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是消化系統(tǒng)的最后部分,大腸最粗處的直徑約為5到8厘米,大約是小腸的2倍,長度約為1.5米左右。大腸不進行食物的消化,其主要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制造大便并排泄,食物被吸收后,剩余的糊狀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大腸蠕動,吸收水分和電解質,把糊狀的殘渣變成固態(tài),形成大便。 大腸是消化系統(tǒng)的最后部分 大腸可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盲腸位于右下腹部與小腸相連,從盲腸伸出來的闌尾,雖和消化、吸收都沒有關系,但是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它也是身體免疫體系統(tǒng)的一部分,有預防感染的作用,我們俗稱的盲腸炎,其實就是闌尾炎。 從盲腸出發(fā)的大腸,首先作為升結腸,往右腹部上方延伸;到肝臟下方改變?yōu)闄M向,作為橫結腸穿過腹部;接著到脾臟下方,再改變方向成為降結腸;往下延伸,延伸至骨盆,形成乙狀結腸;彎曲著向腹部中央靠攏,最后形成直腸,與肛門連接。 盲腸、結腸和直腸的作用 盲腸:是大腸中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盲腸以回盲瓣與升結腸及回腸為界,回盲瓣是回腸末端的兩個半月形的瓣,作用是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地流入大腸,是食物在小腸內充分消化吸收,并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到回腸。 結腸:貯存糞便。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結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其中水和鈉的吸收主要在右半結腸,而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也吸收一些水分,但是主要功能是貯存和排泄糞便。因此,若不及時排便,糞便在結腸內停留時間過久,糞便中的水分會被結腸吸收,使得糞便又干又硬,造成排便困難。 直腸和肛門:位于消化系統(tǒng)的末端,控制糞便的排泄。直腸上端的大小和結腸一樣,下端擴大成直腸壺腹,是糞便排出的暫存部位。食物殘渣在大腸中形成糞便,糞便到達直腸后,會刺激直腸壁,信號通過脊髓被腦部感知繼而促進直腸的蠕動,進行排便。 排便使用的括約肌分為內括約肌和外括約肌,內括約肌是不為意識所控制的,主要發(fā)揮閉合肛門功能,我們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忍耐便意,是可以有意識控制的肛門外括約肌的功勞。 大便是如何形成的 大便是在大腸處制造而成的。大腸進行食物的消化,其主要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制造大便并排泄,食物被吸收后,剩余的糊狀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大腸蠕動,吸收水分和電解質,把糊狀的殘渣變成固態(tài),形成大便。 食物經(jīng)過消化和吸收后,送達小腸的末端,約需要5到10個小時,而到達大腸則須9到16個小時以吸收水分。腸內的細菌會使食物殘渣發(fā)酵和腐敗,以制造大便。大便形成后通常先積存在乙狀結腸中。不久,當大便因本身的重量而移到直腸時,直腸內的感受器就會受到刺激,產生便意。 從醫(yī)學上講,一周排便四次以上,就不算便秘;一天排便不超過三次,就不算腹瀉;一次大便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就不算異常。大便間隔的時間、次數(shù)和每次大便的時間可因人而異,跟個人飲食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老人的腸蠕動不好,大便時間、間隔會長一點。 糞便的形狀反映健康 如果糞便像小黃瓜或香蕉呈細長形,就是健康狀態(tài)的糞便,這表示腸道狀態(tài)良好,飲食也非常均衡,如果水分稍多,糞便會比較長,并呈蜷曲狀,這也表示胃腸處于健康,良好的狀態(tài)。 異常糞便的形狀包括:太硬、太爛甚至黏液或水狀。大便干硬,呈小芋頭狀或顆粒狀,是因為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都吸干了。腹瀉者排出的爛便,是由于腸蠕動過快,來不及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導致的。液狀便見于食物中毒性腹瀉及其他急性腸炎;膿血便見于細菌性痢疾;粘凍便見于慢性結腸炎或慢性菌痢。 正常大便因含尿膽原而呈現(xiàn)黃色或黃褐色,如果進食較多含葉綠素豐富的綠色蔬菜,大便會呈綠色;當攝入豬血、動物肝臟、含鐵劑的藥物、炭劑或黑色的中成藥后,大便會變黑。 如果沒有吃豬血,又沒有吃可能拉黑便的藥物,大便出現(xiàn)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腸出血,血通過幾米長的腸道,發(fā)生各種化學變化,逐漸變黑,因此,這些地方出血,量又不是很大的話,大便應該是黑的。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因潰瘍病出血的約占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如果拉紅色的血便,多是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由于“路程”短,化學變化少,這些部位出血,大便應呈紅色。 但無論是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出血拉血便,都有一個特點,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如果血不跟大便混在一起,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部分偏離,甚至是便后滴血,這種情況是患了痔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