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驚蟄了。傳說驚蟄的春雷可以喚醒藏在泥土里的小蟲子,直驚得那些生靈伸胳膊伸腿鉆出來活動,大地一片生機盎然。 不過,春雷并沒有這么大的力量。小蟲子復活的原因是天氣開始回暖了。至于雷雨,其實很少在驚蟄時候出現。偶然有平地一聲雷響,是因為地表的潮熱空氣上升,碰觸到高空的冷氣團形成的。 人們常說春困、春懶。驚蟄了,總該吃點兒什么精神一下吧?北京人講究驚蟄這天吃懶龍。據說是意味著把懶蟲吃掉,可以防止“春懶”,人也就變得勤快起來。這當然只是為了討個口彩,不必認真,但懶龍醇厚的香味兒卻讓多少人難以忘懷! 所謂懶龍,是把發(fā)面搟成臉盆那么大的大厚皮,抹上用蔥、姜、醬油調味和好的肉餡兒卷起來,一層肉餡兒一層面卷瓷實,再把周圍捏嚴了,之后盤在大籠屜里蒸。蒸熟之,活像是一條胳膊那么粗,白胖白胖的大面龍。 懶龍的餡兒一般是豬肉的,最好肥一些。蒸的時候滾燙的蒸汽那么一熏,熱油滲到層層面皮里,吃起來浸透了味兒。當然也可以是牛肉餡兒,那就得多加素油了??傊?,懶龍吃的就是個油潤厚實。 吃懶龍一般沒見誰像吃包子似的整吃。道理很簡單,它太大,一個人吃不了。所以蒸好了的懶龍都是切成一塊一塊的肉卷兒。這下可好,原本包在里面的醇香味兒毫無保留的飄散出來。結果不管是在家還是在食堂,只要一吃懶龍,老遠老遠就能聞見。 記得我上小學時,最期待的就是學校食堂蒸懶龍了。那股蔥花、醬油滋潤著肉餡兒的味道混合著蒸透了的發(fā)面香,可以飄過大操場,躥進教室的門縫,鉆進趴在課桌上昏昏欲睡的同學的鼻子眼兒,讓他嘴里的饞蟲一不留神能掉到桌子上。好不容易熬到下課鈴響,舉著鋁飯盒沖到食堂門口排大隊,饑腸轆轆的議論著是吃兩塊懶龍還是三塊懶龍?最好還要配上一兩棒子面粥,那就太滋潤了。兒時的懶龍,就是一種享受。 后來不知為什么,很長一段時間不怎么見到懶龍了。也許是它沒有包子肉多吧?可每每想起懶龍,總覺得那是一種包子沒有的別樣的醇香。 忽然又一天,北京街頭又出現懶龍了。真好!只不過改了個名字,叫大肉龍。 |
|
來自: 憨癡呆 > 《二十四節(ji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