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人類文明史中,中華文明向來以獨樹一幟著稱。他的顯著特征是一脈相傳、綿延數(shù)千年,形成頗具特色的東亞文化圈,對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文化的這種特征與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密不可分。東亞大陸的地理位置相對封閉,明清以前對中國文化形成巨大影響的域外文化只有佛教。因此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因為缺少異質(zhì)文明的參與而顯得往復循環(huán)?!疤煜麓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huán)史觀在中國也影響深遠。
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綿延性,中華文化的相對獨立性,使得“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史學特別發(fā)達。自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記》出現(xiàn)以來,“匯通古今”的通史觀念得到張揚,但是在班固《漢書》為代表的正史系統(tǒng)中,這種通史觀念沒有得到繼承。梁朝、隋朝雖曾有志于修建一部《通史》,但是都沒有成功。唐朝時期,通史觀念在杜佑《通典》這種典制體史書中得到重新弘揚。至于宋朝,政治昌明,文教大興,“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階層開始形成,“通史”創(chuàng)作的政治和社會基礎空前優(yōu)越,碩果累累。
在宋代的通史著作中,自然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鄭樵的《通志》成就最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使編年體這種史學題材重新大放異彩。司馬光是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典型代表。他通過科舉進入仕途,酷愛史學,“自幼至老,嗜之不倦”。宋神宗時期,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活動,同時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因為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辭掉高官,以閑官退居西京洛陽,專心撰寫《資治通鑒》,以史學的編撰來闡發(fā)自己的政治理想。神宗去世后,年幼的哲宗即位,其祖母高太后攝政,司馬光被重新啟用,擔任宰相,不久去世。
《資治通鑒》的撰寫肇始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馬光所寫成的八卷《通志》?!锻ㄖ尽纷嗌虾?,得到宋英宗的賞識,改名為《歷代君臣事跡》。為了便于司馬光的編撰活動,次年于崇文院設立編書局,令其挑選得力助手。國家給與司馬光大量優(yōu)越條件,他和助手可以借閱國家藏書,還可以得到英宗的大量賞賜。司馬光選用當時頗有造詣的史學家劉恕、范祖禹、劉攽為助手,三人負責搜集資料,編寫長編,最后由司馬光詳加考訂,刪繁取要,撰寫成有系統(tǒng)、有體例、有組織的史書。其中,劉攽負責周秦、兩漢,劉恕負責三國到隋,范祖禹負責唐朝及五代。這種先編草卷,集合史料,后加刪定,使之成書的修史方法,為后代所效法。
治平元年四年十月,宋神宗初登大寶,司馬光進讀其編撰的《歷代君臣事跡》,神宗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名《資治通鑒》,并預先為之作序,同時賜予潁邸藏書兩千四百余卷。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退居洛陽,把通鑒局搬至家中,專意于著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全書撰成奏上,司馬光升為資政殿學士?!顿Y治通鑒》的編撰前后歷時十九年。
誠如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所說,《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政治史不可替代的巨著。作為貫穿一千三百多年的通史,《資治通鑒》以其內(nèi)容的豐富性、體例的科學性、編撰的嚴謹性,構成了中國文明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豐碑。書中既有治國安邦的深謀遠慮和為政決獄的良策神斷,又有整軍作戰(zhàn)和克敵制勝的奇智大勇,將中華民族在處世哲學中表現(xiàn)出的聰明才智作了總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