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用疏肝理氣法的經(jīng)驗 疏肝,是疏泄肝氣的簡稱,疏肝必理其氣,故亦即疏肝理氣,是治療肝氣郁滯的主要治法。 《內(nèi)經(jīng)》早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等治療原則的記載,后世又續(xù)有闡發(fā),如清代葉桂認為“過郁者,宜辛宜涼,乘熱達之為妥”,對“木郁達之”的治法,作了適當?shù)难a充,又提出應該注意“用苦泄熱,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濡燥澀,而不滋膩”(《臨證指南醫(yī)案》郁證),我認為這些論述對肝氣郁滯證的治療方藥,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性意見。 《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是疏理肝氣的常用代表方劑。此方以仲景四逆散為基礎,加香附、川芎,本方疏肝理氣而兼和胃,辛散酸甘,能行氣解郁去滯,兼可理血,如葉桂所說,不損胃,不破氣,不滋膩。臨床運用時,還要如法炮制,如柴胡用醋炒,枳殼、川芎亦需炒用等等。 關于疏調(diào)肝氣,張山雷在《臟腑藥式補正》肝部中曾強調(diào)“肝氣乃病理之一大門,善調(diào)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故”。他在張潔古《臟腑標本藥式》行氣藥香附、川芎、青皮等“宣通暢達”的基礎上,補充了川楝子、白芍、山茱萸、青木香、天仙藤、廣木香、烏藥、延胡索、郁金、廣陳皮、橘葉、陳香木、竹茹、絲瓜絡、砂仁、蔻仁等,并分別對各藥功用特點作了按注。例如認為白芍藥能“收斂耗散之陰氣,攝納而涵藏之……實是肝膽氣浮、恣肆橫逆必須之品”,山萸肉“是為肝臟氣旺,蕩決莫制者無上妙藥”;用天仙藤系取其“疏通絡滯,宣導以利運行”,竹茹與絲瓜絡亦屬“入絡以助氣血之運用”。 柴胡入肝膽,主升散,主疏肝,在《本草經(jīng)百種錄》中謂其木能疏土,故為腸胃之要藥;蘇梗能疏肝、理氣、解郁,有些本草方書說其性味辛溫,印人耳目。實際上蘇梗紫者白者均可用,尤以白蘇梗其味微香,《本草崇原》說它“氣味辛平”,并以為“能使郁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唯此純良……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下”。據(jù)我的臨床經(jīng)驗,凡是肝郁證或肝胃氣滯證表現(xiàn)為胸脘痞悶,隱痛及脅,口不干苦,舌苔薄白等癥,首選蘇梗。曾觀察140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淺表萎縮性胃炎患者,具有肝胃氣滯證而用蘇梗(配其他藥),服藥1~3月,平均一個半月,有效率第一卷26795%,未發(fā)現(xiàn)有因服蘇梗而化燥、生熱、傷陰的征象。 其他如合歡花性味甘平,功擅疏肝理氣,安神和絡,娑羅子亦入肝經(jīng),和胃疏肝、寬中理氣,又兼通絡。凡肝氣郁滯,犯胃逆心,心痛脘痛,胸痞氣滯者亦可配用。此外如綠萼梅、佛手片、佛手花、代代花、玫瑰花、白殘花、白蒺藜、木蝴蝶、八月札等亦都是疏肝理氣之品。 疏肝理氣法適用于胸脅、胃脘脹痛或隱痛,痛位不定,甚則引及背肩,伴有胸悶、脘痞、噯氣頻多,得噫則舒,癥狀的產(chǎn)生與加重常與情志因素有關,平素性情善郁,舌苔薄白,脈象弦或細弦。多見于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肝炎(無黃疸)、神經(jīng)功能性疾患。婦女可并見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期前后癥狀尤著,或伴有乳房脹痛有塊等癥狀。常用藥物如炙柴胡或醋炒柴胡、蘇梗、白芍、炒枳殼、香附、廣郁金、青陳皮、橘葉、佛手片,脘脅疼痛較著者加廣木香、延胡索等。胃氣不和,食欲不振者,配加炙雞金、谷麥芽、焦六曲(或建曲)等。疏肝理氣法還可配以通絡、化痰、清熱、化瘀等法。 《名老中醫(yī)學術經(jīng)驗整理與繼承》 |
|
來自: 簡兮 > 《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