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系指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細胞變性、壞死和間質炎癥,導致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礙和周身癥狀的疾病。以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多汗,甚則肢冷為特征。少數重癥患兒則可發(fā)生心陽虛衰,陽氣暴脫而危及生命。常繼發(fā)于感冒、麻疹、痄腮、泄瀉等病之后。本病屬“心癉”范疇。 12.1 診斷依據 12.1.1 主要指標: 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腦綜合征。有奔馬律或心包磨擦音。心臟擴大,心電圖有嚴重心律失常,包括除頻、偶發(fā)性早搏以外的異位節(jié)律,Ⅱ度Ⅱ型以上的房室傳導阻滯,以及竇房或雙束支、三束支傳 導阻滯,或明顯的ST- T改變或低電壓。 12.1.2 次要指標: 發(fā)病同時或1~3周前有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病毒感染史。有明顯乏力、蒼白、多汗、心悸、氣短、胸悶、頭暈、心前區(qū)痛、手足涼、肌痛等癥狀,上述表現至少具備兩種。嬰兒可有拒食、紫紺、四 肢涼、雙目凝視等,新生兒可結合母親流行病學史作出診斷。心尖第Ⅰ心音明顯低鈍,或安靜時有心動過速。心電圖有輕度異常。病程早期可有血清CPK、CPK- MB、GOT、LDH增高。病程中多有抗心肌抗體(AHA、HRA)增高。 12.1.3 病原學診斷: 自患兒糞便、咽拭子分離出病毒。自患兒心包穿刺液或血液中分離出病毒。心內膜心肌活檢,或患兒死后自其心包、心肌或心內膜能分離出病毒。 12.1.4 具有主要指標2項或主要指標1項及次要指標2項者(都要求有心電圖異常指標),可臨床診斷為心肌炎。同時具備病原學3項指標之一者,可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凡不完全具備以上條件,但臨床懷疑為心肌炎,可作 為“疑似心肌炎”進行長期隨診。 12.1.5 應除外風濕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結核性心包炎、結締組織病和代謝性疾病的心肌損害,原發(fā)性心肌病、先天性房室傳導阻滯、高原性心臟病、克山病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以及電解質紊亂或藥物引起的心電圖改變等疾病。 12.2 證候分類 12.2.1 邪熱犯心: 發(fā)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或腹痛,泄瀉。兼見面色 白,氣短,乏力,多汗。年長兒可訴有胸悶,心前區(qū)痛,心悸。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浮數或結代。 12.2.2 痰瘀互結: 胸悶氣短,心悸頭暈,時欲嘔惡,胸痛嘆息,甚者咳喘不能平臥。舌微紫,舌苔白膩,脈滑或結代。 12.2.3 心陽虧虛: 心悸頭暈,神疲乏力,時有低熱,自汗盜汗,納呆食少,面色萎黃,易感外邪,感邪后諸癥加重。舌淡紅,舌苔薄白,脈細無力或結代。 12.2.4 心氣不足: 心悸不安,短氣乏力,頭暈目眩,面色欠華,動則汗出,夜寐不寧。少苔或剝苔,脈細無力或結代。 12.2.5 氣陰兩虛: 心悸不寧,活動后尤甚,少氣懶言,神疲倦怠,頭暈目眩,夜寐不安,煩熱口渴。舌偏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結代。 12.3 治療方案 12.3.1 辨證施治 12.3.1.1 邪熱犯心證: 清熱解毒,方如銀翹散加減。 12.3.1.2 痰瘀互結證: 化痰寬胸,活血化瘀,方如栝蔞薤白半夏湯合失笑散加減。 12.3.1.3 心陽虧虛證: 溫振心陽,方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 12.3.1.4 心氣不足證: 養(yǎng)心復脈,方如炙甘草湯加減。 12.3.1.5 氣陰兩虛證: 益氣養(yǎng)陰,方如炙甘草湯合生脈散加減。 12.3.2 其他療法 12.3.2.1 中成藥: 急性期可選用疏風清熱解毒類中成藥;遷延期可選用生脈散等益氣養(yǎng)陰類中成藥。 12.3.2.2 針灸: 主穴取心俞、巨闕、間使、神門、血海等,配穴取大陵、膏肓、豐隆、內關等,用補法。耳針取心、交感、神門、皮質下等。 12.4 注意事項 12.4.1 并發(fā)癥處理: 心力衰竭可用地高辛,并加用利尿劑。心源性休克除加速靜脈滴注腎上腺皮質激素外,可靜脈推注大劑量維生素C注射液,并加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12.4.2 患兒應絕對臥床休息,吸氧,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劑。注意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特別是心率、呼吸、面色。 12.4.3 飲食宜富含營養(yǎng),易消化,少量多餐。 12.4.4 本病需與風濕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和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等鑒別。 12.5 療效評定 12.5.1 治愈: 癥狀、體征消失,心電圖及實驗室檢查指標恢復正常。 12.5.2 好轉: 癥狀減輕,體征減少,心電圖及實驗室檢查指標明顯改善。 12.5.3 未愈: 癥狀、體征依舊,心電圖及實驗室檢查指標無變化或進展。 12.6 病名注釋 本病證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第5條,第4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