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皮、大餡兒、十八個褶”,說起天津衛(wèi)的小吃,最先被大家想起的應該就是天津的代表小吃“天津三絕”: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和耳朵眼炸糕。 來到天津的游客,或多或少的都會買上一些帶回去,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這些天津地道小吃。而天津人的日常飲食中也離不開這天津三絕,并且這三絕已經(jīng)成為了天津人民的自豪。 “天津三絕”是怎么來的?它們的歷史是怎樣的?可能有很多土生土長的天津人也說不上來,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天津三絕”被人遺忘的歷史。 聲名大振的“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創(chuàng)始于1858年。當年在河北武清縣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yǎng)子,故取乳名“狗子”。高貴友十四歲來津學習手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由于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后,高貴友已經(jīng)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于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于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jīng)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jù)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嘗后大悅,曰:“山中走獸云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睆拇耍凡焕戆用暣笳?。隨后陸續(xù)開設了分店。 因胡同而得名——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清光緒庚子年間,耳朵眼炸糕店的第一代掌柜劉萬春由原來推著獨輪車在鼓樓、北大關一帶走街串巷流動售貨,改為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門外大街上擺攤設點現(xiàn)做現(xiàn)賣。后來,劉萬春與他的外甥張魁元合伙,在北門外大街租下一間八尺見方的門臉,掛起“劉記”炸糕的招牌,辦起了炸糕店。起初,每天不過賣二、三十斤左右,由于劉萬春的炸糕選料精,制作細,物美價廉,因而在北門外眾多的炸糕鋪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使劉萬春贏得了“炸糕劉”的綽號,買賣日漸興隆。尤其是每當逢年過節(jié)時,人們愿意借“糕”字的諧音,取步步登高之意。故逢年過節(jié)時,人們更是爭先購買,互相饋送,使得炸糕生意蒸蒸日上。劉記炸糕店開始顯露名聲,因為炸糕店緊靠一條只有一米多寬的狹窄胡同─耳朵眼胡同,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日偽時期,耳朵眼炸糕店曾被迫加入商會,起名“增盛成”,但并不為群眾所接受。久而久之,增盛成的官號逐漸被人們遺忘,而耳朵眼的綽號卻不徑而走,廣為流傳。 十八街麻花,兩個版本,兩個故事 版本一: 早在清朝末年,在天津衛(wèi)海河西側,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桂發(fā)祥”。 這個人炸麻花有一手絕活,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后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后來店里有個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酥脆可口,香氣撲鼻。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 “桂發(fā)祥”麻花成為“天津三絕”之首。如今的“桂發(fā)祥”的招牌是由書法名家趙半知所題寫。 版本二: 范桂林,河北省大城縣人,幼年喪父,因旱荒與兄范貴材隨母乞討來津,先后在李富貴麻花鋪和劉老八麻花鋪學徒,隨著兩家店鋪倒閉歇業(yè),范氏兄弟又與人合伙在河東杜莊子炸麻花,不久,因地點偏僻將店鋪前往鬧市區(qū)。范氏兄弟各開麻花鋪,分別取名“貴發(fā)祥”、“貴發(fā)成”,其中,“貴發(fā)祥”技高一籌,生意興隆。 當時,麻花制作技藝墨守成規(guī),千遍一律。范桂林精于思考,反復探索,創(chuàng)新在麻花白條中間夾放一條含有桂花、閩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條。炸出來的麻花香甜味美,堪稱獨特。這種夾餡什錦麻花風味獨特,口感油潤,酥脆香甜,造型美觀,久放不綿,因而蜚聲津門,備受群眾青睞。后由于貴發(fā)祥店鋪地處東樓十八街,人們均以“十八街麻花”相稱,范貴林也隨之揚名,獲“麻花大王”美譽。 兩個不同版本的傳說,都為“十八街”麻花的歷史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而如今,“十八街”麻花已經(jīng)成為了天津小吃中的代表,又香又酥的麻花,想一想就已經(jīng)令人垂涎欲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