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又名口,是一側面部肌肉馳緩不收,而致面部板滯,口角歪斜的病證??砂l(fā)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多見,春秋季發(fā)病較高。 本證相當于西醫(yī)之面神經麻痹。臨床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類,本節(jié)僅敘述周圍性面癱,中樞性面癱參見中風節(jié)。 【適應證】 本病多因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脈絡、致使經氣阻滯,經筋失養(yǎng),筋肌縱緩不收而發(fā)病。急性期面癱,病程較短,病邪較淺,毫針、灸法等均可取得較好的療效。對于病程3個月以上者,病邪深入,毫針、灸法顯得力單勢薄了,而火針具有針、灸雙重功效,功可達遠,發(fā)揮了針、灸不能達到的作用,可取得良好效果。 【證治】 1. 主證:始則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或伴耳后疼痛,繼則出現口眼斜,不能做蹙額、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病側露睛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部分病人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或見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 2. 治則:疏風散寒,通經活絡。 3. 取穴:以局部取穴為主,配合循經遠端取穴,選用風池、翳風、頰車、地倉、四白、下關(患側)、合谷、足三里、太沖(雙側)。每次選穴2~3對,諸穴交替使用,隔日一次。 4. 刺法:有細火針,快速點刺,面部穴位進針1~2分,不留針。 【按語】 面癱之證,有輕重之別。一般而言,見口眼斜者邪淺病輕,僅用毫針或灸法即可,治療效果較佳。邪深病重者,在口眼歪斜的同時,伴見耳后、耳下、耳道疼痛,或耳道皰疹,聽覺過敏,舌前味覺消失,眼睛干澀等,治療不易,常遷延日久,可遺留口角下垂、眼瞼不閉等癥。此時火針治療,尤見神奇。另外,面癱的治療,需要適度而行,有個別患者,恨病不去,于是針、灸、電、藥各種方法統(tǒng)統(tǒng)取用,面部承受了越大強度的刺激負荷,有時雖可快速取效,但多數病人治病不成,反致面肌痙攣,病情復雜化。如此得不償失的教訓,應汲取。古書中有“人身之處皆可行(火)針,惟面上忌之”的訓誡,但實踐證明,面部并非火針的絕對禁針區(qū)。只要避開五官、神經、大血管等處,注意進針輕淺,面部一樣可行火針,而且火針后不易留下疤痕,不影響面部容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