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即可參加,全球票友在等您亮嗓子! 近日,有“小張君秋”美譽的薛亞萍教授,“銅嗓鐵喉”之稱的康萬生先生攜菊壇新秀凌柯聯(lián)袂上演了傳統(tǒng)京劇《大探二》,重現(xiàn)了張、裘、譚合作的風采,在坊間引起熱議。薛老師聲腔之優(yōu)美,表演之細膩,贏得了觀眾的一致認可,有錄像在,無須筆者詞費,這里想談一下《大探二》戲里戲外的故事,以求對新編京劇劇本有所啟發(fā)。
毛主席生前喜聽《二進宮》,并藏有唱片,他曾指出:定陵葬的是萬歷皇帝,他叫朱翊鈞,就是京戲唱《二進宮》的李艷妃抱的小皇帝。他10歲登基,這個人長大了,酒色財氣都好,極度奢侈腐敗,長期荒政。他是明亡的種子,是個無道昏君。(李魁彩,《跟毛澤東行讀天下》,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實際上,《大探二》一劇的本事就是明代隆慶皇帝駕崩后,萬歷皇帝年幼,其生母李貴妃在張居正等人的支持下,輔佐幼帝坐穩(wěn)江山的故事。劇中李艷妃的原型就是謚號“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圣皇太后”的明神宗朱翊鈞生母李氏,徐延昭確有其人,楊波的原型則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張居正。人物原型明確之后,以下幾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一、李良何許人也? 對號入座的話,他大名李偉,李太后之父,祖籍平陽府翼城(山西翼城縣)人,明永樂時遷順天府通州(北京通縣)。此人出身市井,生性慳吝,且狗仗人勢,勾結(jié)奸佞,給明王朝的滅亡增加了速度,李太后忌于人倫,也只能旁敲側(cè)擊,拿他沒辦法。熊召政先生名著《張居正》一書中對此人有精彩刻畫。歷史上的李偉沒有王莽的器識和心腸,也沒有想過奪取其外孫的錦繡家邦,但他小人得志的嘴臉肯定是有的?!洞蟊防锢盍甲詈笠痪鋼u板:喜呵呵來笑呵呵,大明江山我坐著。八月十五登龍位,先殺那徐延昭,后斬楊波!多數(shù)演員都把這句唱出梆子味兒(類似著名作家葉廣岑女士在《逍遙津》一文中提到的,老家八成是三河縣種蒜的,冒出了京東紫皮蒜的沖味兒),就是對李良的絕妙諷刺。 二、“四季花”唱段該不該保留? 《二進宮》一折中,李艷妃被斷了水火封鎖昭陽之后,情急之下猥自枉屈,求助于徐楊,但徐楊根本不拾茬,磨磨唧唧在那里長篇大論,又是“老臣年邁難把國掌”,又是“漁樵耕讀琴棋書畫”,最后還以“魚咬尾”的方式聯(lián)唱了一段“昔日里有一個李文李廣”。二進宮的精彩其實就體現(xiàn)在這些不著邊際的廢話上,筆者曾聽過著名言派女須生張文涓的錄音,其中楊波的唱詞最為繁瑣:臣要學姜子牙釣魚臺上,臣要學鐘子期砍樵山崗,臣要學諸葛亮耕種田上,臣要學呂蒙正苦讀文章。彈一曲瑤琴流泉聲響,著一局殘棋爛柯山旁,寫一篇法書晉唐以上,畫一幅山水臥游徜徉。春來百花齊開放,夏至荷花滿池塘,秋來菊開金錢樣,冬至臘梅戴雪霜?;蛟S是考慮到劇情的緊湊,如今多數(shù)演員刪繁就簡,讓楊波“告職還鄉(xiāng)落得個安康”一筆帶過,但筆者認為,這一段很有必要保留,不僅唱詞、唱腔精彩,而且最能體現(xiàn)徐楊對付李良已經(jīng)成竹在胸,故意拿龍國太調(diào)侃的心態(tài)。其實,楊波這種技倆已經(jīng)在入宮前使過了,明明已經(jīng)完成了軍事部署,卻要扭捏作態(tài),作出千歲爺進寒宮學生不往的架勢,原因是自己十年寒窗、九載遨游、八月科場、七篇文章,才落得個兵部侍郎,怕只怕無有下場!逼得徐千歲自比樊噲,愿意伴駕身旁,保他滿門無傷,并且進宮后配合楊波要官?,F(xiàn)在故伎重施,無非是逼著太后給他恢復名譽,加官進爵,一個玩槍桿子的兵部侍郎非要把自己打扮的像陶淵明一樣,明明已經(jīng)搬兵來朝,卻裝得“低頭不敢望”,這段狗血式的表演正好體現(xiàn)了楊波此是待價而沽的心態(tài)。李艷妃同學此時也的確沒意識到楊波是拿她開涮,所以只得“無奈何懷抱太子跪至在昭陽”,承認“忠良本是徐楊,奸黨就是我父李良”。直到徐皇兄奏一道太平本章,“聽說楊波搬兵到,不由哀家喜眉梢”,李艷妃仍沒意識到楊波的以退為進,要挾勒索。這也給觀眾留下思考的空間,事過之后,李艷妃一旦醒悟過來,會不會立即滿足他告職還鄉(xiāng)的愿望。所以這段唱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動頻繁,妙趣橫生,太有必要保存了。扯得有點遠,很高興看到凌柯這次演出,恢復了“漁樵耕讀”和“四季花”的唱法,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的尊重。 三、楊波官居何職? 劇中楊波只是個兵部侍郎,但在“用手接過龍一條”之后,把小皇帝掐哭,伸手向組織要官,性質(zhì)極為惡劣,李艷妃也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迅速成熟起來,展現(xiàn)了一代女政治家的政治手腕,她迅速表態(tài):我封你七歲的孩童戴紗帽,九歲的女兒入皇朝,封你太子和太保,子子孫孫在皇朝。按:九歲的女兒入皇朝應該指的是讓楊波的女兒正位中宮的意思,是無上的榮寵,與孝莊皇太后當年為了借助索尼除去鰲拜,讓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孫女赫舍里的手法如出一轍。再按:萬歷登極,時齡十歲,與楊波九歲的女兒是比較般配的。劇中的太子是襁褓嬰孩,則是對“先王爺晏了駕太子年幼”的寫意,因為太子爺在劇中并無表現(xiàn),干脆直接以“喜神”代之。“封你太子和太?!?,邏輯不通,為人詬病,筆者已通過友人建議薛亞萍老師將“太子”改為“太師”或“太傅”,比較合適。歷史上的張居正既為托孤老臣,扶保朝綱,同時又是小皇帝的老師,還專門編寫過一本《帝鑒圖說》,成為后世帝王教育的必修教材,從這一點上說,楊波是太師和太保一肩挑的。但不改也不要緊,畢竟這么唱了一百多年了,全劇水詞甚多,比如:“七九六十三,洪武趕大元”,“宮門上鎖賊李良”,簡直不知所云,觀眾都能接受。如果再牽強一點去解釋,說不定是李艷妃和楊太保結(jié)為兒女親家之后帶有報復性的調(diào)侃呢,封你為太子,我是太后,這輩分如何論,你自己想去吧。 四、銅錘的象征意義 劇中徐延昭懷抱銅錘唱了一段又一段的經(jīng)典,之后京劇中以唱功為主的花臉就被定義為“銅錘花臉”。這把小銅錘與八賢王的凹面金锏和佘太君的龍頭拐杖差可比擬,屬于兵器中的必殺器,且據(jù)筆者耳目所及,這應該是傳統(tǒng)京劇中動用此等圣物的唯一一次,那么這個小銅錘的象征意義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這應該是體現(xiàn)了明代臣權對君權的制約,也是《大探二》一劇的主題思想,就是貴為太后也不能為所欲為,也要知道“天欺地來苗不生”的道理。當然這個“臣”也不會是泛泛之輩,象徐延昭雖被李艷妃定性為“奸黨”,趕下朝堂,但他的女兒仍是李艷妃的貼身侍女,他仍可手眼通天,類于清末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齟齬,但仍將其長女封為榮壽固倫公主一樣。所以說,《大探二》留有清宮往事的痕跡,這一點也體現(xiàn)了該劇的文化底蘊。 五、李良到底有無下場? 十年前第一次看《大探二》,我即有此疑問,相信京劇剛?cè)腴T的觀眾都會問:為什么太后對楊波封官許愿后翩然離去,全劇戛然而止,那么李良到底被拿辦沒有,是否應驗了“責打我四十板發(fā)往高墻”的賭咒發(fā)誓?其實這正是神來之筆,“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劇盡而意不盡,李良下場如何,無需多說,憑著楊波幾個如狼似虎的兒子,拿下李良不費吹灰之力,如果強加一場“斬李良”,反成蛇足。但要記住,畢竟太后指示過,“我朝中俱都是忠義父女”,“手摸胸膛想一想,他是哀家的什么人?”。史載李偉初封武清伯,萬歷十年加封為武清侯,家事國事相互交織,既有個人的恩怨情仇,又有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這也是宮斗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 很多專家學者和京劇愛好者對《大探二》抉微索隱,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京劇的厚愛,這也充分說明,該劇不僅有精彩的唱念做打,更有意味無窮的文化底蘊。當今京劇出現(xiàn)“劇本荒”,所編新劇在舞臺上短暫上演,即不再復排?!洞筇蕉芬粍。豢看笾谱?、高科技,僅靠一桌兩凳即可傳唱百年,這里面有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一方面,京劇演員應該下功夫琢磨聲腔,另一方面,編劇人員也該借鑒《大探二》的編劇技巧,在編劇的同時,植入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其實縱觀取得成功的舊劇劇本,莫不如是,先賢的智慧,畢竟不能等閑視之。 作者簡介:李文龍,浙江大學藥學院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