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jù)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
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以及五方佛:
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五臺山五個臺頂: 東臺望海峰,上有望海寺,寺內(nèi)供有聰明文殊菩薩; 五臺山的位置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五臺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 五臺山主要分布在忻州市的五臺、繁峙兩縣,南臺在五臺縣境內(nèi),西臺在繁峙縣境內(nèi),東、北、中三臺則在五臺、繁峙兩縣交界處。五臺山的部分支脈還延伸到了代縣、定襄縣和原平市。 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nèi)稱臺內(nèi),臺內(nèi)以臺懷鎮(zhèn)為中心。臺懷鎮(zhèn)屬五臺縣,距五臺縣城78公里,距繁峙縣砂河鎮(zhèn)48公里,距忻州市150公里、距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里。 怎么去五臺山? 飛機(jī):坐飛機(jī)的游客需先到太原武宿機(jī)場,這里有飛往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桂林、南京、沈陽、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航班。從機(jī)場到太原市區(qū)迎澤大街158號民航銷售處有大巴車往返,票價10元;另外201、901路公交車也穿梭于太原市區(qū)和機(jī)場。 火車:從太原和北京兩個方向可乘坐火車直達(dá)五臺山火車站(繁峙縣砂河鎮(zhèn),距臺懷鎮(zhèn)51千米),然后搭當(dāng)?shù)氐闹邪蛙嚨轿迮_山。其它方向的游客,一般先乘火車到太原,再前往五臺山。 汽車:北京六里橋長途汽車站、石家莊長途汽車客運站、大同長途汽車客運站都有發(fā)往五臺山的長途旅游車。太原長途汽車東客站,忻州長途汽車站常年有發(fā)往五臺山臺懷鎮(zhèn)的大巴。
五臺山氣候: 五臺山屬于北溫帶大陸性氣候,但具有山地小氣候特征。天氣以變化無常、氣候涼爽而著稱。雖然它緯度和北京接近,但氣候特征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據(jù)氣象資料記載,臺頂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44.8度,極端最高氣溫為20度,全年平均氣溫為-4度,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18.8度。 臺懷地區(qū)比臺頂早1個月入春,遲1個月入秋,溫差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氣溫為2-3度,最低氣溫-30度,最高氣溫為30度。臺懷地區(qū)夏季空中云層較低,濕度大,常有雨水。 啥時候去合適? 一年四季均可,景色感受不同。 10月 —— 5月,秋冬季,寒冷干燥,下雪后車輛無法通行,行走困難。 據(jù)提謂波利經(jīng)所載,右旋繞佛可得下列五福: (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聲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貴。(五)終究能證涅槃。
朝臺路線: 臺懷鎮(zhèn)→佛母洞→南臺→氣象站→南山門→金閣寺→獅子窩→吉祥寺→西臺→中臺→澡浴池寺→北臺→鴻門巖→東臺→鴻門巖→臺懷鎮(zhèn)
鴻門巖→東臺 土石路,可行車。有“之”字型地段,徒步有小路可斜切,高山草甸。 鴻門巖→北臺 一路上行,平坦寬敞的石板路,行車方便。有“之”字型地段。徒步有小路可斜切,高山草甸,部分路段有古朝臺之石階路。距鴻門巖三分之一位置有小廟法云寺。距臺頂三分之一處有華北屋脊牌坊。 最長的一段路,徒步大約3-5小時。 北臺→澡浴池寺 一路下行,土石路,路中有大石塊,行車?yán)щy,底盤低的車輛無法通過。無明顯的小路,可從亂石中斜切。 澡浴池寺→中臺 先平行后上行,土石路,可行車。臨近中臺,大路向南繞行較遠(yuǎn)。徒步可從小路斜切,小路斷斷續(xù)續(xù),有雜草亂石灌木,爬升較陡,有一定的危險性。 中臺→西臺 先下行后上行,土石路,可行車。臨近西臺,大路向南繞行較遠(yuǎn)。徒步可從小路斜切,有雜草亂石灌木,爬升較陡,有一定的危險性。 西臺→吉祥寺 先下行后平行,土石路,可行車。徒步有很少小路斜切。臨近吉祥寺。 吉祥寺→獅子窩 平行,土石路,走不遠(yuǎn)可從左邊山脊小路斜切,高山草甸。 獅子窩→金閣寺 平行,土石路,走不遠(yuǎn)可從右邊山脊斜切,但過松林,容易迷路。 金閣寺→南山門 柏油公路,很近,能看見。也可下金閣寺前山谷直接斜切。 南山門→氣象站 上行,土石路。山門東南邊山坡上可看見通訊塔,旁小路上切,和土路匯合,有路標(biāo),按箭頭方向走。一段后,有小片松林可穿過。 氣象站→南臺 上行,土石路。有小路切。臨近南臺大路向南繞行較遠(yuǎn),可看著目標(biāo)斜切。 南臺→佛母洞 下行,小路,不通車。到谷底金燈寺,金燈寺到佛母洞為土石路。 佛母洞→臺懷 下行,石頭臺階,到停車場有出租車到臺懷鎮(zhèn)。 朝臺需要幾天? 一日徒步朝臺: 為戶外強(qiáng)驢的選擇,普通驢友不建議嘗試。一般由鴻門巖始到南臺止。最快大約11個小時。 兩日徒步朝臺: 一般驢友的選擇??稍谖髋_或吉祥寺住宿。 三日徒步朝臺: 一般身體素質(zhì)的人都能完成。第一晚可在中臺或西臺住宿。第二晚可在獅子窩住宿。 以上為戶外版朝臺,佛教版可根據(jù)自己情況決定。 四日,五日朝臺: 對于行走緩慢,喜歡看風(fēng)景,得哪住哪的比較適合。 要盡量在天亮?xí)r趕到中間的寺院,禮貌詢問是否可以住宿。如果住在寺院里,并在那里吃飯,盡量留點功德金(多少隨意),因為寺院是十方信眾供養(yǎng),我們不好隨意消耗,這有損自己的福報。所以,我們出點功德金,感恩寺院的留宿,也為自己增添點福報。 磕大頭朝臺: 一般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最好有人護(hù)持,給送飯,背帳蓬,扎營等。 朝臺需要帶點啥? 東西越少越好,便于輕裝前進(jìn)。 服裝:推薦沖鋒衣褲,輕便防風(fēng)防雨。其實一般休閑服裝均可。夏季最好長袖,防止曬傷,要帶雨衣。冬季里面推薦抓絨衣褲,毛衣毛褲重,濕了不容易干,另外最好帶羽絨衣,寺廟室內(nèi)也很冷,休息時穿。 夏季做好防曬,防雨的準(zhǔn)備。防曬霜,帽子,防曬衣,傘,雨衣,雨鞋套(防止下雨時走泥路把運動鞋打濕,臺懷鎮(zhèn)有賣的)。下雨是山上常有的事兒。夏季陽光充足時,也把人曬得夠受。 山里早晚溫差大,臺頂海拔高,比較冷,如果不穿外套,或太單薄,要做好晚上挨凍的準(zhǔn)備。 冬季朝臺一定做好防凍保護(hù),特別是臉部和手部。沖鋒衣要帶上帽子。臉部保護(hù)考慮戴抓絨脖套或魔術(shù)巾較好,比打劫帽方便自如。戴眼鏡的一定要戴隱形眼鏡,因為一般戴眼鏡的地方得不到保護(hù),很容易凍傷。 鞋和襪子:最好是登山鞋,一般運動鞋也可。襪子要厚,多帶兩雙。 登山杖:很有必要,可節(jié)省不少體力,特別是下上時能有效保護(hù)膝蓋不受傷。兩根更好。 水壺:夏季以外或腸胃不好的最好帶保溫的。瓶裝的礦泉水或飲料也可。冬季鋁制水壺裝水后不可掛在外面,容易凍裂。 洗漱用品:夏季可帶,冬季不必,帶幾塊口香糖和濕巾足也。 相機(jī):有啥帶啥,準(zhǔn)備好備用電池,臺頂沒法充電。特別是冬季,電池很不經(jīng)用。 手電或頭燈:即使你不走夜路,臺頂晚上去WC也很需要。 手機(jī):要帶。雖然臺頂無信號或信號微弱,一但可能,就要及時和親朋好友聯(lián)絡(luò),以免牽掛。 手臺:有就帶上,隊員間互相有個照應(yīng)。有時還能和其他隊伍取得聯(lián)系。 藥品:可帶點感冒類,腸胃類、創(chuàng)可貼及跌打扭傷類藥品。 零錢:食宿或捐功德都需要。當(dāng)然,你想給大錢人家更歡迎。功德無量。 垃圾袋:不在沿途丟棄垃圾,不能因為累和氣候環(huán)境惡劣就降低環(huán)保意識。 背包:能放下以上東西的雙肩背包。 零食:可根據(jù)自己喜歡帶些巧克力、壓縮餅干、方便面、榨菜等干糧和能補(bǔ)充體力的飲料。一定備點零食和水,省得半路上渴了餓了的。 食宿條件如何? 五個臺頂和吉祥寺獅子窩均可食宿,但條件一般??吞谬S堂通常都由居士來打理。投宿于臺頂寺廟,男女不可混居一室,不可食肉,不可飲酒,與僧人交談時不要抽煙。 吃齋飯注意:齋堂不分男女,但男女必須分桌而坐,吃飯時不要喧嘩,不能剩飯,吃完飯后需要自己收拾碗筷。 五個臺頂物資缺乏,齋堂的許多食物也是由居士捐助的,食宿于此的居士和游客較多,因此,吃過齋飯后,應(yīng)給予一定的經(jīng)濟(jì)補(bǔ)償。對此,臺頂各寺廟的規(guī)矩不盡相同,西臺和北臺要求相對嚴(yán)格一些,最好事先詢問清楚,錢放入功德箱,或當(dāng)面交到負(fù)責(zé)齋堂的居士或僧人手中。 帳篷不建議攜帶,對衛(wèi)生條件要求高的可帶睡袋。 遇到緊急情況怎么辦? 還有些啥需要特別注意的? 身體不適及時下撤,是對自己負(fù)責(zé)也對同伴負(fù)責(zé)。 尊重信仰,即使不是善男信女,遇到僧人要有禮貌,有時間可以多攀談,但不要隨便認(rèn)師傅。對路旁的瑪尼堆不要隨便踢踩,有心的話可以在周圍加塊石頭。 南
五臺山南臺頂上現(xiàn)存寺廟一處,名普濟(jì)寺。據(jù)《清涼山志》載;普濟(jì)寺建于宋,明成化年間予以重修。性善詩中對普濟(jì)寺有這樣的贊頌:“策杖尋幽上翠巔,清涼春盡景芳妍。千崖花綴千崖錦,五頂峰連五頂天。梵召繞陵日月,經(jīng)堂寂寞鎖云煙。真容欲睹知何在,極目蒼蒼意惘然?!?/font>這足以說明南臺風(fēng)光之秀麗。
西
法雷寺是山西省五臺山西臺頂?shù)囊蛔略?。西臺,為五臺山的五座臺頂之一,以”月墜峰巔,儼若懸鏡“,亦名掛月峰,海拔兩千七百七十三米。
法雷寺,創(chuàng)建于隋代,隋文帝詔于臺頂建寺,內(nèi)供獅子文殊像。唐開成五年(840年)時,”臺頂中心有四間龍?zhí)?,置文殊像。于池東南有則天鐵塔一,基圓形,無級,高五尺許,周二丈許?!懊鞔?,法聚和尚又予以重修。清咸豐年間,源修法師等又建石窯洞數(shù)間。民國十二年(1923年),寺院改建成一處四合院,南北二殿為石窯洞,東西配房為木構(gòu)建筑,1947年,這些木構(gòu)建筑全部被拆,僅存窯洞八間。1986年美籍華人壽治和尚投資重修了法雷寺及臺頂?shù)纳崂?/font>
法雷寺現(xiàn)有建筑有后大殿和文殊塔。后大殿面闊五間,為木構(gòu)和鋼筋水泥相合而成的混合型建筑;文殊塔與后大殿為同期建筑,內(nèi)供獅子文殊菩薩像一尊。在法雷寺東北還矗立著一座白色石砌舍利塔。舍利塔塔底為束腰須彌座,上另置一束蓮花寶座,承托著甕形覆缽,缽上為方形石質(zhì)剎座,上有由十三相輪剎身和寶蓋,小型喇嘛塔組成的剎頂。此塔塔座高大,約為塔體通高之半,塔身細(xì)瘦,頂部修長。通觀此塔,底部敦厚穩(wěn)重,塔身俊秀美觀,在風(fēng)景秀麗,環(huán)境幽雅的西臺可謂是獨樹一幟,別具特色的一道風(fēng)景。
中
五臺山又名清涼山,以延綿而起的五座山峰而名,是佛教名山、文殊菩薩的道場。
中臺,又名翠巖峰,位于臺懷鎮(zhèn)西北10公里處,地形狀如雄獅,海拔2894米,僅次于北臺頂,為五臺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度。中臺翠巖峰頂、云霧之中、有一寺院矗立,名演教寺,文殊菩薩于此演教說法。
《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jīng)》中,世尊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后于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及有無量諸天龍神夜叉羅剎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圍繞供養(yǎng)恭敬?!毖萁趟旅?,就是取意于文殊菩薩在此演教說法。演教,為演釋佛教儀理之意。演教寺是五個臺頂上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
《清涼山志》轉(zhuǎn)引《古傳》說:“隋文帝開皇元年,下詔。五頂各置寺一所,設(shè)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边@是演教寺最早的開始。明弘治年間重修演教寺,皆為石建。正殿石洞五間,主供孺童文殊像。前殿石洞三間,為天王殿。寺西南有文殊說法臺,中有石建祈光塔。
目前的演教寺大殿,由大圓照寺與演教寺的住持海信法師及四眾弟子共同發(fā)心、歷經(jīng)幾年的艱辛努力重修完畢后,于2005年8月20日舉行落成開光大典。2005年也是中國與尼泊爾建交五十周年,作為兩國建交慶?;顒拥囊徊糠?,尼泊爾對華友好民間組織“阿尼哥協(xié)會”向五臺山贈送一尊文殊菩薩銅像。這尊銅像由“阿尼哥協(xié)會”特邀工匠耗時兩年多制作而成,該銅像高2.8米,重1.5噸,左手執(zhí)青蓮花,右手執(zhí)寶劍,身坐白蓮臺,栩栩如生。大殿的對面,是文殊殿。文殊殿里面供奉著文殊菩薩法相,以及格魯傳承的祖師、藏傳佛教三大文殊之一的宗喀巴大師法相。霧中大殿
由于海拔高的原因,晴朗的時候,萬里無云,一眼望去,可以是百公里以外;若無晴,這里隨時都會有“云里霧里”的感覺,飄渺如仙境。
龍翻石傳說:中臺頂巨石堆積,色灰白、棱角分明,被稱為龍翻石。傳說是文殊菩薩從東海老龍王那里取來歇龍石,老龍王的五個兒子追到五臺討還,揮舞龍爪,在臺頂上亂翻亂挖形成的。盛夏農(nóng)歷六、七月登上臺頂,滿目碧翠生輝,特別在雨過天晴之后,石面望去碧翠欲滴,仿佛是巨塊的翡翠,因此中臺稱翠巖峰。
北
靈應(yīng)寺,是山西省五臺山北臺頂?shù)囊蛔略骸1迸_頂,亦名葉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臺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qū)的最高點,素有“華北屋脊”之稱。
靈應(yīng)寺創(chuàng)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正中門額懸掛“敕建大臺北頂”巨型匾額。東西兩間,內(nèi)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記載了歷代對靈應(yīng)寺的興建等情況。沿山門向北為“北極玄宮”,即靈應(yīng)寺過殿。原殿內(nèi)正面有韋馱菩薩像,韋馱菩薩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國年間李相之的游記中對靈應(yīng)寺有這樣的記述∶兩殿擺設(shè),都很整齊。正殿五間,特別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篤實。殿頂?shù)耐呤屈S綠色琉璃瓦,砌成棋盤形。門額巨匾上書∶“毗盧真境”,為康熙八年(1669年)立,明代隆慶年間(1567年至1572年)曾對靈應(yīng)寺予以重修,1986年又重修葺,正殿為三間石洞,內(nèi)供無垢文殊菩薩。
2001年,靈應(yīng)寺再度擴(kuò)建和維修。新建文殊殿五間、龍王殿三間及石牌坊一座,均為漢白玉石砌筑。大殿單檐歇山頂,門窗拱券,前置廊,門前左右各置石獅一尊,左右偏殿為懸山頂,廊間柱頭飾以石制斗拱,整體設(shè)施簡潔明快,穩(wěn)重大方。龍王殿置于兩米高的高臺上,面闊三間,拱卷式門洞,也是單檐歇山頂。殿前有漢白玉石雕護(hù)欄,護(hù)欄欄板浮雕各種各樣的花卉、草葉紋飾,極為壯觀。
隱峰塔在龍王殿東、是北臺頂一大靈跡,是為紀(jì)念唐代高僧隱峰禪師而建的。隱峰禪師,俗姓鄧,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經(jīng)常冬居衡岳,夏處清涼,其圓寂後,後人將其火化,取舍利,在北臺頂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隱秀,精工細(xì)作,質(zhì)感較強(qiáng),是僧俗臨頂必至之處。
東
望海寺是山西省五臺山東臺頂上的寺廟。東臺頂亦名望海峰,海拔兩千九百九十六米?!肚鍥錾街尽份d∶“蒸云寢壑,爽氣澄秋,東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亦見滄瀛諸州,因以為名?!边@就是東臺望海峰之名的由來。
據(jù)《山西通志》記載:”隋開皇元年詔五頂胥建寺,塑文殊像,歲度僧三人。“元代,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間又由秋月禪師予以重修。
望海寺正殿有五方文殊菩薩之一,東西配殿各為三間石窯洞,內(nèi)供石雕文殊像。1998年,東臺頂又新增銅鑄聰明文殊像一尊,銅像通高兩米,金碧輝煌,令人敬仰。近年,望海寺又建蓮花殿一座,以全新的寺容喜迎八方來客。
東臺頂原建望海樓一座,高十六米,三層五間,四面有露明柱十六根。此樓是專為游客和信眾們觀日出而建的,后被毀。1985年,在政府的支援下,望海寺住持本如法師于原址重建望海樓。此樓巍然壯麗,極為壯觀。登上望海樓,極目遠(yuǎn)望,近可及河北省阜平,遠(yuǎn)能望見山東省渤海,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登上東臺頂,極目到海瀛。
東臺日出是五臺山的一大自然景觀,歷來吸引著無數(shù)的僧俗登山朝日。每當(dāng)旭日初升,霞光萬道,靜謐的望海寺完全浸沈在一片云山霧海之中,配上渾厚的晨鐘聲,愈發(fā)顯得莊嚴(yán)肅穆。
本如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