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作者 / 曹明然 編輯 / KY主創(chuàng)們 本文只適用于異性戀人群語境。 'Men and women can't be friends because the sex part always gets in the way. ' (因為性,男人和女人始終是無法做朋友的。) 這是電影《當哈利遇上莎莉》中,Harry對Sally說的一句話。他還說,并不存在所謂的異性朋友,要么是想勾引對方上床,要么只是把對方當備胎,或者單純地想享受有異性陪伴的感覺。 關于異性之間是否有“純友誼”,人們已經(jīng)探討了很多年,可是異性之間真的能只做朋友嗎?我們結交異性朋友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今天來深入了解一下這種關系。 什么是“純友誼”? 其實,對于如何看待 “純友誼”這個問題,首先取決于我們對友情和愛情的理解。 友情和愛情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這兩種感情都是我們在社會關系中尋求安全感與聯(lián)系的外在形式。Beverley Fehr 在Friendship Processes 一書中,將友情定義為“一種自發(fā)的人際關系,通常表現(xiàn)出親密和扶助,雙方彼此欣賞,并企求對方的陪伴”——其實聽起來和愛情很像。 我們對友情和愛情的期望,的確在很多方面也都是相似的。比如說,我們都希望自己與朋友或伴侶之間是互相信任的,關系是親密的,在生活中是可以互相扶持的。在傷心時,我們會同時訴求伴侶或者朋友的安慰,在開心時也會與他們一同分享。 那么,愛情呢?Beverley Fehr 認為,比起簡簡單單的友情,愛情更強調對個體的約束,對忠誠、互相幫助的要求更高,也包含更多的迷戀以及性的欲望。友誼比愛情需要承擔的責任更少,情感強度更弱,排他性更低。當我們陷入愛情時,會有更多的欲求,希望與對方建立起更緊密的聯(lián)系。距離就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一點:長期分離的愛人在感情上會有隔膜,分離對于一段友情而言卻不是那么致命。 在Furman和Buhrmester的研究中,研究者讓人們描述自己對愛情的感覺。大多數(shù)人描述的愛情是伴隨著激情的,他們描述自己在愛情中不止一次地感覺到強烈的迷戀,就好像心被擊中了一樣,渴望擁抱或者是親吻。而對于友情卻鮮少有這種描述,大多數(shù)實驗者描述的對朋友的感情更像是平和的喜愛與尊重,而不是過度的占有與關懷。 友情和愛情給了我們心靈上不同情感的滿足。友情通常從理解開始,愛情通常從第一印象開始;友情更傾向于滿足我們對于社會認同感的需要(比如,擁有許多朋友,會讓我感覺我是被這個群體所包容、認可的),而愛情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訴求。 從本質上說,異性的友情與同性的友情是一樣的,都基于信任、支持與相互認同。但是由于性別差異,在同性友情與異性友情之中,我們與對方所討論的問題與相處方式有著些微的不同。比如,在與異性朋友談論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獲得同性朋友所沒有的看世界的視角,了解另一種對問題的解決方式。女性可能會希望從男性朋友那里得到關心、支持,同樣,男性通常也更愿意與女性朋友傾訴負面情緒。 異性友情的4種類型,及4種不同的吸引力 盡管如此,在與異性相處的時候,每個個體對于友情的看法都不同,進入友情的動機和情感也不同。這就形成了異性在友情中的不同相處模式。 Laura K. Guerrero和Alana M. Chavez指出,基于不同的個體對友情的不同理解,異性的友情可以被分為四種類型: · 互有好感(mutual romance):雙方都想要把友情轉化為愛情,想要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 柏拉圖式(strictly platonic):雙方都不想維持除了友情以外的關系。 · 我方渴望(desires romance):我方想要把這段友情轉為愛情,但是發(fā)現(xiàn)異性友誼的另一方并不想。 · 對方渴望(rejects romance):友誼的另一方想要把友情轉化為愛情,但是我方并不想。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柏拉圖式的異性友情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純友誼”,但這往往很難做到;而在互有好感的情況下,兩個人則可能很快進入愛情。比較常見的其實是后兩種情況:都有一方想要獲得更多,而另一方并不想。這時,想要更進一步的一方就陷入了“friend zone”,因為不一定能從對方身上得到回應,而把關系保持在“友情”的區(qū)間內。(關于friend zone的狀態(tài),請點擊查看往期文章“朋友如何變身戀人?”) 那么男女之間的友情會經(jīng)歷什么樣的發(fā)展過程呢? 進化心理學認為,男女之間的友誼也是從吸引開始的。人們結交異性朋友的時候,即使雙方都對對方?jīng)]有好感,在潛意識里,也會將異性朋友們作為自己的潛在交往對象。其中,大多數(shù)男性結交女性朋友的潛在心理是尋求伴侶,大多數(shù)女性的心理則是為了尋求保護。在一項調查中,96%的受試者表示,曾經(jīng)從異性朋友身上感受到吸引力。 不過,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的傳播學教授Heidi Reeder觀察到,即使這種吸引力確實存在,它也不會成為“友情結束”或者是“轉化為愛情”的決定性因素。 她認為,異性的友誼間有四種吸引力: · 主觀性吸引力(subjective physical attraction )——純粹的性吸引力(只想睡一睡而已)。 · 客觀性吸引力(objective physical attraction)——評價對方客觀上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但是并不是自己喜歡(想睡)的類型。 · 浪漫吸引力(romantic attraction)——想要把一段友情變成男女朋友之間的關系。 · 友伴吸引力(friendship attraction)——認為對方適合做朋友,信任對方。 她發(fā)現(xiàn),在異性友情的初期,這種男女朋友之間的吸引力在更多時候偏向于主觀或者是客觀性吸引力,也就是會下意識的評價“這個人我想睡”或者“這個人應該挺多人想睡的,不過我不想”。這兩種吸引力通常在兩人初次見面的時候產(chǎn)生,并且往往是因為對方的外貌。(還是要看臉) 但是,即便這種吸引力存在,也并不意味著異性友情會轉變成愛情。大多數(shù)參與者在評價他們的關系時講到,盡管他們經(jīng)常受到另一方的吸引,但他們并不想讓這位異性朋友成為自己的伴侶(由于性格、環(huán)境等種種原因)。主觀吸引力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偏向客觀吸引力,這是因為雙方在交往逐漸深入之后,對于對方的性格特點更加了解,這種情緒化的吸引力對他們的影響自然也就更少了。 友伴吸引力是異性友誼之間最強的一種吸引力。在關系逐漸加深的過程中,友誼中的兩方對對方更加尊重與喜愛,覺得彼此之間是深深聯(lián)系著的。與主觀吸引力相反,這種聯(lián)系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增強。因為這種感情的日益強烈,異性之間的吸引力對友情的影響會逐漸減少,在很多時候,這個友情關系中的雙方甚至認為將這段友情發(fā)展成為愛情是對它的一種侮辱,并且認為這是對于對方的一種不尊重。 一位女生這樣描述她的一位男性好友:“我的所有朋友都說:‘你們應該在一起?!覐臎]這樣想過,我們認為那樣做反而會毀掉這段友誼。現(xiàn)在這樣很好,一旦我們想要kiss或者是做一些其他的事,我們雙方都覺得無法忍受,這種感情就會變味?!?/p> 如何維持異性的友情? 擁有一段異性友情很難,維持一段異性友情更難。 首先,你們要承受來自外部的壓力。在一段異性友情之中,我們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許多猜忌,這種猜忌不僅來自親人、朋友,更來自整個社會對這種友情形式的眼光與態(tài)度。這種社會態(tài)度經(jīng)常影響到這種友情關系中男女雙方的看法,讓我們去懷疑對方和自己的動機,使兩人之間產(chǎn)生隔閡。大多數(shù)異性友情的破裂并不是因為內部感情分裂,而是外界的壓力。比如一方懷疑另一方把自己當作了“備胎”,或者一方的伴侶不允許兩人之間的異性友誼存在。 但最關鍵的問題還在于雙方對于這段友情的定位。 如果一方覺得兩人的感情是“柏拉圖式”的,而另一方卻是“我方渴望”的,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理清自己的情感或是避免破壞這份友情,友誼關系中的一方可能會選擇性地回避或者疏遠另一方,在這種時刻,如果沒有彌補性的措施的話,也許就會是這段友情的終點。 在“要不要發(fā)生性關系”這個重大問題上,雙方也會存在分歧。在一些異性友誼中也存在性關系,但很有可能,雙方對待性關系的態(tài)度不同。你可能覺得性與愛情是分不開的,但對方卻只把你們看作friends with benefits(炮友)。有趣的是,在David Buss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女性對異性朋友并無性渴望,然而男性中的大多數(shù)卻都認為,自己的女性朋友愿意和自己上床。 其實,當你身處一段關系時,無論你們將關系定義為友情、愛情或者別的什么(這世上的感情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弄清楚雙方對這段關系的定義和需求、設立好邊界才是最重要的,這可能是比探討“是否存在純友誼”這樣的問題更重要的事。 你是否正在被這樣一段關系困擾著?你是真的只想和他做朋友,還是不愿意冒著失去這段關系的風險,退而求其次呢? 最后,今天讀到這篇文章的大家,你們相信這個世界上的異性戀人群中,真的有男女之間的純友誼存在么?——快去評論區(qū)展現(xiàn)你的機智吧! (Again, 本文僅適合異性戀人群語境。) References: Fehr, B. (1995). Friendship processes (Vol. 12). Sage Publications. Buss, D. M. (2003). The evolution of desir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 Basic books. 沉痛悼念斯內普教授(Alan Rickman) R.I.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