛,還要求兩角要平齊,絕對時稱,要有光澤?!对娊?jīng)·周頌》中曾有贊美角的句子:“殺時敦牡,有俅其角,以似以續(xù),續(xù)古之人?!痹娋涞拇笠馐牵骸皻⒘四穷^公牛吧,它的角又彎又美,用它來祭把天地社稷,就可以繼承祖先的神力?!鄙倘私o本來無角的原龍加上各種角,是因為他們認為角有神性,有了角,龍就更有了溝通天地的神性了。有了角之后,原龍紋就擺脫了原型動物的形態(tài),而成為一種與世間任何動物都不同的神獸,商人還用相同的手法,托象、虎、豬、鱷等動物的不同器官加到龍的身上,從而使龍的形象更為神奇。這種經(jīng)過藝術(shù)改造加工后的龍與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龍形象已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只有個別形體部分的差異?! ?/p>
不僅原始宗教的動物崇拜和圖騰崇拜成為龍形成的源頭之水,一些奇特罕見的自然現(xiàn)象也匯入了龍形成的溪流。由于龍的形象怪異、能力神奇、有通天的本領(lǐng),一些奇特的與龍的含義或形象有某種相似的自然現(xiàn)象也被附會成龍。如《山海經(jīng)》中記載說,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一座山,稱為章尾山,山上有一條“燭龍”,這條龍人面蛇身,體長千里,兩眼立生,就如兩條直縫。它以眨眼來控制晝夜的變化和時光的流轉(zhuǎn),閉目為夜,睜眼力晝。晉人曾有詩云:“天缺西土,龍銜火精,氣為寒暑,眼作昏明,身長千里,可謂至靈?!睜T龍的居住地是日光照不到的“寒澤”。據(jù)專家考證,所謂燭龍,實際上是北極光。雨后彩虹也被附會為龍,彩虹繽紛的七色、宛若拱橋連接天地的形態(tài)、與雨和水的密切聯(lián)系,極易使遠古先民們將彩虹與龍聯(lián)系起來,甚至認為這是一個雙首的龍吸水于江河。此外,巨大的龍卷風(fēng)、雷雨天氣中的霹靂閃電,都易被古人當(dāng)作是龍或龍的活動。 起源四問——龍起源于何時? 龍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于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yǎng)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采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谷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xué)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chǎn)活動了。生產(chǎn)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p>
為什么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么云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么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xué)解釋的?! ?/p>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yīng)當(dāng)有那么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guān)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lǐng)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xiàn),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p>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xiàn)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p>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jù)。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于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nèi),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xiàn)。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dāng)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fā)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nèi)蒙古敖漢旗興隆洼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p>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jīng)過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的長足發(fā)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gòu)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tǒng),它并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后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fā)展。 起源四問——龍是怎么形成的? 龍是怎么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等說法。筆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說”,其思路是這樣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guān)聯(lián)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為待征的“模糊思維”。這樣的思維足以導(dǎo)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后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xiàn)代人這樣,將云、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現(xiàn)代人這樣,運用豐富的生物學(xué)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xí)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們看來,云、雷電、虹等在天上彎轉(zhuǎn),都和雨相關(guān),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么,和雨相關(guān)的在天上彎轉(zhuǎn)的云、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魚、鱷、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干枯,百谷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nóng)田泡湯。生產(chǎn)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guān)的物象:云團滾滾翻卷,變化萬方;雷電叱咤長空,霹靂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鱷、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么神秘,多么雄奇,多么可怖可畏啊棗令人驚懼不已!
于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lǐng)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yīng)當(dāng)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臥的,擅爬會游的,彎轉(zhuǎn)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于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著特別特別密切關(guān)系的。
該怎么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fā)現(xiàn),雨水降臨時,烏云洶涌,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卷風(fēng)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fā)出“隆隆”的聲響;而鱷、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于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 ?/p>
“神物”的發(fā)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么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鱷,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云,像閃電,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后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云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鱷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shù)和復(fù)數(shù)的同一?! ?/p>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象形為之。那么,讓這個神物像什么形好呢?有人說像鱷,就造了幾個像鱷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鱷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么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于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后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后簡化成現(xiàn)在這個“龍”?! ?/p>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云、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chǎn)生的一種神物。先民們是以現(xiàn)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chǔ),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xiàn)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造。它是從魚、鱷、蛇和云、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jīng)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涵蘊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間滲透著、灌注著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shù)情趣。 起源四問——龍是圖騰嗎? 圖騰(Totem),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匯,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guān)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biāo)志、象征和保護神。世界各國不少學(xué)者,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做過考察和研究,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jīng)有過圖騰崇拜,其殘余在近現(xiàn)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聞氏一多。聞先生在他的一篇專門談?wù)擙堷P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我說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為歷史上夏殷兩個朝代,已經(jīng)離開圖騰文化時期很遠,而所謂圖騰者,乃是遠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種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龍鳳當(dāng)作我們民族發(fā)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說是再恰當(dāng)沒有了?!?
那么,龍圖騰是如何形成的呢?聞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說:龍這種圖騰,“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jié)果”?! ?/p>
龍圖騰說由20世紀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還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觀點。到了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xué)者開始質(zhì)疑龍圖騰說,并出現(xiàn)一些否定性觀點。如:“無論如何,圖騰物總是自然界中實有的物體。因為說到底,圖騰制體現(xiàn)的也正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如果依據(jù)通行的理論和被學(xué)界接受的材料,龍作為一種圖騰同時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難以令人接受的。”(閻云翔)“迄今為止,考古學(xué)、歷史學(xué)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保▌⒅拘邸铎o榮)
學(xué)者們還指出,將中國古文物上出現(xiàn)的動物造型或紋飾視作圖騰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xué)中的某一類型文化與社會學(xué)中某一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時空范圍上講,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類型文化中的某種紋飾與某一氏族的圖騰劃等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有的學(xué)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論,如:圖騰是氏族群體成員崇敬的對象,是不得損傷、殺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神話傳說中,不乏貶龍、辱龍、斗龍、斬龍以及食龍的載述。 兩個問題值得思考 總觀龍圖騰說的爭論,覺得起碼有這樣兩個問題值得思考:一個問題是,圖騰說來自西方學(xué)者,中國遠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樣,有過一個圖騰崇拜時期?分析古籍中的有關(guān)記載,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是,按學(xué)界的普遍觀點,圖騰文化發(fā)生于舊石器時代中期,繁榮于舊石器時代晚期,進入新石器時代便趨于衰落,步入階級社會,就只剩下一些殘余在延續(xù)。按考古學(xué)提供的實物資料,龍的起源當(dāng)是新石器時代開始以后的事,這樣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圖騰崇拜已走向衰落了,龍卻起源了。將方興未艾的龍歸劃于一個趨于衰落的崇拜現(xiàn)象,有悖于事物發(fā)展的基本邏輯。
另一個問題是,圖騰概念有其原有的為學(xué)界所基本公認的內(nèi)涵和外延,這樣的圖騰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或可稱為“狹義圖騰”。增其內(nèi)涵、擴其外延之后的圖騰,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了,或可稱之為“廣義圖騰”。嚴格意義上的圖騰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實物,而龍不符合這個條件,它們是自然界里沒有的神物,因此,要說龍為圖騰的話,就只能將龍劃歸到廣義圖騰的框框里。問題是,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時不時地會發(fā)生沖突。比如,按狹義圖騰的要求,圖騰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殺害的,而身為廣義圖騰物的龍卻屢屢被懲罰被斬殺棗這個問題如何解釋?如果要在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之間選擇的話,我倒更傾向于狹義圖騰,因為我覺得圖騰就是圖騰,應(yīng)該尊重原初的內(nèi)涵和外延,如果太廣義了,也就沒有圖騰了?! ?/p>
鑒于此,我在一系列談龍的著作、文章中,都沒有用“圖騰”一詞,而選用了“圖徽”這一概念。 起源四問——龍有哪些神性? 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來概略。 在龍的神性中,“喜水”位居第一。這是因為,龍本來就是“水物”和“水相”,或者說,龍本源于“水物”和“水相”。龍的諸多的模糊集合對象,可以說都是“水物”或“水相”。魚、鱷、河馬、海馬、水牛等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處水濕陰潮之地;豬、陸牛、陸馬、鹿等離開水也活不下去;而云、雷電、虹、海潮、龍卷風(fēng)、泥石流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關(guān)系密切棗似乎完全可以用“水相”稱之。本源于水物、水相的龍,怎么可能不“喜水”呢?
“喜水”的神性,使龍對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特別勝任。 “好飛”在龍的基本神性中占有特別重要的位置。龍之“好飛”,原因有這么幾條:一是作為龍的模糊集合對象,云、雷電、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二是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于“飛”;三是古人由于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于水中的魚、鱷、蛇等,奔跑于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云、雷電、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xiàn),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四是人類自從有了精神生活以后,就一直幻想超越自身的局限,擺脫現(xiàn)世的苦累,飛騰、翱翔到高妙闊遠、有星星,有月亮,白云繚繞的空中去。而龍作為寄托著、體現(xiàn)著古人理想的神物,要是不能飛,不好飛,那也就不是龍了?! ?/p>
“好飛”的神性,使龍很自然、很方便地成為某些神仙、圣杰、帝王的乘御對象?!帮w”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空。因此,“好飛”必然“通天”。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就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陜西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亦稱“龍鳳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模糊集合對象聯(lián)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后世的許多建筑雕刻、繪畫,人們都讓神龍出現(xiàn)在浩渺無垠的昊天云氣中,如北京故宮的云龍望柱、天壇的云龍石、孔廟的戲珠飛龍等。 龍“喜水”,水聚流于地;龍“好飛”,飛升于云天。于是,龍就具備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那些帝王君主們之所以以龍自比,其根本點就在于瞅準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dāng)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p>
由于龍是由眾多的對象模糊集合而成的,各集合對象之間又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別,因此,龍又有了“善變”的神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在天可以是云、是電、是虹,在地可以是豬、是馬、是牛,在水可以是魚、是鱷、是蛇。換句話說,天上的云、電、虹,地上的豬、馬、牛,水中的魚、鱷、蛇,等等,都可以是龍的變體和化身。 龍具備了“善變”的神性,而變,就免不了要變出些“靈光”“靈通”“靈妙”“靈驗”和“荒誕”“離奇”“怪異”來。因此,龍又有了“靈異”的神性,成為古人心目中的“四靈”(其它三靈是麟、鳳、龜)之一?! ?/p>
人們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龍是古人模糊集合了眾多的動物和天象,從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物,如果這個神物不能給人間帶來福祉和祥瑞,古人創(chuàng)造它做什么呢?上述龍的種種神性,又都為龍的征兆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礎(chǔ):龍喜水,而水是生產(chǎn)、生活的命脈;龍好飛,飛是對超越苦難、擺脫困境的向往;龍通天,天是天帝和諸神居住的地方;龍善變,變是對生存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龍靈異,靈異使龍神奇莫測、非凡不群。將這種種優(yōu)長集中于一身,龍又怎么能不祥瑞呢? 龍可以“征瑞”,也可以“兆禍”。這倒也符合辯證法,其根據(jù)是現(xiàn)實的驗證和歷史的、道德的評價。如導(dǎo)致西周滅亡的“龍黿之怪”、造成古時三苗地區(qū)大亂,的“日妖宵出,龍生于廟,犬哭于市”,等等?! ?/p>
龍的性情中,也有兇猛威厲、乖張易怒的一面。我們概而稱之為“示威”。龍之“示威”,蓋源于龍的模糊集合對象的習(xí)性和危害。如灣鱷兇殘傷人,蛇類陰毒咬人,雷雨使江河水漲成災(zāi),龍卷風(fēng)卷走人畜樹木,泥石流沖毀房舍田園,等等。古人對這些現(xiàn)象不會有科學(xué)的解釋,只好以“龍怒”“龍怨”“龍報仇”“龍做孽”等說之。 龍文化——龍的傳說: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龍不是被帝王們?nèi)堪哉肌T诿耖g,龍仍然以各種方式出現(xiàn)。中國的各個民族幾乎都有以龍為主題的傳說和故事,人們以賽龍舟、舞龍燈來歡慶節(jié)日,以祭祀龍來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下面介紹一些龍的傳說:天龍 烏龍 舞龍 百葉龍 龍與虎 龍的起源 九龍公道杯 龍珠 龍舟 龍王爺 雪山龍 曲阜龍圖 二郎逐蹇龍 孽龍與病龍 龍的發(fā)展——龍的影響: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xué)中出現(xiàn)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jīng)》中,就已有關(guān)于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fēng)獵獵的神圣莊嚴場面。在春秋戰(zhàn)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對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辭表現(xiàn)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詩人講到他因不見容于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圣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云中遨游: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奔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云旗之委蛇。
(大意為:為我駕起那矯健的飛龍,乘上玉與象牙裝飾的車輛。心志不一豈能共處,我將自己離去,適彼遠方!我的車隊有千輛,排列整齊,隊伍威武,隆隆驅(qū)馳。每輛車有八條蜿蜒的神龍牽曳,車上飄動著五彩的云旗。) 在詩人的另一組詩《九歌》中,屈原將民間祀神的巫歌進行了藝術(shù)的加工,注入了自己的摯熱的情感,使詩句充滿了奇幻瑰麗的浪漫色彩和攝人魅力。詩中描寫的仙人大都有駕龍的神車,因而詩中有不少涉及龍的詩句。
漢以后,賦體流行。由于得到漢代帝主特別是漢武帝的倡導(dǎo),賦體發(fā)展得很快,但同時內(nèi)容與風(fēng)格上卻變得綺麗空虛、百般鋪陳,成了歌功頌德的文體。漢及漢之后瑞符之說大行,而瑞符又以龍為最,于是龍成了賦歌詠的主要題材。唐宋時期的賦中也不時出現(xiàn)所謂的“龍賦”,但大都空洞無物,有的純粹是一種阿諛。藝術(shù)上也無大可取之處。只有個別大作家手筆的龍賦別有一番氣象,如白居易的《黑龍飲渭水賦》,盡管完全是詩人的想象,但給人栩栩如生、神態(tài)畢現(xiàn)之感,有相當(dāng)?shù)奈膶W(xué)價值。宋王安石作《龍賦》,以龍喻人,別開生面?! ?nbsp; 在古代七言與五言詩歌中,直接詠龍的不多見。《全唐詩》僅錄唐初李硚一首:
“銜燭耀幽都,含章擬鳳雛,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
帶火移星陸,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闕正晨超?!?/p>
北宋韓崎也有詠龍詩一首:
“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見靈。配乾雖有象,作解本無形。
浹物周寰宇,遺功在沓冥。丹青如可狀,試下葉公庭?!?/p>
這類龍詩在內(nèi)容與藝術(shù)上都沒有多少可取之外。倒是一些描寫與“龍”有關(guān)的自然現(xiàn)象和民俗活動的詩,由于作者有細致的觀察,顯得生動、真實、細膩,有較高的藝術(shù)性。如宋歐陽修的《百子坑賽龍詩》,主要寫民間祈雨,詩人先寫降雨情形,然后寫祈雨得驗、農(nóng)民萬分歡欣的場面:
“明朝老農(nóng)拜潭側(cè),鼓聲坎坎鳴山隅,野巫醉飽廟門合,狼籍烏鳥爭殘余?!?/p>
場景活靈活現(xiàn)。再如陸游的《龍掛》詩:
“成都六月天大風(fēng),發(fā)屋動地氣勢雄。黑云崔鬼行風(fēng)中,凜如鬼神塞虛空。
霹靂迸火射地紅,上帝有命起伏龍。龍尾不卷或天東,壯哉雨點車軸同。
山摧江溢路不通,連根拔出千尺松?!?/p>
龍卷風(fēng)那種令人驚悸的氣勢和破壞力躍然紙上。 在中國古代的小說中,龍也是個重要角色。中國小說源于“志怪”與傳奇,而志怪傳奇又與古代的神話傳說有淵源的關(guān)系,因此神話中的龍也就進了小說。較早的有《搜神記》《續(xù)玄怪錄》《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傳書》?! ?/p>
小說中寫書生柳毅落第回鄉(xiāng),途經(jīng)涇陽遇一龍女,龍女受夫家虐待,被趕到荒野上牧羊。柳毅同情龍女,代為傳信給女父洞庭君。洞庭君之弟錢塘君性暴烈,見信大怒,徑赴徑陽,將龍女夫家人殺死,救出龍女,并要將龍女嫁給柳毅。因錢塘君言詞傲慢,柳毅拒絕。龍女愛慕柳毅,遂變幻容貌,托名盧氏女,與柳毅終成眷屬。小說想象豐富,情節(jié)曲折浪漫,對龍女與錢塘君的刻畫極為生動。這一故事廣泛流傳,以此為藍本改編的戲曲元、明、清三代皆有。明代神魔小說興盛,小說對龍的描寫及其情節(jié)多摻加了佛、道的內(nèi)容,其中的龍往往是作者譴責(zé)、戲謔、嘲諷的對象。如《封神演義》中的“哪咤鬧?!薄段饔斡洝分械摹拔赫鲾貨芎永淆垺薄皩O悟空龍宮索要如意金箍棒”等?! ?/p>
清代小說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傾向強烈,出現(xiàn)了《紅樓夢》這樣的鴻篇巨制,以神魔為角色的小說急劇衰落。龍遭到冷落,只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十余篇與龍有關(guān)。然多為掇拾鄉(xiāng)間市井之語,加以藝術(shù)加工,因蒲氏文筆精練生動,描寫神韻盎然,也十分精彩?! ?/p>
龍對中國的戲曲藝術(shù)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戲曲中,直接以龍為角色、以龍的故事為情節(jié)的并不多,僅有《柳毅傳書》《張生煮?!泛蛽?jù)《西游記》改編的《陳塘關(guān)》《絕龍嶺》《釣魚船》等數(shù)出。但以龍為名的戲目卻不少,如《鎖五龍》《困龍床》《龍虎斗》《打龍袍》《雙龍會》《龍鳳呈祥》《游龍戲鳳》等。這類戲中所以有龍字,是因為戲中的主角是有龍性的人物,多是帝王之屬。戲曲中不少名詞術(shù)語行話與龍有關(guān),如龍?zhí)住⒕琵埧?、合龍、二龍出水、小龍吟、回龍等。京劇的臉譜有龍紋的成份,京劇的服裝(俗稱行頭)更離不開龍紋。 8000年的龍文化,在中國民間也有深厚的積淀。數(shù)不清的民風(fēng)與民俗及民族節(jié)日與龍有關(guān),僅以漢族而言,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雖然節(jié)日來歷與龍無夫,但節(jié)日的慶祝則非有龍不可。上元夜必舞龍燈,要扎鱉山或草龍,上布燈燭。清人有《龍燈斗》一詩,記元宵夜舞龍燈盛況:
“屈曲隨人匹練斜,春燈影里動金蛇。燭龍神物傳山海,浪說紅云露爪牙。”
二月初二為龍?zhí)ь^日,舊俗在這一天要用草灰彎彎曲曲地由門外灑到廚房內(nèi),稱為“引龍回”;小童在這一天開始入書房讀書,稱為“占鰲頭”;讀書人在這一天要理發(fā),以取龍?zhí)ь^的吉祥之意。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這個節(jié)日或源于遠古的避邪消災(zāi)的儀式(因為古人以五月為不祥之月).或源于遠古的祭龍儀式,但后來被附會成力紀念投江而死的詩人屈原。稱屈原投江后,楚國人非常悲痛,劃舟救助不及,只好向江中投祭粽子,以求水中皎龍不嚙食屈原軀體,但也有人稱屈原死后,楚人以竹簡貯粉米投入江中祭祀,但多為蚊龍所食,于是改為以棕葉包米,以五色線捆扎,據(jù)說龍懼怕這兩種物品。這就是棕子和端午系五色絲線的來歷。這些說法孰是孰非已不可考,但均與龍有關(guān)。端午賽龍舟在我國歷史可謂悠久,其起源可能與上古時人們認為神仙乘坐龍舟飛行有關(guān)。
古代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唐代大規(guī)模的龍舟賽,要有幾十條龍舟參加。唐人張健封的《竟渡歌》描畫了競賽場面的精彩激烈: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鸞,使君未出群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掉影瀚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p>
今天的龍舟竟渡不僅成為我國南方水鄉(xiāng)端午節(jié)必然進行的一項慶祝活動,而巨已走向世界,成了海內(nèi)外龍的傳人團結(jié)一致、共同振興中華的一項表征。
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與龍有關(guān)的節(jié)日與民俗更是舉不勝舉。云南瑤族在正月初五過龍頭節(jié),備祭品祭祀龍王。哈尼族也有類似的節(jié)日。貴州侗族在二月初二這一天要接龍,這一天全寨人要殺掉一條牛,每戶分一塊牛肉,名為“吃龍肉”,吃肉時要唱五龍歸位的酒歌,最后要將牛角埋于地下。湘、黔交界地區(qū)的苗族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過龍船節(jié),在清水江賽龍舟,并伴有其它的慶祝活動。云南河口的瑤族有龍母上天節(jié)和龍公上天節(jié)。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日為曬龍袍節(jié)。這一天家家都要將新衣物放在太陽下曝曬,同時還要有祭祀活動,并依據(jù)這一天的陰晴來判斷下半年的雨水情況。云南普米族每家都在深山密林處有自家的“龍?zhí)丁?,到祭潭之時,每家都要到自己的龍?zhí)哆吷献∪?,并搭成一個“龍塔”,作為龍神居住的宮殿,然后將祭品獻于塔前,再由巫師祈禱,求龍神福佑。儀式結(jié)束后,向龍?zhí)锻度胗妹婧退钟椭瞥傻拿嫒?0個。我國各民族與龍有關(guān)的節(jié)日及風(fēng)俗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上古時的龍能施水布雨、能福禍人間這一概念之上的,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中的同一性,個性中的共性。 龍在中國文化中,幾乎無處無之。在中國的各個省區(qū),都有與龍相關(guān)的名勝古跡或山川湖泊,每處又都有一段美妙的傳說故事。龍與不少行業(yè)也有聯(lián)系,這些行業(yè)往往以與龍有關(guān)的對聯(lián)作為行業(yè)的標(biāo)志。這些對聯(lián)對仗工整、音律合諧,用語精巧,讀來妙趣橫生。這里僅舉幾例:
廣搜百代遺編,跡追虎觀;嘉惠四方來學(xué),價重龍門。 ——書店聯(lián)
海市云深,蚊人銜寶;藍田玉暖,龍女量珠。 ——珠寶店聯(lián)
技擅雕龍,是君子器;功成刻鵠,有高人風(fēng)。 ——竹刻店聯(lián)
金匾秘書藏萬卷,龍宮禁方有卅篇?! ?nbsp; ——醫(yī)家聯(lián)
白雪紛壇磨雀麥,黃龍變幻化龍須?!?nbsp; ——面食店聯(lián)
名山藏麝友,雅座揖龍賓。 ——紙墨店聯(lián)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龍團。 ——茶葉店聯(lián) 龍的九個兒子 老大囚牛:喜歡音樂的一條龍,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楊頭張口的形象!
老二睚眥(音:牙資):相貌似豺,好腥殺,常常被雕裝刀柄和劍鞘上。
老三嘲風(fēng):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大都是其形象
老四蒲勞:據(jù)說他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就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并將撞鐘的大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老五狻猊(音:算泥):又稱金猊、靈猊。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fēng)采。
老六赑屃(音:必系):也稱龜。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
老七狴犴(音:必案):又叫憲章。 其貌像虎,虎是威猛之獸,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jiān)獄的門上,增強監(jiān)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老八負屃(戲):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號文,是被兩旁的文龍是其形象。
老九螭(音:吃)吻:龍形的吞脊獸,口闊嗓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