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康之治是指西周初期姬誦、姬釗相繼在位四十余年的統(tǒng)治,史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成王、康王在位期間對內(nèi)推行周公“以德慎罰”的主張,務(wù)從節(jié)儉,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shù)民族。這個時期,是周朝最為強盛的階段,刑具四十余年不曾動用,故有成康之治的美譽。
為懾服殷商頑民而建的東都成周建成后,成王遷都成周洛邑,輔政的周公還政于成王,周朝進入鞏固的時期。成王在位后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yè)。后來成王病倒,擔心兒子姬釗不能勝任國事,于是下令召公、畢公輔佐。召公作為托孤重臣之首,責任重大,對康王這樣的太平君王,召公唯恐其不知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反復(fù)申說王業(yè)來之不易,告誡康王務(wù)在節(jié)儉,勿多欲,以篤信治天下。
經(jīng)歷商周之變,召公對興衰有著切膚感受和深刻思考。他認為,殷商自有天命,卻被周取代,這說明天命無常嗎?因此不能只依賴天命,還不可不敬德,要借鑒夏、商得天命而后墜厥命的教訓。作為天子,雖接受天命,若不恭謹于自己的德行,其國命將不長。接受天命后,必須敬德保民,才不會使國家墜厥命。召公強調(diào)勤勉修德,并作為治國前提的思想,對后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康王姬釗繼位后,遍告諸侯,要求他們行為要檢點。除了對鬼方的征伐和對東方的巡視之外,康王似乎沒有耗費國家財力的重大舉措。康王的息民政策,使得四夷賓服,海內(nèi)晏然,囹圄空虛,刑為不用。
縱觀成康之治太平盛世的出現(xiàn),其主要原因在于三點:其一,道德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周公的以禮治國,用禮制教化萬民,約束和規(guī)范了周民的行為,讓周民遵守道德規(guī)范,避免道德淪喪,以保證長治久安。其二,成、康王對民眾實行惠民政策,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其三,成康時期的法制嚴明,重視對官吏的選拔。
但另一方面,由于君王的終身制、世襲制,以及權(quán)力至高無上,沒有約束等弊病,決定了太平盛世不可能持久,到了康王末期,周朝就開始出現(xiàn)衰亂的跡象。晚年康王的沉湎女色、喜好功利、征伐不斷、刑罰不慎,讓周朝由盛而衰。
桐葉封弟
西周初年,武王駕崩后,唐國發(fā)生叛亂。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宮中玩耍,成王隨手撿起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剪成玉圭形狀送給叔虞,說:這個玉圭是我送給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史官們聽后,把這件事告訴了周公,周公見到了成王,問道:你要分封叔虞嗎?成王說:怎么會呢,我和他開玩笑呢。周公卻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后來,成王只得選擇吉日,把叔虞正式封為唐國諸侯,史稱唐叔虞。叔虞長大后,勵精圖治,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yè)。他死后,兒子燮繼位,因境內(nèi)有晉水,改國號為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