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虎坊路一帶紅色樓群里,與永安路連在一起是小時候的主要活動場所,從家出來往南就到了虎坊路11樓,這個樓據(jù)說是1958年用建設(shè)大會堂等十大建筑的剩料所建的,質(zhì)量相當不錯。也是比較早的商住兩用樓,一層經(jīng)商,這里有非常著名的早期百貨商場“虎坊路百貨商場”。 每每走進這里都讓我充滿一種情懷,小的時候幾乎每周都要跑過來,買點針頭線腦兒,衣服、鞋、書包等,除了吃的,好象這什么都能買到。虎坊路百貨商場在這堅持了60年,現(xiàn)在雖然面積減小了,但是商品的種類沒有減少,已經(jīng)成了京城老百貨的象征,電視臺數(shù)次采訪和報道過她們。 這兩張圖就是現(xiàn)在店中的全貌了。 這種鞋已經(jīng)多少年沒有穿過了,叫做“懶漢鞋”,也叫“片鞋”,我小時候男孩子基本都穿它。右側(cè)的叫老頭鞋,過去中年以上的男士的主力鞋種。 這是我小時候著名的“蛤蜊油”,實際上就是“凡士林”,手腳凍裂了抹上絕對管事。這在現(xiàn)代化的超市等大商廈里是絕對看不到的。 這書包和軍用水壺看著真親切。 看著這些琳瑯滿目的商品,實在有一種過去的感覺。當然如果看一下價格,一定會回到現(xiàn)實中。 從“虎坊路百貨”出來右拐,就來到曾經(jīng)的藥店和診所,著名老中醫(yī)世家劉中奇大夫為首的老中醫(yī)在此坐診,當年我的父母都讓劉老先生看過病。 再往北走幾十步就是“金源超市”,這是生活超市,就是過去的虎坊路食品店,過去煙酒糖、點心、茶等基本食品都在這買,現(xiàn)在保持了原樣,唯一一個大的不同現(xiàn)在是超市,過去是柜臺售貨。小時常去買煙,我家三層有一個老太太,經(jīng)常喊我“小子,替我買盒煙去,一毛三一盒的,金魚牌的”?;蛘哔I9分錢一盒的白包,沒牌子的,那個時候都是在這個店給老人家買。 出了超市再往北走一點兒過了門洞就是現(xiàn)在的白鷺美容美發(fā)館,過去叫”虎坊路理發(fā)館“。小的時候我一直在這理發(fā),那時上中小學理發(fā)一次一毛五,上班后理發(fā)一次兩毛六,都是單位工會發(fā)澡票,用來理發(fā)洗澡。這個門臉兒可是多少年沒進來過了,今天進去看看。裝飾的很豪華,理發(fā)的客人沒有,理發(fā)員都在看書聊天,張口問了問,我理個發(fā)多少錢,回答50元,問完后就出去了,心里想著過去和現(xiàn)在差多少倍,突然想起原來我七八歲時是一毛五,又重新走進去問問現(xiàn)在七八歲小孩理發(fā)多少錢,人家說一樣,也是50元。一毛五和50差多少倍呢--------。這個理發(fā)館這么多年來第一次進去,恐怕也是最后一次進去。 從理發(fā)館出來再往北300多米就到了虎坊路、虎坊橋、永安路的交匯點,站在丁字路口往西看就是這個”北京職工服務中心“它的前身是”北京市勞動保護展覽館“,也是”北京市技術(shù)交流站“,后來還有一度做”美廉美超市“。過去還辦過很多展覽,確實起到過作用,現(xiàn)在一點也看不出和工人有什么關(guān)系,我看的時候大門永遠緊閉著。 拐彎后沿著路往東走,這條街就是永安路,永安路的另一端是天橋,當然天橋我已經(jīng)不認識了,不去說它。永安路西頭兒第一個建筑就是”前門飯店“,緊鄰東側(cè)就是這個”永安路郵電局“,這個郵電局老資格了,小時就有,我家的所有信件、包裹都是從這進出。 再往東就來到這個著名北京老百貨店,”永安路百貨商場“。說到這感到住在這真的很光榮,南北兩個著名的老百貨店相互呼應,是這一帶居民的福氣。電視臺也多次造訪這個小店,它的特點也是小而全,服務質(zhì)量佳,請您往下看。 您瞧這老牌回力鞋,過去非常流行,不過這價格也夠可以的,過去最貴不過零頭。 這有國民老式床單,別處哪有! 您瞧這缸子,這是我小時的寶貝,每人都用,零售的暖瓶塞,蓋簾,應有盡有。 這小小的縫衣針,居然零售,1元錢3根,現(xiàn)在什么商店能做到。松緊帶、皮筋兒、小線兒、頂針什么都有,都可以零售,這真是名副其實的百貨。 瞧這水壺,特別提醒女士們看看這胸罩,估計年輕的女士們都沒用過,老式棉布胸罩。 這個老店最可貴的是它的服務水平,服務質(zhì)量和服務態(tài)度,簡單的,老式的十不準,掛在墻上明顯部位。便民服務項目,一切為附近居民著想。感覺這個店比虎坊路的更勝一籌! 這個工商銀行資格很老,我小時候這叫”中國人民銀行永安路儲蓄所“。 銀行右側(cè)的門臉兒更重要了,這個點兒的前身是”永安路糧店“,供給制憑票供應的時代是賣糧食的,那個時代的米面依稀記得是一毛四分八一斤,棒子面是一毛一一斤。 19樓把角有一個公共廁所,幾乎每天都上,家中的廁所為了節(jié)約用水大人不讓用,都跑公廁來。當然對小孩來講也是一種騙大人出來玩耍的機會,大人心知肚明一般不管。 順廁所往南就是現(xiàn)在的徐悲鴻中學,1962年我在這上小學二年級,在二一班。我的一年級是在南橫街城隍廟里上的,二年級在這簡直是上了天堂,1962年這個學校剛剛建成,我們有幸第一個使用,從家走到這大約三分鐘左右,沒有想到在四年級的時候爆發(fā)了文化大革命。 徐悲鴻中學平行往西就是虎坊路12樓,它的南面就是我家的13樓,周邊的紅樓里和外圈的白樓里住著很多我的中小學同學,叫上名字和知道住址的也要有幾十位,這些人真的是發(fā)小兒。到此,懷舊的這一圈算是走完了,一路走兒時的情景在我的腦海里想過電影一樣飛速播放著,這種情景真預示著我們這一代老了。 當然,50多年的經(jīng)歷也成為一代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梳理一下對今后的生活些許有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正視的是既然永遠回不到過去,就要坦然面對未來,懷舊是一種心情的宣泄,好好梳理一下,用超脫的心情過好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2016、2、24 |
|
來自: wodedoc910 > 《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