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數(shù)民族很多(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蒙古、布朗、獨龍、滿25個少數(shù)民族),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云南的美食也很多,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今天小編就給你們帶來這些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特色美食。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菜種必不可少的就是辣味,這大概與其民族分布的地域也有一定的關系吧。彝族人能歌善舞熱情豪爽,而且喜歡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無論時間地域如何變化,一個民族骨子里的特性是絕對不會改變的。 白族飲食以大米、小麥為主糧,有涼拌、煮、炒、蒸、燉等,善于腌制火腿、臘肉、香腸、豬肝鲊、油雞樅和各類咸菜。不少婦女會制作乳扇、蜜餞、雕梅、燉梅,洱海沿岸的白族婦女會烹調(diào)各種口味的魚類。平時嗜好酸、冷、辣口味。代表菜有餌塊、乳扇、砂鍋魚、泥鰍鉆豆腐、木瓜燜雞等。
壯族的飲食,在種植稻米的地區(qū),喜食大米飯、大米粥,喜歡用糯米制成各種粽子、糍粑、糕餅等食品,愛食酸品。在山區(qū)以玉米、小米、薯類為主食。 壯族人都喜歡吃豬、牛、雞、鴨、魚肉,有的地方喜歡吃蛇肉、魚生、豆腐圓等。壯族男子喜歡飲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熱情好客,是壯族人民的良好品質(zhì)。 傣族飲食喜酸,故有“酸擺夷”之稱,另外,傣族人喜歡吃一些野生的動植物。如食蟬、螞蚱等;也有如野生的蕨菜、魚腥菜、香茅草等植物,主要有菠蘿飯、竹筒飯等飲食。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為主,尤其喜食辣椒。平時吃新鮮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摻些酸菜或酸湯。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湯煮魚是風味名菜。苗家男女都喜歡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釀酒。他們自制酒秈,用土產(chǎn)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釀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燒酒、窖酒等。 傈僳族的主食是包谷,副糧有小麥、洋芋、蕎等。傈僳族是一個喜愛喝酒的民族,做菜也喜歡放酒, 漆油炒雞是傈僳族的名菜,另外還有排骨鲊、烤乳豬等。
拉祜族善于腌制食品,日常的腌制品有腌肉、豆豉、鹵腐、腌酸菜等。灌腸和豬骨頭生是拉祜族喜愛的風味食品。 佤族人喜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佤族的肉食主要有豬、牛、雞等家禽。此外也有食鼠和昆蟲的習慣。捕到鼠后,先用火把手燎光,除去內(nèi)臟,洗凈,與大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雞肉爛飯佤語叫 “ 饃尼亞布繞 ” ,是迎賓待客的美味佳肴,另外還有苦茶、泡酒等。 納西菜主要在麗江一帶納西族聚集區(qū)很盛行,擅長腌制臘肉,火腿等,主要有臘豬頭肉、肉灌腸、臘肋骨、吹肝、烤肉、琵琶肉等菜肴。 瑤族食物以玉米、大米、紅薯為主,芋、粟、麥為輔助食物?,幾逑矚g自制豆腐,特別是湖南瑤族自制的'豆腐圓',鮮嫩可口,是節(jié)日必備佳肴?,幾逯谱髋D肉、熏肉及酢肉也很有特色,糍粑亦是瑤族傳統(tǒng)的風味小吃,是節(jié)日必備食品?,幾逵泻染剖群?,不少地方男子飲酒用碗不用杯,特別是節(jié)日喜慶,終日痛飲。打油茶是瑤族一種飲食風俗。 藏族以糌粑為主食,主要有酥油茶、手抓羊、琵琶肉、青稞酒、糌粑等代表食物。 景頗族的飲食主食為大米,副食有豆類、薯類、蔬菜和野菜野果。愛吃糯米飯、糖粥。除殺牲祭鬼外,平時很少吃肉。制菜多加鹽與辣椒燒煮,很少油炒。 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當?shù)氐幕罪埡艹雒硗膺€有青苔凍肉等美食。 豬膘肉是普米人加工整豬的一種特殊方法,即將豬殺死后去毛、頭、內(nèi)臟和四肢,加鹽進行腌制,再將腐部縫合成即成豬膘 ,豬膘一般可以放置數(shù)年不變質(zhì),食用時要一圈圈地切下來,一般每個普米家庭每年都要制作一至兩個豬膘,豬膘的多少也能反映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普米人食用牛肉則是隨殺隨吃,一般是煮牛肉、骨頭做牛排湯。普米人吃羊更為普遍,食用方法也與牛肉類似。 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fā)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飯,做成包谷糌粑,石板糌粑最有特色。怒族男子一成年就開始捕魚和狩獵,經(jīng)常獵獲的野物有野牛、野豬、鹿麂子、巖羊和山雞等。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燜雞、烤羊肉。善于釀酒。以貢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飲用時,對入蜂密,清醇香甜、開胃可口。典型食品主要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阿昌族喜歡吃酸辣食品。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后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特色食品有:過手米線、火燒豬肉、酸粑菜、蘇子粑粑、黃花飯等。
基諾族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喜食野味,主要有酸螞蟻蛋湯、包燒山蜘蛛等菜肴。 水族喜食糯,食酸菜、 辣椒、腌魚、魚酸、燒酒、甜酒等。 蒙古族把肉食習慣地稱為紅食(烏蘭伊德),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jié)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tǒng)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扒羊肉。 布朗族食物的烹制方法有煮、炒、燒、烤、腌、生食、舂食等幾種。制作方法雖簡單,但頗具本民族的特點。喜用辣椒、姜、蒜、韭菜等作配料;烘烤類食品主要有烤肉、烤魚;燒類食品以包燒為主,魚肉、菌類、野菜等都可用芭蕉葉包成小包,放在火塘內(nèi)燒,較具特色的有包燒鮮魚、包燒鮮肉、螃蟹松等。 獨龍族保留很多古樸的烹調(diào)方法,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制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淀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后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冬天主要的肉食是野牛肉。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煮干,然后微火烘烤,搗成絲狀,切成小塊或做成肉松,密封在竹筒內(nèi)隨身攜帶或保存。 滿族傳統(tǒng)文化主食有停悸、煮餑餑(餃子)、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休米)豆干飯、豆糕、酸湯子等。尤其喜歡吃粘食和甜味食品,如餑餑、年糕等。流傳至今的“驢打滾”、“薩其瑪”都是滿族傳統(tǒng)點心。 本文:樹鯨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