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武漢,估計大家都會想到熱干面。它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面條爽滑有筋道,醬汁香濃味美,讓人食欲大增。對武漢人或者在武漢呆過一段時間的朋友來說,它不再僅是一種小吃,而是一種情懷,未食而鄉(xiāng)情濃濃,食之則香氣噴噴。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這句詞讓武昌魚聲名在外。武昌魚是鳊魚的一種,肉質(zhì)細嫩、脂肪豐富,清蒸最佳。 “皮薄、漿清、火功正”煎出的豆皮外脆內(nèi)軟、油而不膩,加上鮮肉、鮮蛋、鮮蝦餡料等使得豆皮香酥嫩脆。三鮮豆皮多做為早餐,一般在街頭巷尾各早餐攤位供應(yīng)。中午或晚上在一些特殊的餐廳或老字號飯店也有提供。 武漢的鴨脖分為“精武鴨脖”和“周黑鴨”兩種,是最佳的佐酒小吃。精武鴨脖是將川味鹵方改進制成,具有四川麻辣風格,肉質(zhì)鮮嫩富有彈性,口感刺激,風味獨特;周黑鴨入口微甜爽辣,吃后回味悠長,無論哪一種,都深得人心。除了鴨脖外,鴨鎖骨、鴨掌、鴨舌、鴨腿等都值得品味。 最有名的是潛江五七油燜大蝦,如今已經(jīng)傳遍全國。辣、油厚、口味重是它的特點。到了夏季,在武漢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賣油燜大蝦的招牌,武漢人對此也十分熱衷,消費量逐年增長,價格也不斷攀升。一盤油燜大蝦大概需要100-200元。 歷史悠久的武漢特色小吃,糊湯粉的湯汁,是用野生的小鯽魚熬制成的。把魚洗凈放在文火上熬,等到魚肉熬得不見形,魚骨幾乎溶化,精華全部融于湯里便可。用來做糊湯粉的米粉是用秈稻米磨成漿而成,比一般吃的米粉更細,口感也更加爽滑,味鮮汁濃,回味帶點清甜。一般搭配著油條吃,冬天吃更是滿血復(fù)活啊。 面窩,是武漢的漢族小吃之一,也是武漢特有的。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干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xí)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面窩創(chuàng)始于清光緒年間?,F(xiàn)在還有一些小面窩,用的鐵勺內(nèi)部較小。 武漢的湯包是在蘇式湯包的傳統(tǒng)作法上不斷改進而成的,有名的是“四季美”湯包,武漢四大名小吃之一。用發(fā)酵面皮包裹肉餡,把皮捏成鯽魚嘴狀,用小籠蒸制而成。皮薄、湯多、餡嫩、味鮮,好吃的不得了。吃起來時先輕輕咬破湯包皮,將湯汁吸盡,再吃湯包的面皮和肉餡。 八卦湯是武漢市的漢族傳統(tǒng)名肴。因為烏龜背殼形似古八卦圖,故人們又稱之為八卦,用龜肉制湯,便稱八卦湯。此菜在清末已馳名中外。許多來華旅游的外賓和國內(nèi)旅游者到武漢,總要品嘗此菜,他們將其視為“長壽菜”,吃后永葆青春,延年百歲。 武漢人特別講究煨湯,逢年過節(jié)家中貴賓來訪,特別是“毛腳女婿”第一次上門,必煨湯相待。女婿上門時,還要在湯中下細粉絲或魚圓,表示情意綿長和婚姻圓滿。煨湯罐子一般多用U形陶罐,俗稱吊子。 魚圓是湖北民間的傳統(tǒng)菜品,逢年節(jié)喜慶,餐桌上都少不了魚圓。魚圓制作起源于楚文王時代。據(jù)說文王熊資一次食魚時被刺卡住了喉,當即怒斬廚師,此后,文王食魚,廚師必先斬魚頭,剝魚皮,剔魚刺,剁細制成魚丸。 黃陂三鮮是湖北武漢市黃陂區(qū)的漢族傳統(tǒng)名肴,屬于鄂菜系武漢菜。已經(jīng)流傳數(shù)百年。三鮮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看合而為一的統(tǒng)稱。在當?shù)剡^年或紅白喜事,都會有這樣的菜上席:有“沒有三鮮不稱席,三鮮不鮮不算好“之說。三鮮各有其制作傳統(tǒng)技藝?!包S陂三合”也稱“黃陂三鮮”,由魚圓、肉圓和肉糕組成,制作工藝繁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