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集介紹:沒有音樂的生活是錯誤的生活,音樂和文學一樣迷人,文學是眼和腦誦讀的知己,而音樂是耳和腦交流的情人 音樂滋潤人生,音樂美麗人生。(來自:蝦米 制作人:雪父) 音樂心情 浪漫的音韻一直飄散心間 讓心境柔情似水般的纏綿 讓思緒云淡風輕般的飄逸 我想要浪漫釋放的更淋漓盡致 我想要浪漫更飄散的綿延不斷 美麗的音符,浪漫的旋律 令人憧憬,讓人神往 古典與浪漫的音樂 帶我們在浪漫篇中沉醉、徜徉。。。 帶著一顆輕松無憂的心放飛心情,讓心靈得到些許的寧靜。 走出紅塵的煩躁,把自己飄散在大自然的懷抱, 滿眼滿心格外的清爽,心也悠閑,人也閑悠, 音韻讓身心松散的陶醉在輕柔的步伐中。。。 美妙的音樂沁人心扉,音樂漫步表達的是美好的音樂心情, 在這美好的音樂心情中,我們盡情感受著音樂升華出的美妙意境, 在每一個音符中用心品嘗,品嘗音樂幻化出的美好。 假如這個世界沒有了音樂,這個世界是不是太過于枯燥乏味, 生活中如果沒有了音樂,原本的美好也就蕩然無存了, 感謝音樂給這個世界帶來無限的美好和充實, 讓我們幸福的沐浴音樂的燦爛陽光...... 華爾茲與圓舞曲 華爾茲有記載的歷史至少也有四百多年了。1580年,蒙田在德國南部的奧格斯堡就看到過這種舞蹈,“跳舞的人緊緊地抱住對方的身體,臉幾乎貼在了一起”。另外一位不知名的作家寫道:“這些充滿活力的農(nóng)民舞者用過剩的能量踩在節(jié)奏上,舞步大而狂野,農(nóng)民們故意跺著腳而開心。” 1750年,也就是巴赫逝世那年前后,在德國的蒂羅爾、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施蒂利亞三地的農(nóng)民時興跳這種叫做“Walzer”舞蹈,與此相仿的四三拍的鄉(xiāng)村舞蹈還有連德勒。勞作的空余,酒酣耳熱,抱著喜歡的姑娘揮發(fā)一下多余的精力,不用想就知道狡黠的農(nóng)民那又憨又笨的樣子。農(nóng)民恣意放肆的時候,上流社會還在跳著小步舞曲,帶著卷發(fā),拘著步子,還得裝相,這樣的場面我們在電影里見多了。 “圓舞曲”自誕生后不久,立刻盛行于世界各國的藝術殿堂上。人們之所以陶醉于圓舞曲之中,除了追崇它那幾乎完美的旋律之外,還有它那飄逸完美的舞姿。它那漂亮的360度旋轉,旋轉完一個圓圈接著又是一個圓圈,自始自終是圓圈,圓圈又是無始無終。難怪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在形式說”無限夸張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 “圓”,猶如在平靜如鏡的湖水中,投入一塊小小的玉石,玉石激起的漣漪一圈又一圈地向外蕩開,再一次蕩開;這種漣漪是完美永恒的。因此,美學大師黑格爾在他的《美學》全書的序論里,舉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一個小男孩把石頭拋在河水里,以驚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現(xiàn)的圓圈,覺得這是一個作品,在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動的結果?!边@個例子,不是不無道理的。所以圓舞曲也必定是完美永恒的。舞蹈是流動的時空藝術,它通過形體語言,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 圓舞曲是歐洲十九世紀社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宮廷、沙龍、娛樂場所里流行了整整一個世紀,圓舞曲又叫華爾茲,為圓舞伴奏之用。圓舞是一種三拍子的旋律舞,由男女二人結對來跳,拍子較快,不斷地旋轉、滑行、活潑而愉快。這種舞起源于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幾個國家的民間,由幾種輕快活潑的三拍子民間舞演變而成,在十八世紀晚期固定成型,在歐洲各國流行。圓舞是十九世紀最通行的舞蹈,從宮廷到民間,從社交到娛樂,都少不了圓舞曲的助興。圓舞通行于歐洲各國,真正地發(fā)揚光大則是在維也納。蘭納和老約翰·施特勞斯創(chuàng)作并表演的圓舞曲形成了“維也納圓舞曲”的獨特風格,在維也納風行一時,并成為維也納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F(xiàn)在我們最常聽到的圓舞曲以維也納圓舞曲為主,維也納圓舞曲不僅在音樂風格上有自己華麗、庸容、熱烈的特點,在音樂結構上也有自己的程式,一般有序奏、尾聲、中間串連起幾首短小的圓舞曲,名曲《藍色的多瑙河》就是這個模式。 圓舞曲從民間舞曲升華為殿堂藝術,爾后再于民間普及。每當優(yōu)雅的三拍子節(jié)奏響起,回轉百媚生的美妙舞姿讓人不知不覺地為其吸引,進而歡樂陶醉。 一般人熟知的史特勞斯家族留下數(shù)百首唯美動人的圓舞曲之外,仍有許多令人聞樂起舞的圓舞曲杰作。如依瓦諾維奇的《多瑙河的漣漪》、雷哈爾的《風流寡婦》,以及羅薩斯輕快愉悅的《乘風破浪圓舞曲》,不僅悅耳動聽,即使不愛跳舞也會為那神奇的旋轉魅力而陶醉于跳躍的音符之間。 約瑟夫·蘭納 約瑟夫·弗蘭茨·卡爾·蘭納(德語:Josef Franz Karl Lanner,1801年4月12日-1843年4月14日),著名奧地利作曲家。蘭納是第一位把圓舞曲從簡單的鄉(xiāng)間舞曲改良到上層社會所喜歡曲式的維也納作曲家,無論是作為伴奏音樂還是音樂會的樂章。蘭納因此名成利就,得以與對手兼好友老約翰·施特勞斯齊名,為后人所紀念。但蘭納在奧地利國外的名氣始終不及老約翰·施特勞斯,因為施特勞斯有機會帶領自己的樂團到英國和法國作巡回演出,但蘭納卻無此機會。 蘭納出身小資,從小自學小提琴和作曲,十三歲參加了當時頗有名聲的帕馬樂團。十九歲時自己組建了三重奏團,后改為四重奏團。老約翰·施特勞斯也在其中,幾年后發(fā)展成管弦樂團。繼續(xù)發(fā)展后樂團一分為二,老約翰成為其中一個樂團的指揮。到1825年他們分道揚鑣,1829年蘭納被授予“宮廷大舞會廳樂長”。他的二百多首作品中,除上述一百多首圓舞曲外,多數(shù)也是各種舞曲類型的作品,他也寫過一些芭蕾舞劇。 他的音樂生涯是從為他的樂隊改編流行曲調混成曲開始的,他的樂隊也受到了宮廷舞會和其他娛樂場合的歡迎。蘭納曾組建四重奏團,1819~1825年老約翰·施特勞斯是其中的小提琴演奏員。后來做過維也納第二市民團樂長,同施特勞斯是競爭對手。約瑟夫·蘭納一生作有112首圓舞曲,以及10首方陣舞曲、3首波爾卡、28首加洛普、6首進行曲和25首連德勒。 約瑟夫·蘭納(Josef Lanner)建立的名為“蘭納四重奏”(Lanner Quartet)的通俗弦樂四重奏樂團。這支樂隊演出的曲目通常是維也納圓舞曲和德國的鄉(xiāng)村舞曲。到1824年,“蘭納四重奏”已經(jīng)成為一支有一定規(guī)模的小型管弦樂隊了。 1801年4月12日生于維也納,1843年4月14日卒于奧伯德布靈。他的音樂生涯是從為他的樂隊改編流行曲調混成曲開始的,他的樂隊也受到了宮廷舞會和其他娛樂場合的歡迎。蘭納曾組建四重奏團,1819~1825年老約翰·施特勞斯是其中的小提琴演奏員。后來做過維也納第二市民團樂長,同施特勞斯是競爭對手。時至今日當我們提到維也納圓舞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施特勞斯父子,其實 約瑟·夫蘭納的貢獻同樣是不可磨滅的。 小約翰·施特勞斯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圓舞曲之父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他的兩位弟弟約瑟夫·施特勞斯和愛德華·施特勞斯也是著名的音樂家。不過小約翰是整個家族中成就最大,名望最高的一位。并為19世紀維也納圓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圓舞曲之王”的稱號是由于他把華爾茲這種原本只屬于農(nóng)民的舞曲形式提升為了哈布斯堡宮廷中的一項高尚的娛樂形式。此外他的作品的藝術成就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輩們(例如約瑟夫·蘭納和老約翰·施特勞斯),也更為人所熟知。他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施特勞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音樂世家家庭,與父親同名。1844年組成自己的樂隊,演奏本人和父親的作品。1855-1865年應邀在圣彼得堡指揮夏季音樂會達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宮廷舞會指揮。后又從事輕歌劇的創(chuàng)作?! ?/div> 其創(chuàng)作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春之聲》和《安娜波爾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后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jié)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作有《雷鳴電閃波爾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chuàng)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jié)》《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于歐洲輕歌劇的發(fā)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埃米爾·瓦爾德退費爾 米爾·瓦爾德退費爾 (Emil Waldteufel,1837-1915),法國作曲家。生于斯特拉斯堡。被稱為"法國圓舞曲之王"、"法國斯特勞斯"的愛米爾·瓦爾德退費爾,作有二百五十首以上的管弦樂舞曲,其中圓舞曲占相當分量。 瓦爾德退費爾于一八三七年十二月九日生在施特拉斯堡,一九一五年二月十六日在巴黎去世。他的父親是施特拉斯堡音樂學院教授。瓦爾德退費爾在少年時代就跟父親學了一陣子音樂后進了巴黎音樂學院,受學于馬爾蒙狄爾。他曾自費出版圓舞曲集《歡樂與痛苦》、《瑪諾拉》。他創(chuàng)作的第一批圓舞曲獲得成功后,下決心要在舞蹈音樂方面有所作為。從一八六五年起,他任宮廷里的鋼琴家和宮廷芭蕾舞指導。一八七一年后作為指揮家,他曾在巴黎歌劇院的公開舞蹈會中指揮,同時在倫敦、柏林、維也納指揮歌劇、舞劇而獲得很大的成功。作為作曲家,他的圓舞曲和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一樣受到歡迎。最著名的就是《溜冰圓舞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