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都會知道SCI,明白SCI論文對自己的重要性。但說到了解SCI,卻是不少科研人員的盲點。 SCI最有名的是影響因子,就是用一個雜志發(fā)表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來表示一個雜志的學術影響力的指標。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由E.加菲尓德于1972年提出。該指標是相對統(tǒng)計值,一般來說,影響因子越大,其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 然而,影響因子僅是評估期刊的重要參數之一,并不是對論文質量、期刊質量進行有效評價的唯一標準。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善的分析期刊學術質量及論文學術水平的評價體系,單獨用影響因子評價期刊和論文的質量,某種意義上是對期刊、作者、論文水平評價的一種誤導。 影響因子具體算法是將某期刊前兩年發(fā)表的論文在統(tǒng)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fā)表的論文總數。 公式: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該刊前兩年發(fā)表論文在統(tǒng)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 / (該刊前兩年發(fā)表論文總數)。 其實這根本就不是SCI最有價值的內容,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 Index,縮寫:SCI)。SCI的定義: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 (Institute for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 ISI)于1960年編輯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獻檢索工具。 常聽到許多科研學者問:怎么查找某一個雜志的影響因子? 其實每個年度的期刊影響因子都是可以公開查找的,有許多雜志自己都會更新自己的影響因子,并放在主頁上,以標榜自己,也有不少專門可以查找影響因子的網站依靠這個作廣告。幾乎所有的專業(yè)網站都會提供這個服務。最近一些時間,開始有更多人咨詢如何查文章被引用次數等更復雜一些的問題,其實這樣的功能也正是SCI最基本的作用。 對于SCI,近來反對和謾罵聲很多。熱衷于把SCI形象地暗喻為中國的愚蠢想法,如果只是調侃,如果是非科研人員,那么沒有關系,完全作為飯后茶余的談資,假如只對這個八卦感興趣,而忽視會完全不了解甚至掌握這個重要檢索工具的重要性和實用性,那么這樣的科研人員就不是稱職的。反對以SCI作為唯一標準但不能忽視SCI的重要功能,正如不能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SCI和其他檢索工具最大的區(qū)別是引用作為最重要的線索,可以通過一個文章找到許多相關文獻,可以對某一個思路進行最終求源,可以對某一個人進行文獻分析,可以對某個國家、年度、機構等進行基本的文獻分析。用處確實是比較大。但這個工具不提供全文服務是其中一個缺陷?,F在象使Scopus、Google等也相繼建立自己類似的工具,并提供全部或部分免費服務,對 SCI 形成競爭,其實希望SCI可以提供更多免費功能,對它自己對學者都是好事。 科技論文是表達科學研究成果與進展的最普遍、最正規(guī)和最嚴謹的形式。SCI醫(yī)學論文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參與國際間的醫(yī)學學術交流。在SCI這個平臺上,醫(yī)學工作者可以用論文在這個平臺上與它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討論醫(yī)學觀點、動態(tài)。同時,SCI論文的發(fā)表也是對醫(yī)學工作者考核的重要標準之一。 所以對于SCI,我們應持辯證的態(tài)度來看待。肯定它好的一面,但不能迷信于它。將它作為一種科研的載體,發(fā)揚科研精神。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