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病毒病為害面廣,全株均可發(fā)生。多表現為花葉、黃邊、皺葉和斑駁。病株矮化,生長不良,結果減少,品質變劣。 病毒病具有埋伏侵染的特性,植株不能很快展現癥狀,因此消費上常被無視。據調查輕病株普通增產21%一25%,重病毒株(兩種以上病毒侵染)普通增產43%一59%。 【草莓病毒病癥狀】 在我國草莓主栽區(qū)有4種病毒,即草莓斑駁病毒、草莓輕型黃邊病莓、草莓鑲脈病莓和草莓皺縮病莓。 草莓斑駁病毒:單獨侵染時,草莓無明顯癥狀,但病株長勢衰退,與其他病毒復合侵染時,可致草莓植株嚴重矮化,葉片變小,產生褪綠斑,葉片皺縮扭曲。 草莓輕型黃邊病毒;植株稍微矮化,復合侵染時引起葉片黃化或失綠,老葉變紅,植株矮化,葉緣不規(guī)則上卷,葉脈下彎或全葉扭曲。 草莓鑲脈病毒:植株生長衰弱,匍匐莖抽生量減少;復合侵染后葉脈皺縮,葉片扭曲,同時沿葉脈形成黃白色或紫色病斑,葉柄也有紫色病斑,植株極度矮化,匍匐莖數量減少。 草莓皺縮病毒:植株矮化,葉片產生不規(guī)則黃色斑點,扭曲變形,匍匐莖數量減少,繁殖率下降,果實變小;與斑駁病莓復合侵染時,植株嚴重矮化。 【病原與發(fā)生規(guī)律】 由多種病毒單獨或復合侵染引起。主要有草莓斑駁病毒(SMOV)、草莓輕型黃邊病毒(SMYEV)、草莓皺縮病毒(SCrV)、草莓鑲脈病毒(SVBV)。 病毒主要在草莓種株上越冬,通過蚜蟲傳毒;但在一些栽培品種上并不表現明顯的癥狀,在野生草莓上則表現明顯的特異癥狀。病莓病的發(fā)生程度與草莓栽培年限成正比,品種間抗性有差異,但品種抗性易退化。重茬地由于土壤中積累的傳莓線蟲及昆蟲的數量增多,發(fā)生加重。 【防治方法】 草莓病毒病主要是由蚜蟲危害傳播,植株本身帶毒也是病毒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其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發(fā)展草莓莖尖脫毒技術,建立無毒苗培育供應體系,栽植無毒種苗。 2、嚴格剔除病種苗。加強田間檢查,一經發(fā)現立即拔除病株并燒掉。 3、蚜蟲是主要的傳染源,在蚜蟲為害初期,可噴施下列藥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40%氧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等。 4、發(fā)病初期,開始噴灑下列藥劑:1.5%植病靈(十二烷基硫酸鈉·硫酸酮·二十烷醇)乳劑1000—1500倍液;20%鹽酸嗎啉胍·乙酸銅可濕勝粉劑500—1000倍液;20%鹽酸嗎啉胍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10%混合脂肪酸乳油200—300倍液;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250—300倍液;5%菌毒清水劑300—500倍液;4%嘧肽霉素水劑200—250倍液;2%氨基寡糖素水劑200—300倍液,間隔10—15天噴施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