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中的彩繪畫(清代)
文/0805
閆碩
中國古代建筑氣勢磅礴,雄偉浩蕩。而彩繪畫,作為一種裝修手段,又體現(xiàn)出了前人的高超細膩的技藝,讓我們在體味古建筑雄偉的同時,又感受到一種藝術的美感。彩繪畫是我國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隨著古建筑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彩繪畫的演變也和古建筑的其他部分一樣,都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過程。只是因為年代久遠,早期的實物例證難以保存下來,所以,本文僅以清代彩畫作為代表,介紹一下中國古建筑中的彩畫。
彩畫一般以梁、枋為依托,由箍頭、藻頭、枋心三部分構成。清代彩畫主要有三大類: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
一、和璽彩畫
和璽彩畫是清代最高等級的彩畫,它的形成年代比其他類別的彩畫要年輕得多,明代中期以前,尚無此種彩畫,它的出現(xiàn)和形成時期,大約在明末清初之際。和璽彩畫僅用于宮殿、壇廟的主殿、堂、門。在箍頭處有坐龍盒子,藻頭用齒形衍眼及降龍,枋心用行龍。主要線條及龍、寶珠等用瀝粉貼金,主要以藍、綠底色相間形成對比并襯托金色圖案。如明間上籃下綠,則次間上綠下藍,梢間又反之。同一梁、枋上也是藍、綠相錯。平板枋若用藍色,則繪行龍;如用綠色則繪工王云。在佛教建筑上所繪的和璽彩畫中,常繪以表示宗教教義的梵文、寶塔和蓮座等紋飾。一般的和璽彩畫,只貼一種金箔,高等級的和璽彩畫多采用貼深淺兩色金箔,進一步增加深邃感。和璽彩畫的裝點妙處,主要在于金色和青綠底色的反差作用上。在一片凝重的底色上面,遍繪耀眼的金色紋飾,把建筑點染的金碧輝煌。
二、旋子彩畫
清代的旋子彩畫是在明代旋子彩畫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在等級上僅次于和璽彩畫,它應用的范圍很廣,如一般的官衙、廟宇主殿和宮殿、壇廟的次要殿堂處。主要特點是在藻頭內使用帶卷渦紋的花瓣,即所謂的旋子。旋子以一整二破為基礎,梁、枋長時可在旋子間加一行或兩行花瓣,稱之為加一路或加二路。梁、
天壇齋宮區(qū)旋子彩畫
|
枋短則用旋子相套疊,謂之勾絲繞。略短于一整二破的稱之為喜相逢。箍頭內仍用盒子,大多也不繪龍,以西番蓮、牡丹、幾何圖形為主。枋心繪錦紋、花卉等。
根據用金多少、圖案內容和顏色的層次,旋子彩畫又可分為七類:
(1)金琢墨石碾玉:一切輪廓線條都用瀝粉金線,花心與菱地都點金,花瓣上的藍綠色都退暈。枋心可用行龍,平板枋用工王云。
(2)煙琢墨石碾玉:基本同上,但花瓣線條用墨線。
(3)金線大點金:輪廓線條用瀝粉金線,花心與菱地點金,但花瓣不起暈。箍頭盒子內可用坐龍,枋心可用行龍、錦紋。平板枋用梔花。
(4)墨線大點金:基本同金線大點金,唯線條均用墨線。箍頭盒子內用異獸。枋心可用夔龍、錦紋。平板枋用梔花。
(5)金線小點金:僅線條與花心用金,花瓣不起暈。箍頭盒子內用西番蓮、牡丹等花卉。(6)墨線小點金:基本同金線小點金,但線條均用墨線。
(7)雅伍墨:完全不用金,線條用墨,旋子用藍、綠、白、黑四色,花瓣不起暈。
三、蘇式彩畫
蘇式彩畫是裝飾園林建筑的一種彩畫,它源出于江南水鄉(xiāng)蘇州一帶,進入北方傳入宮廷即成為官式彩畫的一個重要品種。蘇式彩畫一般用于住宅、園林。箍頭多用聯(lián)珠、卐字、回紋等。藻頭為如意演變的卡子。枋心稱為包袱,常繪人物故事、山水風景、博古器物等,基本不用金。
彩畫除了形式內容考究,其制作工藝也是繁瑣細致。
其制作工藝一般分為六步:首先將構件表面打磨平整,用油灰(桐油加石灰)嵌縫、打底,再裹以麻絲,然后表面抹以油灰。第二步將繪在紙上的圖案蒙在構建欲施彩畫的部分,以針戳孔,再以顏色粉拍出圖案輪廓,謂之打譜。第三步將調好的瀝粉(由膠、香灰、綠豆面、高嶺土等組成的膏狀物,有很好的粘著力和可塑性,干凝后十分堅硬)放在擠粉器內,前面配以適當口徑的細管,以粉線瀝粉。第四步是等瀝粉干硬后上色起暈,步驟是自上往下,先綠后藍。第五步是在瀝粉線上涂膠,再刷貼金膠油,貼上金箔。第六步是勾墨線、白線輪廓。最后有的還在整個彩畫上涂一道光油,因為產生反光,效果并不良好,所以不常用。
巍巍中華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華夏子孫用智慧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中國古建筑中的彩繪畫,用其獨特的藝術形式,陶冶了百姓家居生活的情趣,也以建筑為載體傳承了中國藝匠的偉大與神奇。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如一顆明珠璀璨奢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