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一味草藥讓我30年的鼻炎一月愈(有… 原文地址:鵝不食草治鼻炎奇效(轉(zhuǎn)) 作者:兔子的腳印 具體方法是:將鵝不食草研成細粉,吸入鼻孔,每日數(shù)次,或
因為我患鼻炎年久且十分嚴重,所以每天用藥棉條塞鼻2次,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1個月竟治好了。 鵝不食草治鼻炎奇效(轉(zhuǎn)) 另外,也可試試將棉花蘸上藥汁塞鼻,還可試試《幾個簡單的治鼻炎土方子》(詳見轉(zhuǎn)載博文)中介紹的方法(這些方法也許對人的刺激要小一些,但本人未試過):將鵝不食草研成粉末吸入鼻腔,每日數(shù)次?;蛴妹藁ń駭Q干后,包藥粉少許,卷成細條塞鼻,20~30分鐘后取出,每日1次。 注意:用藥后不久會連打十幾個噴嚏,據(jù)說不打噴嚏無效。我感覺這與中里巴人老師提倡的取嚏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取嚏法是用紙捻插入鼻孔,刺激鼻內(nèi)上壁,人為地誘發(fā)打噴嚏,將侵入體內(nèi)的寒氣排出去,是治療風(fēng)寒感冒的良方,對鼻敏感或花粉癥之類(中里巴人認為是以往寒氣積壓過多造成的)亦有效。 下面這個網(wǎng)友提供的方法簡單,不用像我那樣受罪,有鼻炎的朋友不妨一試。謝謝這位不知名的朋友! 博友:
我也用過,很管用,不用那么麻煩,直接在中藥店買幾毛錢的干躁的鵝不食草,揉搓一下,放進一個空瓶子,蓋好瓶蓋,用力搖晃瓶子,打開瓶蓋,用鼻子吸瓶子中冒出的煙,重復(fù)幾次,然后就是打噴嚏,過段時間,鼻炎鼻竇炎就好了。 前幾天著涼,鼻子有點不舒服,但沒當(dāng)回事兒,未作處理,前天(8.28.)上午買菜時鼻涕不斷,心想是感冒了還是鼻炎要犯了?——管他是感冒還是鼻炎,趕緊用鵝不食草取嚏吧。于是買了10克鵝不食草,回家后用瓶子裝上少許鵝不食草取嚏,反復(fù)數(shù)次也只斷斷續(xù)續(xù)打了7、8次,后將包鵝不食草的紙包打開一角,翻動草藥,然后將鼻孔湊近,吸食煙氣,結(jié)果,一氣兒打了12個震天響的噴嚏(那個爽?。。?,然后擤了幾次鼻涕,1小時后,即感覺好了95%,真是奇跡!下午再次取嚏,可是費了半天勁兒,也只勉強打了3個,看來體內(nèi)寒氣不多了,再怎么刺激它,也打不了幾個噴嚏的。這場感冒(也許是鼻炎初期發(fā)作)就這樣治愈了。 鵝不食草
1植物形態(tài)編輯
石胡荽一年生小草本,高5-20cm。莖纖細,多分枝,基部匍匐,著地后易生根,無毛或略具細綿毛。葉互生;無柄;葉片楔狀倒披針形,長7-20mm,寬3-5mm,先端鈍,邊緣不規(guī)則的疏齒,無毛,或下面稍有細毛。頭狀花序細小,扁球形,直徑約3mm,單生于葉腋,無總花梗或近于無總花梗;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層,橢圓狀披針形,綠色,邊緣膜質(zhì),外層較內(nèi)層大;花托平坦,無托片;花雜性,淡黃色或黃綠色,全為筒狀;外圍雌花多層,花冠細,有不明顯的裂片;中央的兩性花,花冠明顯4裂。瘦果橢圓形,長約1mm,具4棱,邊緣有長毛。全草干后,久嗅使人打噴嚏。
中國普遍有分布,5~10月花未開或正開放時采收,拔取全草,或切段后曬干。
2功效編輯發(fā)散風(fēng)寒,通鼻竅,止咳,解毒,止癢、
3主治編輯①《本草拾遺》:去目翳,按塞鼻中,翳膜自落。
②《四聲本草》:通鼻氣,利九竅,吐風(fēng)痰。
③《綱目》:解毒,明目,散目赤腫、云翳,耳聾,頭痛腦酸,治痰瘧齁蛤,鼻塞不通,塞鼻息自落,又散瘡腫。
④《生草藥性備要》:理跌打折骨,上痛消腫。
⑤《醫(yī)林纂要》:通郁,去寒,截瘧,止痢。以于末搐鼻,可發(fā)嚏去寒郁。
⑥《植物名實圖考》:治痧癥。
⑦《廣西藥植圖志》:治疳積。
⑧《廣西中藥物》:治喉毒。
⑨《廣東中藥》Ⅱ:治百日咳。
⑩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fēng)濕性腰腿痛。
[1] ⑾《綱目》:鵝中食草,上達頭腦,而治頂痛目病,通鼻氣而落癟肉;內(nèi)達肺經(jīng)而治齁蛤、痰瘧,散瘡腫;其除翳之功,尤顯神妙。按倪惟德《原機啟微集》云:治目翳鼻,碧云散用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去熱為佐,川草之辛破留除邪為使,升透之藥也。大抵如開鍋蓋法,常欲邪毒不閉,令有出路。然力小而銳,宜常以聚其力,凡目中諸病,皆可用之,生更神。
⑿《本草匯言》:石胡妥,利九竅,通鼻氣之藥也。其味辛烈,其氣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經(jīng),上達頭腦,故主齁蛤痰喘,氣閉不通,鼻塞鼻痔,脹悶不利,去目中翳障,并頭中寒邪、頭風(fēng)腦痛諸疾,皆取辛溫升散之功也。[2]
4用法用量編輯內(nèi)服:煎湯,5-9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爛塞鼻;或研末畜鼻。
5異名編輯食胡荽(《品匯精要》),野園荽(《瀕湖集簡方》),雞腸草(《綱目》),鵝不食(《生草藥性備要》),地芫荽(《醫(yī)林纂要》),滿天星、沙飛草、地胡椒、大救駕(《簡易草藥》),三節(jié)劍(《分類草藥性》),山胡椒、連地稗(《嶺南采藥錄》),球子草(《廣州植物志》),二郎戟、小救駕(《貴州民間方藥集》),杜網(wǎng)草、豬屎草(《福建民間草藥》),砂藥草(《江蘇植藥志》),白地茜(《南寧市藥物志》),豬屎潺(《廣西中藥志》),通天竅(《四川中藥志》),霧水沙、貓沙、小拳頭(《廣東中藥》),鐵拳頭、散星草、地楊梅、三牙鉆、蚊子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白珠子草(《福建中草藥》)。
考證編輯
⒉《綱目》:石胡荽,生石縫及陰濕處,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狀宛如嫩胡荽,其氣辛熏不堪食,鵝亦不食之。夏開細花,黃色,結(jié)細子,極易繁衍,僻地則鋪滿也。
名字來源
為什么這味中藥會有一個這么奇怪的名字呢?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農(nóng)家的孩子,自幼患鼻炎,長年鼻塞流黃膿鼻涕,臭哄哄的,其他家里的孩子都不愿和他一起玩。
幸好孩子家里養(yǎng)有一群鵝,他每天都與鵝為伴。一天,他趕著鵝群到一個山邊的地方吃草。餓壞了的鵝群見草就吃,惟獨有一種又鮮又嫩的青草,鵝群卻一口都不吃。小孩覺得很奇怪,于是用竹竿把鵝群趕到草旁,鵝群只低頭聞聞,又跑開了。
小孩心里好奇,拔了一株用鼻子聞了一下,忽然打了幾個噴嚏,鼻子頓時不塞了。后來,他每天都拔一點來聞聞,慢慢地再不流濃臭鼻涕了。同村還有幾個患鼻炎的孩子,也用這種青草塞鼻,都很快治愈了。
從此以后,這種草的藥用功效逐漸流傳開來。因為鵝不肯吃這種草,人們就給它取名“鵝不食草”,沿用至今,鵝不食草仍舊是味常用中藥。
11民間驗方編輯1、痰喘。用石胡荽左楊汁,和酒服。
2、目疾,翳障(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眵淚風(fēng)癢,鼻塞頭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曬干)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共研為末。先含水一口,取藥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內(nèi),以淚出為度。有的配方中減去青黛。此方名為“碧云散”。
3、塞鼻治翳。治法總結(jié)為詩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入鼻內(nèi)頻頻換,三日之間復(fù)舊明。
4、牙痛。用棉裹鵝不食草,懷干研末,嗅入與牙痛同側(cè)的鼻孔中。
5、一切腫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澆存性)七分、當(dāng)歸尾三錢,共搗爛,加酒一碗,絞汁服,以渣敷患處。
6、濕毒脛瘡。夏季采石胡荽,曬收為末,每取末五錢、汞粉五分,加桐油調(diào)成膏。先以茶洗凈患處,然后貼膏包好。將有黃水流出。五、六日病愈。
7、脾寒瘧疾。用石胡荽一把,搗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8、痔瘡腫痛。用石胡荽搗爛敷貼。
各家論述編輯
1.《綱目》:鵝中食草,上達頭腦,而治頂痛目病,通鼻氣而落癟肉;內(nèi)達肺經(jīng)而治GOUHE、痰瘧,散瘡腫;其除翳之功,尤顯神妙。按倪惟德《原機啟微集》云:治目翳鼻,碧云散用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去熱為佐,川草之辛破留除邪為使,升透之藥也。大抵如開鍋蓋法,常欲邪毒不閉,令有出路。然力小而銳,宜常以聚其力,凡目中諸病,皆可用之,生更神。
⒉《本草匯言》:石胡妥,利九竅,通鼻氣之藥也。其味辛烈,其氣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經(jīng),上達頭腦,故主GOUHE痰喘,氣閉不通,鼻塞鼻痔,脹悶不利,去目中翳障,并頭中寒邪、頭風(fēng)腦痛疾,皆取辛溫升散之功也。
⒊《本草拾遺》:去目翳,LU塞鼻中,翳膜自落。
⒋《四聲本草》:通鼻氣,利九竅,吐風(fēng)痰。
⒌《綱目》:解毒,明日,散目赤腫、云翳,耳聾,頭痛腦酸,痰瘧GUHE,鼻塞不通,塞鼻癟自落,又散瘡腫。
⒍《生草藥性備要》:理跌打折骨,止痛消腫。
⒎《醫(yī)林篆要》:通郁,去寒,藏瘧,止痢。以干未搐鼻,可發(fā)嚏去寒郁。
⒏《植物名實圖考》:治痧癥。
⒐《廣西藥植圖志》:治疳積。
⒑《廣西中藥志》:治喉毒。
⒒《廣東中藥》Ⅱ:治百日咳。
⒓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fēng)濕性腰腿痛
13常用選方編輯① 治傷風(fēng)頭痛、鼻塞,目翳:鵝不食草(鮮或干均可)搓揉,嗅其氣,即打噴嚏,每日二次。(《貴陽民間藥草》)
② 治寒痰GOU喘:野園荽研汁和酒服。(《瀕湖集簡方》)
③ 治腦漏:鮮石胡荽搗爛,塞鼻孔內(nèi)。(《浙江民間草藥》)
④ 治單雙喉蛾:鵝不食草50克,糯米50克。將鵝不食草搗爛,取汁浸糯米磨漿,給患者徐徐含咽。(《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⑤ 治目病腫脹紅赤,昏暗羞明,隱澀疼痛,風(fēng)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攀睛,眵淚稠粘:鵝不食草10克,青黛5克,川芎5克。為細末,先噙水滿口,每用米許ⅪU入鼻內(nèi),以淚出為度。不拘時候。(《原機啟微》GOU鼻碧云散)
⑥ 治胬肉攀睛:鮮鵝不食草100克。搗爛,取汁煮沸澄清,加梅片一分調(diào)勻,點入眼內(nèi)。(《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⑦ 治脾寒瘧疾:石胡荽一把,杵汁半碗,入酒半碗,和服。(《瀕湖集簡方》)
⑧ 治間日瘧及三日瘧:鮮鵝不食草,捻成團,填鼻內(nèi),初感有噴嚏,宜稍忍耐,過一夜,效。(《現(xiàn)代實用中藥》)
⑨ 治阿米巴痢疾:石胡荽、烏韭根各2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血多者加仙鶴草25克。(《江西草藥》)
⑩ 治疳積腹瀉:鮮石胡荽15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⑾治愈癥腹痛:球子草花序搗碎,以鼻聞之,使打嚏。(《浙江民間草藥》)
⑿治濕毒脛瘡:野園荽(夏月采取,曬干為末)每以25克,汞粉0.5克,桐油調(diào)作隔紙膏,周圍縫定,以茶洗凈,縛上膏藥,黃水出。(《簡便單方》)
⒀治腫毒:野園荽一把,穿山甲(燒存性)3.5克,當(dāng)歸尾15克。搗爛入酒一碗,絞計服,以渣敷之。(《瀕湖集簡方》)
⒁治痔瘡腫痛:石胡荽搗貼之。(《瀕湖集簡方》)
⒂治牛皮癬:鵝不食草搗涂。(《貴陽民間藥草》)
⒃治蛇傷:鮮石胡荽搗爛,外敷傷部。(《泉州本草》)
⒄治跌打腫痛:鵝不食草適量,搗爛,炒熱,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⒅治雞眼:先將雞眼厚皮削平,用鮮石胡荽搗爛包敷患處,三至五天取下。(《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鼻通散》
|
|
來自: 村漢01 > 《養(yǎng)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