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因為城市建設(shè)已逐漸退出舞臺,更不要說幾百年的古井。建水的古井可謂一絕,名氣很大,不但數(shù)目眾多,而且造型獨特,五花八門。
因珠江水系在境內(nèi)流淌而得名的建水,到了明代卻成為日漸干涸的垻子,便有了這樣的民謠:“好個臨安壩,有雨也不下,雷在中間打,雨在兩邊下?!庇谑且淮ㄋ嗽谶@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挖井不止。建水人還為這些井兒們設(shè)計了不同的形狀和樣式,賦予了它們各種名字和傳說,從而造就了建水這座——“古井博物館”。
建水的大規(guī)模挖井運動興起于明代洪武年間,歷經(jīng)明清兩朝,只有一小部分保留完好,大部分被毀壞或重修,不復(fù)當(dāng)年?!褒埦t井諸葛井,醴泉淵泉溥博泉”這副對聯(lián)描述的就是建水最著名的六大古井。
出西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尋《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大板井。前晚了解到他的方位,無奈太黑,今天要好好看看。
老房子
大板井又名溥博泉,坐落于西城外梨園街西頭。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建水乃至云南最富盛名的一口井。據(jù)《云南通志》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民間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被列為建水甜水井之冠,有‘滇南第一井’譽稱。
大板井的“大”是名不虛傳,井欄由六塊石板鑲嵌而成,井口直徑三米有余。明景泰年間的《云南圖經(jīng)志書》記載,溥博泉“其泉清潔,無鹵而甘,日汲不消,以之釀酒,味勝他泉。”可見水質(zhì)極佳,建水名吃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建水豆腐必須是用此井的水制作,井旁超多的豆腐工坊,一大早就開工還是蠻辛苦的。
早上許多人到此打井水,好不熱鬧,應(yīng)該已經(jīng)是當(dāng)?shù)厝松畹囊徊糠至税?,向一位大爺討了口井水,也許是太多人打水,井水有些溫度,很純凈不過沒啥特別的味道。
找尋古井的道路
確實不太好找
大板井每天清晨取水的人絡(luò)繹不絕
大板井龍王神位
井欄由六塊石板鑲嵌而成,井口直徑三米有余
大板井旁有許多豆腐作坊
井水所制豆腐
裝豆腐的盒子
小板井就在大板井附近,可惜不知在哪,一打聽,老鄉(xiāng)并不知道小板井,只知道小節(jié)井,可見小板井只是外界的稱呼,本地人不用。沿路直走就可以找到了。
小板井又叫淵泉,坐落于西城外小節(jié)處,俗稱“小節(jié)井”?!对颇贤ㄖ尽酚涊d因“井水甘洌,四時不絕”。其水質(zhì)、水味與大板井(溥博泉)相似,但水溫卻比溥博泉低,因而有“小節(jié)井前喝涼水,一點一滴涼心頭”之說,被列為建水涼水井之首。
小板井中放養(yǎng)著金魚,很奇妙。由於金魚對水質(zhì)非常的敏感,因此當(dāng)水質(zhì)變壞的時候,魚兒會首先死去,以此警告人們井水已不再適合飲用。其次,因為井水流動性小,容易滋長細菌,而金魚可以吞食水中的微生物,起到了進化水質(zhì)的作用。古人真聰明,這樣既美觀又實用。
井旁有個小池塘,一大早人們打井水在此清洗蔬菜,岸上的人在一旁洗衣服,每個人都很自覺,最后都會打井水把路面沖洗干凈,很不錯。只有大家保護環(huán)境,環(huán)境才會回報人們啊。
同樣討了口水喝,確是蠻涼。
打水洗衣洗菜的人兒
小節(jié)井
找到二井,開始往回走。朝著已經(jīng)消失了紅井的紅井街漫步下去。走了許久發(fā)現(xiàn)另一口井——新井。
新井位于古城東南角的桂林街中段上。修建于1915年,為一口四眼甜水井。因為桂林街上多百歲老人,
因此又把新井稱作延齡井。
新井
四眼井,井圈上的痕跡表明了歷史
居然還有一座水晶宮
第一次見到井龍王,很新奇
東走西走,又找到了龍井。
龍井,坐落于城內(nèi)東北角,為建水城內(nèi)一甜水井,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相傳為浙江籍移民所建,因其水質(zhì)、水味與浙江杭州龍井寺中的龍井之水相似,因而賦“龍井”之名。
龍井是個三眼井,三個眼井其實是互通的,由于井水很滿,加之特別的修造,所以看上去是獨立的三個眼。之所以這般修造是因為龍井地處鬧事市,取水人多,分為三個井眼一來可避免擁擠和相互干擾,二來相對安全,降低取水人尤其是小孩子不慎落井的風(fēng)險
龍井供奉的龍王又不相同,是龍的真身
朱家院內(nèi)的這口獨眼小井很是奇特,水位竟是高出地面的,而且水量豐沛,不曾枯竭。朱家世代以經(jīng)商為生,商行朱恒泰名滿全滇,朱家人把這口井視為“財源”。每天清晨水位漲至最高,井水變順著井欄上的小孔流向院子的四個角落,被朱家人稱為“財源滾滾”。
朱家花園院內(nèi)獨眼井
建水東井真不好找,在車水馬龍的道街旁,很隱蔽,不注意根本發(fā)現(xiàn)不了。
東井即醴泉,坐落于東正路太史巷北側(cè),據(jù)乾隆《重修東井碑》載:“東井創(chuàng)于建城之初,載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薄F涿涑觥抖Y記.禮運》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是建水城中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古井,距今已有734的歷史。
井欄由兩塊巨石鑿合為圓形,高0.53米,厚0.14米,沿口直徑0.82米。接口處熔生鐵灌入鎖定。周遭墻壁內(nèi)嵌有歷朝歷代重修的碑文。
文保碑
井旁有龍王廟,今已無人供奉,廟內(nèi)現(xiàn)堆放著雜物
東井雖然不大可是東南西北都有界限,地位還蠻高的
歷代重修的石碑
以上只是建水古井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未尋得,下次吧。
東井
1991年1月30日 紅河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