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21日,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30周年所慶會議上,吳志攀、樂黛云、張輝、陳躍紅、程巍、曹順慶等教授回顧了中國比較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并建設性地提出未來發(fā)展方向。 樂黛云教授認為學派像籬笆一樣,我們?nèi)绻麡淞⒁粋€籬笆,就把自己圈起來了,我們應該把中國學派打開來,大家都可以來研究,來推動。中國比較文學創(chuàng)始人楊周翰先生曾提出,如果西方人能夠從中國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文學,學會中國人理解和欣賞中國文學的方式和方法,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不同的世界。這種發(fā)現(xiàn)會擴展他們的視野,有助于他們對自己文學特點獲得更深的理解。 樂黛云教授現(xiàn)場致辭 以下是騰訊文化對樂黛云教授發(fā)言內(nèi)容的摘錄: 1985年10月,我們成立了比較文學學會,選取了季羨林教授擔任名譽會長,錢鐘書先生作為我們顧問,也就是名譽會長,楊周翰先生擔任第一任會長。會上,楊周翰教授做了一個主題報告《國際比較文學研究的動向》。楊先生一開始就是把眼光投向國際的,要把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推向世界。 當時,楊先生剛剛參加了巴黎的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他把這個會的情況傳達給我們。第十一屆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的主題發(fā)言是由法國的比較文學元老艾金伯勒做的,題目是《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1980—1985年中國的比較文學》。艾金伯勒在發(fā)言中預言:“中國有十億人口(1985年,中國有十億人口),有悠久的文學傳統(tǒng),中國比較文學的潛力和前景是不可限量的。”這個預言非常準確。 然后楊先生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怎么樣使比較文學學科真正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科? 楊先生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克服國際間存在的片面性。應該研究如何用我國豐富的文學題材和文學實踐去充實世界文學。 楊先生不但指出目標和方向,而且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 1989年,楊先生在美國人文研究中心擔任客座研究員的時候,寫了一篇三萬多字的文章,文章的題目叫做《歐洲中心主義》。文章主要講,世界應該有各種各樣的體系,我們不應該誤認為世界只有一種體系,即歐洲體系。他指出,所謂歐洲中心主義,不過是一種從歐洲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他認為我們研究中國的時候,一定要用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方法。他在歐洲中心論里用了實際的例子,比如說楊先生談到當時美國一個大學者寫的博士論文,這篇博士論文把中國的一些詩人,比如李商隱、孟郊、韓愈、賈島,作為一個群體,認為他們和17世紀歐洲的巴洛克傳統(tǒng)是一致的、相似的。一方面追逐奇幻感官的幻覺,一方面也崇尚超越的民族思想,他們用華麗、奇崛、精雕的巴羅克詩歌來代表中國文學。楊先生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只有牢記中國文人的歷史背景心態(tài),才能很好地理解李商隱的困惑和孟郊的孤獨?!彼枷胧泛臀膶W的交集結合應該是當前我們研究跨學科的第一步,而這個問題早在80年代就被楊周翰先生提出來。楊先生還認為,如果西方人能夠從中國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文學,學會中國人理解和欣賞中國文學的方式和方法,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不同的世界。這種發(fā)現(xiàn)會擴展他們的視野,有助于他們對自己文學特點獲得更深的理解。 楊先生這些論點今天我們正在做,一直在往前走。重溫楊先生的這些理論,會發(fā)現(xiàn)楊先生的確是我們中國比較文學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帶領著中國比較文學前進了30年。今后中國比較文學應該怎么走,楊先生已經(jīng)給我們解讀了,我覺得有幾點可以提出來作為今后發(fā)展的方向。 第一,我們的任務是世界性的,要讓比較文學學科真正成為世界性的學科,不能局限于某一個地區(qū),不能局限于某一個學派。有學派就會有中心,有中心就會有邊緣化和排他性?,F(xiàn)在我們應該建構互相溝通、互相對話的互利雙贏的共同體。我認為學派是像籬笆一樣。我們?nèi)绻麡淞⒁粋€籬笆,就把自己圈起來了。楊先生提出國際間還存在片面性。根據(jù)他的指示,我們應該把中國學派打開來,大家都可以來研究,來推動。 第二,不能用解釋這種文化的方法,去解釋別的文化的方法。就是說一文化只能用它自己所產(chǎn)生的方法來解釋它的特點,而不能用另外文化的方法來解釋。要解釋中國文化,就應該用中國文化自身提出來的現(xiàn)象、提出來的理論去解釋。從古希臘開始,修辭學、闡釋學、和詩學一直是西方人文學科的三大支柱。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在于表音的拼音文字和表意的漢字,這是兩種不同文化的載體。表音的拼音文字,一個字一個字并沒有什么意思,而中國漢字是一種表意,一個字有它的含義。西方的修辭學、闡釋學都要破解文字,去探求文字背后的意義。中國特殊的文字來源使中國產(chǎn)生了不同于西方修辭學和闡釋學的書籍。只要從文字開始,找尋他本身的意義,不需要去尋找他背后的意義?;谛揶o學、闡釋學的不同,中國詩學和西方詩學也有很多不同觀點。我想這是我們今后要著力研究的問題。 第三,楊先生在30年前就特別強調(diào)了文學多元性,而且在多元性里邊特別強調(diào)差異性,楊先生說“我一直在強調(diào)差異和獨特性,但是我絕不是對類同,即不同文學和文化間互相重疊的領域視而不見,只是我相信,差異比類似更能促進相互的理解?!?/p> 人類歷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衷于文化、族群、人類史、宗教學的問題。跨文化性和跨文化研究,跨文化性和跨文化問題,隨之而產(chǎn)生。我們在各學科的研究中都能看到這種跨文化性。隨著跨文化的交融,多元文化、文化間、跨文化通常是能夠互相補充,互相促進。首先是多元文化,然后是文化間,然后是跨文化,怎么跨過去,怎么互相理解差異。 楊周翰先生在他生命最后,歐洲中心主義論壇中,非常熱情地呼喚要拆除中心,就是Decentralization,要撤銷中心、撤除中心,他呼喚一種以各自文化為特點進行交流對話,互相印證、互相參照、互相補充的新階段的比較文學。楊先生的這些主張,對于今天推動和建設人類命運的共同體,建設人和自然的共同體,爭取全世界人民的和諧共存互利雙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0多年來,他一直是這樣讓我們來從事比較文學,我們也是按照他的要求不斷來做的,所以我們才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30周年所慶會場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 吳志攀教授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 張輝教授 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陳躍紅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程巍教授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 曹順慶教授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學術顧問聘任儀式 余云烈先生“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獎教金”捐贈儀式 (騰訊文化實習生 舒心馨 編輯整理)返回騰訊網(wǎng)首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