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上的關羽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將關羽塑造成為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將形象,出場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打造兵器后參加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戰(zhàn)爭中,而后雖然與劉備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但仍能斬將殺敵,大顯神威。未報曹操之恩于白馬坡時斬顏良誅文丑,并告誡曹操三弟張飛更有萬夫不當之勇,后于華容道又不忍殺害曹操將其放走。襄樊之戰(zhàn)時與龐德大戰(zhàn)被其暗算,導致后來與徐晃單挑時右臂少力無法取勝,又因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后被殺。死后魏蜀吳三個國家都為其舉辦喪禮。 在傳統(tǒng)戲曲中,關羽屬于”生“角,臉譜也非常有特色,面生七痣,眉心中間三粒,鼻子左右各兩粒;七粒朱砂痣,紅似點血,因此顯得格外威風。以關羽為主要角色的京劇故事有《斬熊虎》、《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屯土山》、《月下斬貂蟬》、《過五關》等等。 但他是劉備的結義兄弟,諸葛亮只好伏案寫了謚號“壯謬”,就是大謬人的意思。 關羽一生,功勞遠抵不了他的過錯 關羽一生,其功勞遠抵不了他的過錯。說劉備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就是葬送在他手里也殊不為過作為“千古名將”,關羽之“奇”,還“奇”在他的高傲自負。史書上稱關羽:“剛而自矜”、“性頗自負”。當然,自負到自矜的地步,那確實是過頭了。 關羽的這一性格特點,在小說里表露無遺,很多人都看得很明白。比如諸葛亮就曾對劉備說:“云長平生傲上而不忍下”。所謂“傲上而不忍下”,是說關羽自以為能力超人,雖然對劉備沒有特別表現(xiàn)出傲氣,但是對諸葛亮等上層的人則隨時表現(xiàn)他的傲氣;同時對待手下,關羽卻往往不知有所體恤。關羽超人的力量和致命的弱點,都根基于與眾不同的高傲和自負。 當然,凡高傲自負的人,都有過人的本領或才華,否則就是狂妄自大,牛皮大王。 當時所有人都對關羽刮目相看,關羽非常自豪地說:“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盡皆縮頸而奔。”大家一聽到我的名字,腦袋都縮到脖子里頭,像烏龜一樣逃走了。關羽的名聲能起到嚇退敵兵的作用,不用像張飛在長板橋大喝三聲。關羽名聲遠揚,可以先聲奪人。 連曹操這樣的英雄,早在“溫酒斬華雄”時就為關羽的勇猛所深深折服,一生都對他懷有崇拜之情。直到關羽死了,曹操都要感嘆:“關將軍真天神也!”因為關羽有這種過人的本領,所以他的高傲才是有本錢的高傲,他的高傲才是他真正個性的一種表現(xiàn)。 一個人的性格,他的長處很可能同時就是他的短處。關羽的這種高傲自負,使他勇往直前,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這是他的長處;同時也造成他的短處,就是過于高傲,過于自負,對自己的膽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總是瞧不起他人,與他人較勁兒。 下面是網(wǎng)友總結的關羽一生十大恥辱紀錄,雖然也反對者不少,但細細看來也不無道理。 一、拼紀靈,久攻不克,原形乃現(xiàn)。 “紀靈事件”是關羽武力遭到質(zhì)疑的一個重要因素。關云長30合戰(zhàn)不下的紀靈卻被張飛不到10合刺于馬下。 關羽與紀靈一戰(zhàn)的始末 關公戰(zhàn)斗特點:力大刀沉,屬于力量型選手。攻擊沖擊力壓迫力超強,尤其是剛交手那幾回合猶如泰山壓頂。另外從別的戰(zhàn)例可以看出關羽對一流高手的持久戰(zhàn)并不占上風甚至稍占下風。因而關羽與人對決最大的可能是幺麼刀起頭落,幺麼久戰(zhàn)不下。另外關羽還有赤兔馬快的優(yōu)勢,在一些特殊場合不可忽視。 二、對黃忠,老將留情,保全性命。 關羽輕視諸葛亮的介紹,輕視黃忠,帶五百校刀手殺奔長沙。結果,與黃忠大戰(zhàn)打成平手。后來關羽不殺馬失前蹄的黃忠,而黃忠射箭沒殺關羽。太守韓玄大怒,欲殺黃忠,但被魏延所救,獻了長沙。黃忠就歸屬蜀國了。 三、戰(zhàn)呂布,死纏爛打,恬不知恥。 論呂布,盡管曾當過主薄的文官職位,但是他重女色,不聽臣子的意見,此國必亡于關羽也。 論關羽,劉備和孔明曾放心讓他獨守荊州,可知此人在戰(zhàn)略上比較有頭腦,唯一缺點就是自大,死的時候也死在他的性格上害了他。 四、無頭腦,荊州不守,比武馬超。 由于龐統(tǒng)的意外死亡,諸葛亮只好帶著大部分人馬開赴西川戰(zhàn)場,使關羽成為荊州荊襄九郡的唯一管理者,擁有了劉備集團幾乎所有的領土,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由于他自己斷送了整個荊州的一段很長的時間里,關羽的位置都無人撼動,而且無人可比。 但是,即使這樣的顯赫地位,依然沒有滿足關羽的虛榮心。 五、戰(zhàn)曹軍,勇而無謀,成為俘虜。 關羽被曹操俘虜,初被拜“偏將軍”,獲封“漢壽亭侯” 。關羽一心跟隨劉備,劉自封漢中王時,拜關羽為“前將軍” 。關羽生前職務,大抵如此 。他綿綿無盡的榮光,卻都是在“死去元知萬事空”之后,后主劉禪追謚他“壯繆侯”,綿延到了宋代,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再到后來,關羽這張名片上的稱謂就越來越長,由“武安王”到“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再到“協(xié)天護國忠義大帝”,至清朝達到巔峰,“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一下子26個漢字 。生前至多是一“侯”而已,隨著一千多年的增值,由侯而王,由王二帝,由帝而圣,關羽終于不是 一個人了,他徹底被“神話”了 。 六、對龐德,關平保駕,死里逃生。 關羽戰(zhàn)龐德時雙方所擔憂者不同。魏軍擔心的是“龐德有失”,給人的感覺是龐德武藝方面令人擔憂;關平擔心的是父親年老,因此所憂慮者,關羽的體能也; 魏軍對龐德的關心,應遜于關平對其義父的血肉相連一般的關心程度。因此,按常理推之,當兩人處於同等兇險境地之時,必然是關平首先鳴金。但是此戰(zhàn)卻以魏軍首先鳴金而高結束,可見龐德當時的兇險程度高于關羽的兇險程度。也就是說,關羽對龐德的威脅要高于龐德對關羽的威脅; 還有朋友會說:龐德此前先與關平連戰(zhàn)兩番,首戰(zhàn)即戰(zhàn)了30合,次戰(zhàn)不詳,因此體能已有相當損耗。 七、并徐晃,敗相已露,鳴金保命。 徐晃是五子良將之一,也是曹魏時期的名將。徐晃一生最值得稱贊的一次勝利,就是在襄樊之戰(zhàn)的末期,帶兵戰(zhàn)勝了關羽,達到了徐晃人生的頂峰。 在襄樊之戰(zhàn)前,徐晃剛剛在漢中之戰(zhàn)中大破蜀將陳式。后來夏侯淵意外身亡,漢中局勢急轉(zhuǎn)直下,曹操不得不放棄漢中這塊雞肋,引出了漢中的軍隊。而此時荊州形勢惡化,關羽在孫權北伐合肥,后顧之憂減少的情況下,大舉攻打襄樊,曹操又派遣剛剛從漢中拔出的徐晃部前往荊州救援曹仁。 八、攻曹仁,再次中箭,險些落馬。 赤壁過后,魏國上下士氣低落,曹操卻選擇把曹仁留守襄陽,在缺兵少將,軍心低下的情況下,仍然沒有令荊北陷落,更是在南郡令周瑜中箭,周瑜這一代明帥之死,直接原因就是曹仁的鐵壁防守在關羽最頂鋒之制,曹操都想遷都,曹仁卻依然在樊城力拒蜀軍,紋絲不動,最終等到了吳國的圍魏求趙。關羽之死,在于其驕傲自大,看不起馬超,不屑陸遜,所以,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完美,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久攻不下曹仁,無法回防。襄陽城在赤壁過后十年,魏國低潮時期,蜀兵遠多于魏兵的情況下,一直沒有陷落,這正是曹仁比關羽強大的最好證明。能令吳,蜀兩國二把手直接致死的,唯大將軍,魏忠侯,曹子孝已。 九、丟荊州,沒處落腳,四處亂串。 “大意失荊州”的三國故事耳熟能詳。人們通常認為,關羽是因為大意而丟失了荊州,實則不然,荊州的丟失決非關羽一時之疏忽,而是他“狂傲”的性格造成的。無論是對敵人,還是對“同志”,關羽狂傲到了幾乎忽視了所有人存在的程度,這樣的唯我獨尊自然不會有好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關羽的失敗是自搗墳墓,幾乎是從他單獨掌管荊州的那一刻起,他就已悄悄掄起了挖掘自己墳塋的“镢頭”。也就是說,注定的失敗早晚會到來。 十、欲突圍,無趙云之能,終成鬼雄。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曹操以為漢獻帝在許,與關羽軍相近,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愿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后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派遣徐晃、趙儼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后曹操先后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關羽在圍頭派有軍隊駐守,在四冢還有駐軍。徐晃于是揚言將進攻圍頭,卻秘密攻打四冢。關羽見四冢危急,便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出戰(zhàn),徐晃迎擊,關羽退走。關羽在塹壕前圍有十重鹿角,徐晃追擊關羽,二人都進入關羽對樊城的包圍圈,包圍圈被打破,傅方、胡修都被殺死,關羽于是撤圍退走,然而關羽的船只仍據(jù)守沔水,去襄陽的路隔絕不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