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秀山莊原為五代廣陵王錢氏金谷園故址,清道光末年為汪氏耕蔭義莊,亦稱頤園。園林面積不大,僅0.l公頃。全園以山為主,以池為輔,充分體現(xiàn)了蘇州園林疊山理水的精髓。在小空間范圍內,凝聚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詩,山水畫的美學意境。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結構的特點在于“境生于象外”,象為實,境為虛,實中有虛,虛從實來。正如園林中的一亭一閣通過特定環(huán)境,可產生無限的空間,給人以豐富的感受一樣,園林中的一山一水通過藝術處理,同樣能凝集自然山水之精華,給人以廣闊無窮氣象萬千之感。環(huán)秀山莊的假山就是一成功的典范。此山雖占地僅0.033公頃,高不足7米,但蘊含了群山奔注,伏而起,突而怒之氣勢,表現(xiàn)了嶺之平迤,峰之峻峭,巒之圓渾,崖之突兀,澗之潛折,谷之深壑等山形勝景,為崇山峻嶺名山大川之縮影。 蘇州環(huán)秀山莊平面圖
蓬式門樓 蘇州刺繡研究所 園林布局南部為主廳,北面平臺伸至池邊,西邊緊貼圍墻布置邊樓,中部及東北部均為主體山林,設問泉亭、補秋山房。山上置一方亭,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山勢一直綿延至東北邊界圍墻。此園與其它小型的蘇州園林的常規(guī)布局大致相同,但在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及主題內容的側重上則有所不同。一是重點突出山體,其所占面積起過全園一半;二是收縮水面,使水體環(huán)繞山形迂回曲折,似山崖下之半潭秋水,水依山而存在,并沿山洞、峽谷滲入山體的各個部分,一剛一柔,一陽一陰,纏綿相交互相依存。 全園空間一氣呵成,僅在西北部,由邊樓至問泉亭的曲廊凌水而過,將西北角分隔出一小空間,在西北角緊貼圍墻設半壁山崖,作為對景,壁上刻“飛雪”兩字,為飛雪泉遺址,內外水脈貫通,源遠流長。主體假山山體外觀雄渾,不似一般園林中假山以單峰姿態(tài)為重,頗具名山之俠骨。就單塊疊石材料來講也許無特別之處,但由于疊石出自名家之手,為乾隆年間疊山名家戈裕良所作,其石塊按湖石紋理、色澤、體形巧妙拼接,懸崖用湖石鉤帶而出,似真山洞壑一般,外觀渾然天成。 山勢組合外合內分,外觀凝重厚實,整體合一,以勢取勝。內部則蘊合洞穴、峽谷、天橋、蹬道、澗流、石室等,其間主要以兩條幽谷,呈人字形會于山中,將山分為三部分,并引水而入。沿峭壁散置步石。澗水潛流其間,山幽谷深,水流淙淙,兩面石壁直插云天,使人頓生寒意。更有石梁架于谷上,似天橋凌空飛渡。至深處,突現(xiàn)山洞洞口,洞內有石室,可供坐息,地下還有石洞通水面,上下天光,映入洞中。出洞可沿蹬道拾級而上,山道險要,往往絕處逢生。山徑盤旋,忽上忽下,忽開忽合,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忽斷忽連,忽內忽外,路徑長達六、七十米,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使人產生“山林深邃”的感覺。 后山以土為主,廣植林木,山上空亭冀然,退于主山峰之后,使主體山峰更為突出、高大。山上樹林以黑松、青楓、女貞、紫蔽等為主,或亭亭如蓋,或從石縫中橫盤而出,石縫中攀纏著藤蘿野葛,頗具山林野趣。 此園的特色如其園名所示,以山取勝,然在整體環(huán)境的處理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環(huán)秀山莊”主廳北面平臺過大,擠占了水面面積,使平臺北邊與山體之間只剩盈盈數(shù)尺水面,而大面積的平臺與大體量的主廳均會對山勢產生壓抑感。但它在疊山理水方面所取得的極高的藝術成就和精湛的技藝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正如劉敦禎先生所言:“就藝術水平言,蘇州湖石假山當推此為第一。
穿過門廳,向里走是個四合院,卻有一種蒼翠舒爽的感覺。院子三面都是圍廊,居中的空間之中是兩棵大樹,東為玉蘭西為桂花,寓意金玉滿堂。此院北是一座硬山頂建筑廳堂,名叫有榖堂。 座北朝南是三間硬山頂建筑,前后都是木格玻璃窗,光線很好。堂上懸掛“有穀堂”匾額??钍穑杭鬃幽曛亟ā⑿爝\北題。據曹林娣教授說,該匾的意思是“政治清明出仕食祿”。表明園主有出仕為官的愿望。古代以穀量計算俸祿高下?!墩撜Z·憲問》記載:“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意思是:政治清明時食官祿;政治腐敗時食官祿是恥辱之事。反映古人治國為官的一種態(tài)度。 篆字楹聯(lián) 篆字門聯(lián):風袂挽香雖澹?。辉麓皺M景已精神。 走過“有穀堂”,后面是個獨立的庭院,院中三間卷棚硬山頂建筑,四面都是木格長窗,室內光線明亮。堂上懸掛“環(huán)秀山莊”匾額,由當代紅學家俞平伯先生題書。仔細看,此廳四面環(huán)植青松翠柏、紫薇、玉蘭等園林花木,廳北水瀅如帶,一亭臨溪,一亭枕山,一舫橫臥,秀色如繪,美不勝收。 環(huán)秀山莊聯(lián) 丘壑在胸中,看疊石流泉,有天然畫本; 園林甲天下,愿攜琴載酒,作世外清游。 撰聯(lián):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著有《春在堂全書》。
邊樓乃后來復建的建筑,是一組由不同的單體建筑合成的,從整體看這是一組以兩層樓的格局為基礎的建筑,但是其間又結合進了樓、閣、廊、軒等建筑形式,又有云墻、漏窗、花窗等作為輔襯,粉墻黛瓦、青磚朱漆,沒有一點堆砌造作,只給人一種極為舒適的感覺。 邊樓南邊角樓一層有斗室一間甚昏暗,墻上一副由清代汪開祉題、當代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書寫的對聯(lián),狀盡園中風景。上聯(lián)為:風景自清嘉有畫舫補秋奇峰環(huán)秀。下聯(lián)曰:園林占幽勝看寒泉飛雪高閣涵云。
邊樓一層走廊墻體上有一排漏窗,每一個漏窗都有自己不同的花飾和造型,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含義。其次就是蘇州園林中另一個比較有名的東西——嵌在墻內的名家法帖。 謝孝思(1905-2008),字仲謀,貴州貴陽人,著名國畫藝術家。在蘇州園林的修整、保護方面厥功甚偉,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守護人”。
另有一塊近代碑刻:“歌舞西施破此城,吳王自召越王兵。飛花斜日聞鵑泣,故苑當年有鹿行。地久沉沉無劍氣,我來暗暗覓簫聲。五湖合阻佳人隱,乞向蓬山更一程。”款署:舊句《姑蘇懷古》一首,一九三七年暮春過吳下作,越百日而盧溝橋之變起矣!癸亥春潘受并記。 潘受(1911.1.26—1999.2.23),原名潘國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19歲南渡新加坡。1937年抗戰(zhàn)軍興,走避新加坡,任“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主任秘書。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又輾轉到陪都重慶避難,勝利后再返新加坡。已出版《海外廬詩》(1970)、《云南園詩集》(1984)、及厚八百頁的《潘受詩選》(1997),其中共有詩詞1300余首。
亭上有聯(lián)曰:“小亭結竹流青眼;臥榻清風滿白頭”。源出唐伯虎的題畫竹聯(lián)?!扒嘌邸?、“白眼”典出《晉書·阮籍傳》。
“飛雪泉”從補秋山房后瓶型門洞下沿兩邊峭壁湍急直下,遠觀恰似從寶瓶中瀉下了一股清泉,叮咚水聲不息。 飛雪泉曾經是蘇州園林中的 一處名泉。清乾隆年間刑部員外郎蔣楫重修時,掘地得泉,水質優(yōu)美,蔣楫以蘇東坡試院煎茶詩中“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的意思題名為“飛雪泉”??上эw雪泉年久淤塞,僅存遺址,后人巧用其地作為大假山山澗的源頭。
云樹遠涵青,偏數(shù)十二欄憑,波平如鏡; 山窗濃疊翠,恰受兩三人坐,屋小于舟。 撰聯(lián):潘世恩(1769—1854),字槐庭,吳縣(今蘇州)人。清乾隆進士,嘉慶年間歷任工部、戶部、吏部尚書,后任軍機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環(huán)秀山莊假山的主山分前后兩部分,其間有幽谷,蔭山全用疊石構成,外形峭壁峰巒,內構為洞,后山臨池水部分為湖石石壁,與前山之間留有僅一米左右的距離內,構成洞谷。盤旋上下,所見皆危巖峭壁,峽谷棧道,石室飛梁,溪澗洞穴,如高路入云,氣象萬千。 “半潭秋水一山房”東邊的山坡 山徑全長60余米,自上幾經曲折盤旋而下,極其險峻。先從“半潭秋水一山房”東邊的山坡出發(fā),只見坡度平坦,右折沿山路西行。
環(huán)秀山莊假山的主山分前后兩部分,其間有幽谷,蔭山全用疊石構成,外形峭壁峰巒,內構為洞,后山臨池水部分為湖石石壁,與前山之間留有僅一米左右的距離內,構成洞谷。盤旋上下,所見皆危巖峭壁,峽谷棧道,石室飛梁,溪澗洞穴,如高路入云,氣象萬千。 “半潭秋水一山房”東邊的山坡 山徑全長60余米,自上幾經曲折盤旋而下,極其險峻。先從“半潭秋水一山房”東邊的山坡出發(fā),只見坡度平坦,右折沿山路西行。
在前山與后山之間有兩條幽谷:一是從西北流向東南的山澗,一是東西方向的山谷。澗谷匯合于山之中央,成丁字形,把主山分割成三部分,外觀峰壑林立,內部洞穴空靈。前后山之間形成澗谷。山雖有分隔,而氣勢仍趨一致,由東向西。山后的尾部似延伸不盡,被墻所截。據認為,這是清代“處大山之麓,截溪斷谷”的疊山手法。
沿半潭秋水一房山南磴道下行,西折有一幽谷,為后山石壁與前山相對而成,留有僅一米左右的距離,谷高5米左右。拾階而下谷,右手方向有一石室。
穿過山洞,向東轉,可到石橋。 深幽的山谷
轉過身來,抬頭望西北望去,只見飛梁危徑直跨兩側險惡絕壁,透過山谷,遠望還可借景“問泉亭”和“飛雪石壁”。
山澗之上,用平板、石梁連接,前后左右互相襯托,有主、有賓、有層次、有深度。更由于山是實的,谷是虛的,所以又形成虛實對比。
沿著峭壁山道,慢慢西行,直到曲橋。戈大師的“斧劈”之術將一側險峰石壁濃縮于咫尺之間。 注:本文來自KLVIEW,由花園集整理發(fā)布,轉載請注明。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