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提供新聞線索!請聯(lián)系微信:anina1478~ 中國古代貨幣,小額交易多用銅錢或鐵錢,大額交易用銀兩。銀在中國古代貨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銀質(zhì)貨幣有銀貝、銀餅、銀布、銀錠等等。中國歷代貨幣品種繁多,甚至還有龍、馬、龜?shù)蓉泿拧?/span> 本文敘述了從春秋戰(zhàn)國到民國的銀質(zhì)貨幣。 中國古代的銀質(zhì)貨幣,形制與規(guī)格隨時代變遷而改變,主要分銀兩和銀元兩種。銀兩是中國古代的秤量貨幣,交易時要檢驗成色,秤定重量。銀元起源于15世紀(jì),始鑄于歐洲,俗稱'洋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jì)銀元流入我國。 20世紀(jì)60年代中期,湖北省江陵縣楚墓出土了外包金、銀箔的鉛餅殉葬冥幣,說明楚國已經(jīng)使用了圓餅形狀的包金、包銀鑄幣。 1974年在河北省中山國遺址發(fā)掘出4枚銀質(zhì)貝幣 。同年,在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出土了18枚銀布幣,其中空首布 1枚,平首布17枚,均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銀幣。 戰(zhàn)國銀貝(高22mm)
戰(zhàn)國,大型銀貝(高33mm,邊部微損) 戰(zhàn)國,純銀貝 戰(zhàn)國銀質(zhì)“魚型幣”一枚 戰(zhàn)國,楚國銀質(zhì)空首布,短身實首 春秋時期,銀空首布
漢代銀幣的主要用途為:賞賜、租稅、贖罪、珍藏,與外國通商。 西漢末期,王莽于居攝二年(公元7)開始實行幣制改革,發(fā)行了“銀貨”二品,“普通銀”每流八兩,值錢一千文,“朱提銀”每流值錢一千五百八十文。 最早見于官方文獻記載的法定銀幣是漢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鑄造的白金三品(以銀錫合金為幣材),其色澤純白。 西漢,白金三品 (龍、馬、龜幣一組三枚) 第一種為圓形龍幣,上有龍紋,叫做“白選”,重八兩,每枚的價值為三千文四銖半兩銅錢。 另一種為方形馬幣,上有馬紋,重六兩,值五百。還有一種為橢圓形龜幣,以龜甲為幣紋,重四兩,值三百。由于是“虛幣”,不久即廢。 西漢,白金三品“龍”幣一枚
西漢,白金三品“馬幣”一枚
西漢,白金三品“龜”幣一枚
銀五銖二枚
銀幣已在一定范圍內(nèi)使用,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內(nèi)陸貿(mào)易中,用銀幣作大額支付的情況已經(jīng)越來越多。這一時期銀幣的主要形式有銀鋌、銀餅等。1955年在南京光華門外黃家營5號六朝墓出土有銀五銖2枚,是仿照銅錢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 白銀進入流通領(lǐng)域是大勢所趨,因為大額支付必須用白銀。其他方面用銀也很方便,例如:租稅、賞賜、進奉、布施齋僧、軍費歲計、官俸、贖罪、饋贈、賑災(zāi)撫恤、債務(wù)等等。尤其在嶺南交廣地區(qū),“買賣皆以銀”。唐、五代銀幣有鋌、餅、鈑、笏、筍、船形和銀錢等。 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出土了唐代銀質(zhì)“開元通寶” 421枚,這些銀幣可能不是貨幣。此外,還出土了安庸調(diào)銀餅等,系上貢或租稅性質(zhì)的銀兩。 1956年陜西西安大明宮出土了苗奉倩、楊國忠進奉的五十兩大銀鋌。 1962年陜西藍田縣關(guān)村廟還發(fā)現(xiàn)一塊“壹鋌重貳拾兩”的小銀鋌。這些銀鋌多在面背刻鑿有陰文,內(nèi)容是進貢人的姓名官銜、年份及事由等。 唐,船形伍拾兩銀
唐,羅江縣,天寶五年庸調(diào)銀肆拾兩專管張語李德銀匠主造”銀餅
唐,開元通寶,銀質(zhì)小平一組三枚 銀兩已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民間與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區(qū)域的限制,通行全國,也是當(dāng)時紙幣的兌現(xiàn)基金。但白銀在宋代尚未充分獲得“價值尺度”及“流通手段”這兩種基本職能。 宋代白銀的形式有多種,最常見的是銀錠,有大小幾種。大銀錠重五十兩,小銀錠則重量不等,有二十五兩、十二兩許、七兩許、三兩許等。大錠兩端多呈弧狀,束腰形,上鏨文字,記有地名、用途、重兩、官吏、匠人姓名等。 宋代銀錠已屢有出土。1955年湖北黃石市石寨山出土了 293件,大小不等,總計約重達3400兩。1958年內(nèi)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也曾出土了5件。 此外,宋代宮廷還鑄造過許多金銀錢,作為冥錢殉葬、賞賜饋贈、娶親時的撒帳錢或洗兒錢等。湖南長沙出土的“慶元通寶”銀錢及傳世的“太平通寶”銀錢均屬此類。 南宋'正乙郎'拾兩銀錠一枚 宋代,真花鋌銀十二兩銀錠
北宋,宣和元寶小平銀錢 章宗承安二年(1197)曾鑄造“承安寶貨”銀幣,自一至十兩分為5等,每兩折錢二貫。這是中國有法定計數(shù)銀兩的開始。 金朝民間多以銀兩論價,交易時用銀兩結(jié)算,1981和1985年在黑龍江省先后發(fā)現(xiàn)了5枚金代“承安寶貨”銀錠,面值均為一兩半,重59.3克,字跡、庫部押記及形制幾乎完全相同。此外,還發(fā)現(xiàn)過正隆、大定、泰和年間的銀錠。 金代“承安寶貨壹兩”一兩銀鋌 金代“李國珍鑄”五兩銀錠
白銀作為貨幣,其作用日趨發(fā)展,不僅借貸、俸餉、爵賞、賜功、勞務(wù)報酬、大宗交易及稅收用銀兩,物價也以銀兩來表示,甚至發(fā)行紙鈔的準(zhǔn)備金也用白銀,以銀為本位。 此時白銀已經(jīng)確立了它的貨幣地位。其形式仍以錠為主,呈扁平砝碼狀,大的五十兩,上面多陰刻地名、監(jiān)納、庫使、庫副、提舉司、秤子、銀匠等名稱。 至元三年(1266)開始將銀錠稱為“元寶”。 此外,元代還曾鑄造過“大朝通寶”、“至元通寶”、“元貞通寶”銀錢及一種為寺廟所造的供養(yǎng)錢等。 元代“花銀”五兩銀錠
元代“揚州 元寶”五十兩銀錠
元代大朝通寶銀質(zhì) (直徑22 mm) 英宗即位(1436)后,白銀已體現(xiàn)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兩種基本的貨幣職能。 嘉靖時期,用銀就更為普遍。當(dāng)時的田稅、徭役、商稅、鹽稅、關(guān)稅等都一律折銀征收,官俸和國庫開支也用銀支付。 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銀,而且小生意也都用碎銀交易。這個時期的白銀最終排擠了紙幣,并取代了銅錢,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銅錢為輔的銀、錢并行的貨幣制度。 明代銀的形式仍以銀錠為主,最大的錠重五百兩,一般元寶仍重五十兩,還有各種小銀錠和碎銀兩。大銀錠上都印有鑄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部分小銀錠上印有年號及地名。 另外,明代還鑄有大小不同的銀錢,如“永樂通寶”、“萬歷通寶”、“天啟通寶”及萬歷年間的各種“礦銀”等。 明代各種大小銀錠,其傳世和出土都多。 明代四川五十兩銀錠
成化通寶銀錢 銀兩已成為法定的本位幣,銀兩與制錢具有主輔關(guān)系,直到1933年廢兩改元時才被取消。 清朝銀兩的名稱和形式種類繁多,各地銀兩也有自己的名稱。大體可分為 4種: 第 1種是元寶,俗稱寶銀,呈馬蹄形,重五十兩; 第 2種是中錠,多為錘形,重約十兩,又稱小元寶; 第 3種是小錁或錁子,形似饅頭,重一、二兩到三、五兩,也叫小錠; 第 4種是散碎銀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稱,重量在一兩以下。 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各朝,在福建、臺灣、浙江、上海、湖南等省,先后仿鑄了各種式樣的“銀餅”和“銀錢”。 光緒八年(1882),吉林省首先用新式機器試鑄過銀圓,稱為“廠平”,不久即廢,未正式通用。 光緒十四、五年間(1888~1889)兩廣總督張之洞奉命在廣東創(chuàng)辦錢局,購置機器,鑄造“龍洋”。各省見有利可圖,紛紛效仿,均先后設(shè)廠,自鑄本省的“龍洋”。 宣統(tǒng)二年(1910),頒布“幣制條例”,規(guī)定銀圓為本位幣,單位為圓。清代銀圓面有“光緒元寶”、“宣統(tǒng)元寶”或“大清銀幣”字樣,背面為蟠龍紋圖案。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 9成。在流通中按枚計數(shù)使用。 據(jù)統(tǒng)計,清末鑄銀圓總計達 2.8億枚。 清代,銀錠一組五枚 清代銀幣一組13枚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后又成為正式大總統(tǒng)。 當(dāng)時,為了鞏固國內(nèi)政局穩(wěn)定,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也為“制憲”和“稱帝”作準(zhǔn)備,于是毅然決定在全國“統(tǒng)一幣制”。 是年(民國3年,即1914年),制定了“中華民國國幣條例”,大量收購舊幣,在天津造幣總廠和武昌、廣州、南京等分廠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幣,全國通用,逐漸取代了“大清銀幣”等銀幣。 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發(fā)行量最大、流通最廣、存世量最多的10余種“袁大頭”機制銀幣(民國3年、8年、9年、10年等)。 民國銀元,袁大頭三角圓一枚 民國銀元,袁大頭 (28枚,罐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