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1934年他創(chuàng)作完成的小說《邊城》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的文學作品之一。他一直稱自己是鄉(xiāng)下人,也樂意別人稱他鄉(xiāng)土作家。今天《大家的墓志銘》讓我們走進這位文學大家的傳奇人生。 在距離鳳凰縣城中心三里地之外的聽濤山下,沈從文先生的墓地坐落于此,一塊重約6噸的天然五彩石的正面,鐫刻著他的墓志銘。 沈從文墓志銘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strong> 這段銘文由他的妻子張兆和從他沒有發(fā)表的作品中選定,從他的書法中集字鐫刻而成。其中的深意,只能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中尋找。 鳳凰是一個歷史上為鎮(zhèn)壓苗族而建立的湘西小鎮(zhèn),1902年,沈從文出生在這里,有著苗族血緣的沈從文生活在其中,故鄉(xiāng)的人和事深入骨髓。在沈從文9歲時,辛亥革命爆發(fā),鳳凰城也發(fā)動了起義。大批起義的苗民被殺,屠殺持續(xù)了一個月。這些刻骨銘心的記憶,讓沈從文對濫用權利感到厭惡。 沈從文:我大概是個腦子太實際的人,但是充滿了幻想,所以對一切事情也不太悲觀,而且歷來我不大相信權利的,我不喜歡,我也沒能力爭,我只覺得智慧這個東西比權力重要。 沈從文生平 喜歡幻想的沈從文從14歲開始在沅水邊當了六年兵。1922年,20歲的沈從文告別湘西,只身闖蕩北平,去學習文學創(chuàng)作。大城市的身世漂泊,讓沈從文感受到他與都市人之間有著比關山阻隔更難以跨越的心理上的阻隔。而那千里沅水的美麗風物和人事哀樂開始縈繞于心,沈從文便在筆端將這深沉的鄉(xiāng)情化成了動人的文字。小說《蕭蕭》、《丈夫》,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風和樸素的人性時,暗帶對人生的些許哀憐。 1924年,沈從文的作品陸續(xù)在《晨報》《語絲》等刊物上發(fā)表。四年后,當胡適聘請沈從文到上海去任教時,已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了。第一次上課,學生里就有后來成為他妻子的大一學生張兆和。 1934年,小說《邊城》發(fā)表,奠定了沈從文在文學史上地位。在《邊城》要拍成電影之前,沈從文對凌子楓說:他借沅水流域一個小城,被一個普通人的事牽連在一起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的愛字做一個恰如其分的說明。與沈從文同時代的作家,大都描寫社會的黑暗面,而他卻描繪了人性的純潔美麗,對生命的信念和期待。沈從文成了當時不合潮流的另類作家。 寫鄉(xiāng)下人,以鄉(xiāng)下人自居,沈從文堅持按照自己的感受來認識世界,即使他從1948年開始,再也沒有公開發(fā)表過文學作品,也不改變自己。 解放后,沈從文被安排在歷史博物館做文物講解員。于是,一個作家轉(zhuǎn)變成一位學者,先后撰寫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zhàn)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專著。在沈從文的世界里,只有湘西這片土地能激發(fā)他。1957年,沈從文回到邊城,渡船過來了,引船的是一個梳雙辮的女孩兒,霎時,自己筆下的翠翠和眼前的女孩兒重疊著,讓他感到生命的沖擊。1982年,80高齡的沈從文在親屬的陪同下回到鳳凰,面容上浮現(xiàn)的是幸福和滿足。1988年,沈從文去世了。1992年,遵照他的遺愿,家人將他歸葬故鄉(xiāng)鳳凰,人們立碑紀念他。 沈從文的墓志銘呈現(xiàn)的是一個被稱為是另類作家和學者思考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一生遠離主流,被稱為另類作家的沈從文,個性柔和而倔強,從士兵到文學家到學者,從湘西到北京再到湘西,沈從文用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向世人描繪了一個美得讓人心碎的鄉(xiāng)土世界。祝愿這位心底沌潔的老人在自己的鄉(xiāng)土世界里安息?。ㄑ胍曈浾?王煥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