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一樣又不一樣,佛性是一樣的,習性卻各不相同。所以修行成道有八萬四千法門,各隨因緣,成就其果。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內(nèi)在具足萬能妙用,不能顯發(fā)是因為還未能真正的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本來的真面目。
每一個眾生,每一個生靈都是非凡的,雖然還未覺行圓滿,但都是宇宙的一道光,來自于宇宙本源:無二無別,平等光明,自由祥和,智慧無量,光愛無邊。
認識自己,找回自己,在修行中,在生活中。當一個人真正的覺悟到自己內(nèi)在的時候,其實他的修行才算真的開始,而在這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那一刻做鋪墊的。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無礙智、自然智自然現(xiàn)前。”
一句話,把眾生迷相全都點明了。 一句話,把眾生本質(zhì)具足的真相全都說了了。 打開自己的心,讓愛從心里面自然流露出來。 打開自己的心,讓光明從內(nèi)心中自由釋放出來。 智慧與喜悅,覺悟與道力,都在眾生的心里。
讓心與天地交融,讓心與自然和合,讓心與諸佛圣賢相應(yīng),讓心融于萬物所有,蕩漾在光明的海洋里,飛翔在自由的虛空中,無掛無礙,快樂自在。
所有的“迷”皆因認識不到自己,或者說對自己認識的不全面。那個裝著“貪嗔癡”的是自己,那個“具足一切”的也是自己。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只知貪嗔癡,卻不知貪嗔癡背后的那個真如妙靈。
貪的背后是清凈,不被任何欲望所左右的清凈。知道有欲望的存在,能去掌控它,而不是被貪欲所控制,這就能做到清凈,面對任何境界時也就能不動如山,或是轉(zhuǎn)化境界讓其變成一種道力促使自身更覺悟。
嗔的背后是慈悲,當一個人在大發(fā)嗔心時,慈悲心就被拋之一邊。不是慈悲心發(fā)揮不了作用,而是這人選擇了嗔,遮蔽了慈悲。只有將“慈悲”放之內(nèi)心重要位置時,“嗔”才會有所消減,心地才會達到平和、安穩(wěn)、和諧、圓融。
癡的背后是智慧,心如鏡,當一面鏡子被鋪滿了一層厚厚的塵埃時,就無法看見真相,看不見真相就不能了知,不能了知就是癡。鏡子越光亮,照見萬物才會越清晰,了了然。心有垢染,恰如明鏡蒙塵,心塵常拭,智慧才會顯現(xiàn),自性才會如如照見。
貪嗔癡也是法,法無定法,只要能讓眾生認識自己覺悟真我走向光明,即是菩提,所以有曰:煩惱即是菩提!
貪嗔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貪嗔癡的迷城里面轉(zhuǎn)不出來,那每一個眾生的妙明自性也就出不來了。
真相都在自己的心里面,外在的一切如誦經(jīng)、念佛、打坐、持咒等等,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更明覺,心明覺了,真相也就不揭自曉了。
找回自己,做完整的自己,身在紅塵,生活也是修行,修行也是生活。每一個人都有不足的地方,也有全然的佛智光明。在生活中覺察我們本來的佛智,釋放我們本具的光明,這才是一個全然的“我”,自如的“我”,來去無礙的“我”。
貪嗔癡與如來智慧德相,皆是“我”,只活在貪嗔癡中的人即為“迷”那就是眾生,而生活在智慧覺察的中那就是菩提人生,一路光明。
舍棄舊有的負面的心理情緒,去迎接全新的美妙的開放的自己,活在快樂中,身心靈一體自然提升。
放下之前的封閉的心理狀態(tài),去接收更多的陽光的正面的信息,活在自然感恩中,每一天都是脫胎換骨。
放松自己,開放自己的心,才能看清世界,于生活中得道,于修行中得智,于人生中得法。
一個人的內(nèi)在就是他的道場,內(nèi)在什么樣,心靈道場就是什么樣。
一個人的內(nèi)在也是他的世界,內(nèi)在什么樣,他的世界就是什么樣。
覺察自己的內(nèi)在,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反觀自己的人生,生活何處不是道?生命何時不在覺?修行不止是盤腿,修行也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身心靈的道場無處不在。
真正的覺者內(nèi)心自由和諧,與萬物同炁,與道同在,與規(guī)律同步,與愛合一,與宇宙一體。
做全然的自己,快樂地活著,讓身心靈得到自由,舞動覺的翅膀,飛馳在光愛的海洋,回歸真如佛性。
這正是: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