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六病”“欲解時”與人體陽氣位置的關系 “太陽病”是人體陽氣在最體表的位置被寒邪所遏,“從巳至未上”,大自然的陽氣在最外的位置隆盛,人體的陽氣得天陽之助而有“欲解”之勢。 “陽明病”是人體陽氣入于胃腸,郁遏已久,無從疏泄,“從申至戊上”,大自然的陽氣由最外向地面下降,郁遏的陽氣得天陽下沉之勢幫助而有“欲解”之勢。 “太陰病”是人體在最深的脾的位置陽氣虛損,“從亥至丑上”,大自然的陽氣在地底最深的位置“一陽生”,人體的陽氣得“夜半陽氣還”之助而有“欲解”之勢。 “少陰病”是人體在初升的腎的位置陽氣虛弱,“從子至寅上”,大自然的陽氣在向地表方向漸升,人體的陽氣得天陽漸生之助而有“欲解”之勢。 “厥陰病”是人體在臟病快還腑的位置陽氣不足,寒熱錯雜,虛實互見,“從丑至卯上”,大自然的陽氣在地表上下的位置“陰盡陽生”(陰指里,陽指外),人體的陽氣得天陽之助而由虛轉(zhuǎn)實,有“欲解”之勢。 “少陽病”是人體陽氣在膽氣初升的位置郁而不伸,“從寅至辰上”,大自然的陽氣在初出地面的位置升發(fā),人體的陽氣得天陽升發(fā)之勢幫助而有“欲解”之勢。 以上解讀為了敘述方便,有5條提到了臟腑,只有1條講“體表”,實際上閱讀《傷寒論》我們便可明白,“三陰三陽”病的病位概念容量極大,無法簡單地用其他概念置換。它是一個功能性概念,不是簡單的解剖學概念。它以臟腑、經(jīng)絡為核心,但并不僅僅局限于臟腑、經(jīng)絡。 “三陰三陽”的本質(zhì)即病位 綜上所述,“升降出入”是人體陽氣順應自然規(guī)律運行的方式,時辰是自然界陽氣變化規(guī)律的客觀尺度,而“欲解時”是兩者的結(jié)合。仲景以之標志“六病”,讓我們從中窺得“三陰三陽”的本質(zhì)就是邪氣中人的位置標志,即病位。此病位非指臟腑,非指經(jīng)絡,但與之均有關,是把臟腑經(jīng)絡中與外邪中人相關的內(nèi)容提煉出來,組合成新的概念,無法用別的更具體的內(nèi)容來解釋,只能叫“三陰三陽”。后世的八綱辨證可以對其作出部分的、有限的具體解釋,但是如果認為可以將“六病”刻板地用八綱解剖,第一個無法繞過的就是“欲解時”的6條條文。“太陽病欲解時”的病時概念數(shù)百年來,中醫(yī)學者都認為《傷寒論》的“六病”欲解時,就是“六病”欲愈時。果真是這樣嗎?筆者無法從臨證中找到確切答案,對“欲解時”迷茫多年。終于在認識了“六時”的概念后,了解了“欲解時”的含義。 以“太陽病欲解時”為例。太陽病欲解時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從“巳”至“未”的時辰上,發(fā)病了,就叫作太陽病。如《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贝藯l中的“已”字當為“巳”字。若為“已”字,則“未”發(fā)熱,沒有發(fā)熱,那么“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等,就變得與醫(yī)理不符,與臨床實際也不符。 我們看“太陽中風”桂枝湯證:桂枝湯證的服法是,“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證明“太陽中風證”有一服即愈的,臨床更有大量實例證明有“一劑知,二劑已”的?!叭舨缓?,更服,依前法;”更服后,有汗出病愈的。若“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按一日6個時辰算,半日許三個時辰已經(jīng)過去了,就算一服時是在巳時,半日許太陽時已經(jīng)過去了。“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24小時觀之,觀之什么呢?觀之病愈與不愈?!胺粍┍M,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更作服,仍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碧柌〉摹坝鈺r”怎么理解呢?是從一服起,到更服,到更作服,到服至二劑、三劑,都是要待到太陽時段的“巳午未”時才能“欲解”嗎?很難理解!在臨床上,桂枝湯證什么時辰都可以病愈,只要用桂枝湯發(fā)汗,汗出必解。 我們再辨太陽病的病位和病性。先辨病位,太陽病有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和太陽溫病。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都可以用汗法治療,可以定為表部病;太陽溫病不可汗下,只能定為半表半里部病。再辨病性,太陽傷寒是用攻表法,可以定為表部實證;太陽中風是攻補兼施,只能定為表部虛寒證;太陽溫病是用清法,只能定為半表半里部熱病。說到這里,附帶說句“三部六病”學說對《傷寒論》少陽病證的認識。表陽病可汗,里陽病可下,半表半里部位之陽病不可汗、下,只能清。所以,《傷寒論》里的少陽證不是只有柴胡證,還有白虎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梔子豉湯證、黃芩湯證等。凡是陽熱病證,不可汗下,只能用清法的,其病位就是在半表半里部,就是少陽證。這樣分辨的結(jié)果是,太陽病包含了麻黃湯證、葛根湯證、桂枝湯證和白虎加人參湯證等,既有表部實證,又有表部虛寒證,還有半表半里部熱證,病位與病性都不一致。那么太陽病的概念是什么呢?能用一句話說清楚嗎?看來是很難。不只是太陽病說不清楚,其它五病也說不清楚?!秱摗贰安 钡母拍钫媸莻€謎。 為了破解這個謎,臧東來先生“從歷史唯物的角度發(fā)現(xiàn),仲景時代的歷史背景特征有四:一、戰(zhàn)亂紛繁。二、傷寒疫疾肆虐。三、文學上散珠文流行于世。四、六時六氣之學盛行。根據(jù)這些特征發(fā)現(xiàn),仲景把一天看作一年,創(chuàng)立了‘六病時位”的辨證方法。這一發(fā)現(xiàn)又從中華文字的發(fā)展中得到印證,即先有日月,后有陰陽。最初的‘陰’、‘陽’首先是一個時間上的概念,所以三陰三陽有大小先后之命名。如‘太陽’又稱‘巨陽’,是專指中午前后的,…” 發(fā)現(xiàn)了《傷寒論》的“六病時位”命名方法,從時間的角度來認識“六病”,《傷寒論》“六病”的概念之謎是不是就解開了呢?回答是,只有從時間的角度來認識“六病”,“六病”的概念才能清楚。 第332條“傷寒,始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直醽沓龆鴱腿ヒ?。后日脈之,其熱續(xù)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fā)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熱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shù),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此條之“傷寒”,是指“傷寒病”,而不是指“太陽傷寒”。太陽傷寒者,其病位是在表,其病性是正盛邪實。此條之“傷寒”,其病位是在半表半里,其病性是虛實寒熱錯雜、厥熱勝復。“太陽傷寒”的病時是“巳午未”時,“傷寒病”的病時是“酉戌”時。然無論是“太陽傷寒”或“傷寒”,其“欲解時”都不是在夜半。此條佐證了太陽病之痊愈時,不是“太陽病欲解時”。 第335條“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fā)汗者,必口傷爛赤?!眰欢罩了奈迦肇收撸匕l(fā)熱,是說先有發(fā)熱,后有厥,即傷寒一二日就有發(fā)熱,從一二日至四五日期間,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此厥是指熱厥。此條佐證了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之“或已發(fā)熱”的“已”字當為“巳”字。第3條應是或“巳”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沒有發(fā)熱,就不當有惡寒。惡寒的概念是“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其怕冷不解”。惡寒與畏寒不同,畏寒者,“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其怕冷得解”。惡寒時邪氣已經(jīng)在體表生成;畏寒時邪氣還沒有在體表生成。這與“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是一個道理,發(fā)熱是因為有邪氣存在?!皞敝皻獾拇嬖?,是反應在“厥”上;“太陽傷寒”之邪氣的存在,是反應在“惡寒”上。此條同時也佐證了“太陽病欲解時”的病時概念是,“從巳至未上”發(fā)病者,就叫作太陽病。 弄懂了“太陽病欲解時”的病時概念,就明白“三部六病”學說是打開《傷寒論》之門的“密匙”,就會發(fā)現(xiàn)《傷寒論》其實是最樸實的經(jīng)典之作,就不會再有艱深難讀、望書興嘆之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