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作者:鐵騎的榮耀 拿子曾經(jīng)曰過“火炮是戰(zhàn)爭之王”,或曰“炮是步兵的膽”,作為最早發(fā)明火藥的國家,中國在管狀火炮的應(yīng)用上也早于西方國家,當(dāng)然后面的事情此文不表,咱們說一說古代中國軍隊的那些早期管型火炮。 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管狀火炮出現(xiàn)于中國元朝時期,它是一尊鑄造于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的盞口銅銃,由身管和藥室兩部分組成,銃口直徑105毫米,全長35.3公分,重6.94公斤,這就是火炮的原型。另外還有一尊火銃鑄造于至正11年(公元1351年),口徑30毫米,長43.5公分,重4.75公斤,該火銃前端刻有“射穿百札,聲動九天”。 河北省寬城縣出土過一門明代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鑄成的直筒形銅火炮,口徑 108毫米,長52公分,重26.5公斤,其藥室有寬厚的箍。此外,山西省博物館還收藏有三門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鑄造的鐵炮,口徑210毫米,長100公分,兩側(cè)有雙炮耳,用于調(diào)整火炮的射擊角度,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帶有炮耳的鐵鑄火炮。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鑄造的一門“天字一百三十五號大將軍”鐵炮,口徑113毫米,全長143公分,身管倍徑明顯增大。炮身有九道箍,鑄有炮耳,安有兩個鐵環(huán),萬歷年間,明軍曾攜帶這種鐵炮入朝作戰(zhàn)。 《明會典·工部》記載,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鑄造“毒火飛”,炮管由熟鐵制成,裝火藥十多兩,炮彈由生鐵熔鑄,彈內(nèi)裝“砒硫毒藥五兩”,“將飛打于二百步外,暴碎傷人”,這是有關(guān)中國古代火炮發(fā)射開花彈的最早記載。明朝前期,火炮已成為軍隊的重要裝備,軍器局和兵仗局制造有盞口炮、碗口炮、神機炮、旋風(fēng)銅炮、將軍炮等十余種。 清朝前期,為統(tǒng)一全國及平定三藩叛亂等戰(zhàn)爭需要,大量制造火炮,《清文獻通考》記載,從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至六十年,共造大小銅鐵炮約900門,隨著火炮的大量生產(chǎn),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火器營,專習(xí)槍炮。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規(guī)定各省綠營兵每千名設(shè)炮10位,火炮成為清軍的主要裝備之一。清朝中期以后,火炮發(fā)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清朝開始大量購買西方近代火炮,同時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制造近代火炮,中國古代火炮逐漸被近代火炮所取代。 下面是在古代中國戰(zhàn)場上出鏡率比較高的一些火炮。 虎蹲炮 虎蹲炮由戚繼光研制而成,為克服炮彈發(fā)射時容易后座造成自傷的缺陷,發(fā)射時前身加鐵爪釘,后身加鐵絆將其固定于地,因形似虎蹲而得名。該炮用熟鐵鑄造,長59公分,重約21.5公斤,炮筒加有5道箍,有多種型號?;⒍着谂谏矶蹋涑滩贿h,發(fā)射散彈,有較大的殺傷面,且體輕,機動性好,適于在山岳、森林和水田等地域作戰(zhàn),也可船載作戰(zhàn)。 萬歷26年(公元1598年)11月,中朝水軍聯(lián)合在露梁海峽附近突襲日軍,追擊至釜山南海,中國軍艦上眾多虎蹲炮猛烈轟擊日軍,在這次海戰(zhàn)中,日軍傷亡一萬多人,戰(zhàn)船僅有50余艘脫逃,此戰(zhàn)后,日軍全部撤離朝鮮。 紅夷大炮 這種炮屬于前裝重型滑膛炮,由歐洲人在16世紀初開始制造,明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中國購入了4門,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又購進了26門,明朝將之稱為紅夷炮。紅夷炮口徑較大,為80至130毫米,管壁較厚且從炮口至炮尾逐步加厚,多數(shù)紅夷炮長在3米左右,重量在2噸以上,有準星和照門,中部還有炮耳,在當(dāng)時是威力最大的火炮。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率6萬大軍攻打?qū)庍h,袁崇煥率2萬守軍堅守,依靠紅夷大炮擊斃擊傷后金軍1.7萬余人,擊退了后金的進攻。天聰五年(崇禎4年,公元1631年),后金仿制成功紅夷炮,崇禎15年(公元1642年),清軍攜帶紅夷大炮進攻松山和錦州,在大炮轟擊下,清軍相繼攻克松山、錦州等地,明軍損失十多萬精銳。 佛郎機炮 佛郎機炮是15世紀后期至16世紀初期流行于歐洲的一種火炮,由葡萄牙人傳入中國,明代稱葡萄牙為佛郎機,所以就將此炮命名為佛郎機炮。佛郎機炮是鐵制后裝滑膛加農(nóng)炮,采用了子母銃結(jié)構(gòu),母銃即炮管,每門母銃配4到9個子銃,發(fā)射完一個退出后裝入另一個,大大提高了射速,此外,佛郎機炮一般在炮尾設(shè)有轉(zhuǎn)向用的舵桿,炮管上有準星和照門,提高了射擊精度。正德年間(公元16世紀初),葡萄牙人多次進犯中國沿海,中國軍隊與之激烈交戰(zhàn),曾繳獲葡萄牙軍艦兩艘以及佛郎機炮20余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