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的為重點實驗) 實驗一: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 ** 1、實驗材料的選擇: (1)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生物組織中的糖類有還原糖和非還原糖兩類。常見的還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和麥芽糖;蔗糖(甘蔗莖、甜菜的塊根等)、淀粉(馬鈴薯、番薯的塊莖等)是非還原糖。在雙子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為淀粉暫時儲存在葉子內,因此最好不用雙子葉的葉子作為實驗的材料。有些單子葉植物,如韭菜,葉子內雖然含有大量的可溶性還原糖,但由于葉片中葉綠素顏色較深,對于鑒定時的顏色反應起著遮蓋作用,導致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一般也不選用。本實驗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還原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組織,而且要求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于白色,如蘋果和犁的果實,也可以用白色的甘藍葉、白蘿卜替代。經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和白蘿卜。 (2)脂肪的鑒定:所用材料要求一脂肪含量高,二有一定大小做徒手切片,花生種子符合本實驗的要求。實驗前要將花生種子浸泡3~4h,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3)蛋白質的鑒定:適宜材料有豆?jié){、雞蛋清。若用雞蛋清,必須按要求稀釋,否則影響實驗效果,而且實驗后易粘住試管壁不易洗刷 2、試劑的選用及注意事項: (1)可溶性還原糖鑒定過程中,因斐林試劑很不穩(wěn)定,故應將組成試劑的兩種溶液分別配制,使用是再加以混合,即現(xiàn)配現(xiàn)用。切不要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實際上這個反應利用的是斐林試劑中的氫氧化銅作為弱氧化劑參與還原糖的反應,而氫氧化銅放置過久沉淀過多則不利于反應。 在水浴加熱時,試管底部不要觸及燒杯底,以防止試管受熱不均勻而爆裂;并注意試管口也不要朝向自己或他人,防止沸騰的溶液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另外,加入的斐林試劑不要太多,反而會使實驗效果不理想。 (2)脂肪鑒定實驗鍵是能否切出符合要求的薄切片,太厚光線不能通過。 (3)蛋白質的鑒定實驗中,使用雙縮脲試劑時,應先加試劑A(NaOH),造成堿性環(huán)境后再加入試劑B(CuSO4)(注意和使用斐林試劑的區(qū)別)。另外試劑B不能太多,否則硫酸銅的藍色將遮蓋顏色反應的真實效果。 3、斐林試劑與雙縮脲試劑的區(qū)別: (1)溶液濃度不同(課本) (2)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試劑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它在加熱的條件下與醛基反應,被還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可用于鑒定還原糖的存在,實驗中溶液顏色的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發(fā)生的是雙縮脲反應。雙縮脲反應的實質是在堿性條件下,Cu2+與雙縮脲發(fā)生的紫色反應。而蛋白質分子中有很多與雙縮脲(H2NOC-NH-CONH2)結構相似的肽鍵,所以蛋白質都能與雙縮脲發(fā)生顏色反應,可以使用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的存在。 (3)使用方法不同:見課本,注意NaOH和CuSO4的使用先后順序。 二.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的流動 * 1、顯微鏡的結構: 2、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顯微鏡的鏡頭有兩種:目鏡和物鏡。目鏡可從鏡筒上端開口處插入,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反比“,即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目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大。而物鏡的上端有螺絲,可旋轉固定在鏡筒下端連接的轉換器的3個開口上,且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正比”,即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焦距調好后鏡頭與蓋玻片的距離越遠,物鏡越短,放大倍數越?。环粗?,放大倍數越大。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在顯微鏡下所成物象為倒立放大的虛象。 此外,由于低倍物鏡的通光量比高倍物鏡的通光量大,所以低倍鏡的視野較明亮;而高倍物鏡,雖然放大倍數大,實際觀察到的標本區(qū)域小,視野教暗 (2)視野中出現(xiàn)異物有三種情況:在物鏡上、目鏡上和裝片上。如移動裝片異物不動,說明不在裝片上;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鏡,仍可觀察到,說明不在物鏡上,可判斷異物在目鏡上。 (3)低倍鏡觀察:將裝片放到載物臺上,使標本正對通光中心,用壓片夾壓住裝片;雙眼注視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下降鏡筒至距玻片2mm~3mm處(不要讓物鏡觸及玻片),左眼注視目鏡轉動粗準焦螺旋,上升鏡筒,當看到物像時,調節(jié)洗準焦螺旋,直到看清物象為止。轉動轉換器,當由低倍鏡轉換成高倍鏡時,物象變大,視野范圍變小、變暗,因此,換高倍鏡之前,一定要把觀察的物象移到視野的中央,并且將反光鏡的平面鏡換成凹面鏡,同時擴大光圈。 (4)使用顯微鏡的程序:取鏡-----安放----對光---壓片---觀察 (5)下降鏡筒時,一定要側目注視物鏡,防止鏡頭觸及玻片而壓碎玻片或損壞透鏡 (6)有必要使用高倍鏡時,必須先在低倍鏡下將目標移到視野中心,然后轉換成高倍鏡。因為低倍鏡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數小,但看襖的標本范圍大,容易找到目標,而高倍鏡看到的只是低倍鏡視野的中心部分 (7)使用高倍鏡后必須使用細準焦螺旋調焦,而不能用粗準焦螺旋。 3細胞質流動的觀察:由于細胞質基質是透明的,顯微鏡下不容易觀察到細胞質流動的現(xiàn)象,所以要找到大型細胞器作為參照物來觀察。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可作為參照物,通過觀察葉綠體位置的變化,可證明細胞質的流動,同時還可以進一步觀察細胞質的流動速度和流動方向。細胞質流動的速度跟細胞新陳代謝的旺盛程度成正比。 三、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 1、選材:應選取有絲分裂旺盛的細胞,如植物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 2、解離就是用要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于最后制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液中酒精的作用是迅速殺死細胞,固定細胞的分裂相;而鹽酸的作用是使洋蔥細胞的細胞壁軟化,并使細胞間的中膠層物質溶解,從而達到分離細胞的目的。另外解離時間不宜過短,否則根尖未充分解離,壓片時細胞分不開;但又不能太長,否則使根尖過分酥軟,無法進行漂洗和染色,且染色體成分被破壞。這一步是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 3、漂洗的目的是去除根中多余的解離液,特別是鹽酸,因為染色時用的是堿性染料龍膽紫,酸與堿發(fā)生反應會影響染色效果 4、染色時間亦不能過長,否則會使染色體與周圍的其他結構均被著色,這樣就無法形成顏色上的反差,不便于觀察。 5、在制片時要用拇指按壓蓋玻片,目的是使細胞分散,不至于重疊。 6、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胞被固定在有絲分裂的某個階段,若在視野中找不到處于某個時期的細胞時,可以適當移動玻片 四、比較過氧化氫沒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注意事項:1、過氧化氫的來自肝臟,且肝臟必須是新鮮的(保持酶的活性)。 2、實驗注意比較實驗必須嚴格遵守等量、同時等原則。 五、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注意事項:1、實驗目的:證明酶的專一性 2、遵循等量性原則 3、酶催化結果的檢驗:因為淀粉的水解產物中有還原性糖,故可以用斐林試劑檢驗還原糖的存在,從而說明淀粉酶催化水解了淀粉;而蔗糖則不能水解,其本身不能與斐林試劑反應。所以此實驗的關鍵在于蔗糖的純度和新鮮度,如果其中混有少量的葡萄糖或果糖,或蔗糖放置久了受細菌作用,部分分解成了單糖,則與斐林試劑共熱時能生成磚紅色的沉淀,使人產生錯覺。 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 1、取材時要選用新鮮的顏色較深的葉片,以便使濾液中含較多的色素 2、研磨時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為了研磨的充分,更有效的破壞細胞結構;加入少許碳酸鈣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在研磨過程中,葉綠素受到破壞。因為葉綠素分子結構中含有一個鎂原子,當細胞破裂時,細胞液內有機酸的氫可以取代鎂原子而成為褐色的去沒葉綠素,碳酸鈣可中和有機酸以防止去鎂反應的發(fā)生 3、研磨時要迅速、充分。一是因為丙酮容易揮發(fā);二是為了使葉綠體完全破裂,從而能提取出較多的色素;二是葉綠素極不穩(wěn)定,能被活細胞中的葉綠素酶水解而破壞。 4、制備濾紙條時,要將濾紙條的一端剪去兩角。這樣可以使色素在濾紙條上擴散均勻,便于觀察實驗結果。 5、畫濾液細線時,一定要細且直。這樣可以防止色素帶重疊,使色素分子均勻分布在一條直線上,做到擴散起點一致。重復劃2~3次,是為了增加濾液細線上的色素分子數量,使實驗效果更加明顯。 6、分離色素時,一定不要讓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接觸到層析液,這是因為色素易溶解于層析液中,導致色素帶不清晰,影響實驗效果。 7、識記實驗結果的色素帶分布及寬窄(四種四素擴散速度的先后順序為: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 七、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1、實驗材料的選擇 最常用的實驗材料是紫色洋蔥鱗片。它的外表皮細胞的液泡較大,細胞液中有紫色的花青素,在顯微鏡下,紫色大液泡十分明顯,能方便地觀察到質壁分裂及其復原的過程。如無紫色洋蔥,可用葫蘆蘚或其他蘚類植物的葉片代替。選擇材料必須都是活細胞,因為只有活細胞的原生質才具有選擇透過性,否則將不會出現(xiàn)質壁分離及其復原現(xiàn)象/ 2、由于細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因此,在質壁分離后。細胞壁以內細胞膜以外的物質是外界溶液,即蔗糖 3、質壁分離能夠發(fā)生的外界條件是因為外界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因此通過具有一系列濃度梯度的溶液依次做質壁分離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的臨界濃度,即可測的細胞液的濃度。 4、此實驗若用KNO3溶液,可觀察到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后又發(fā)生了自動復原,原因是細胞主動吸收了K+ 和KNO3-。 八、植物向性運動的實驗設計與觀察(單一變量和對照性原則、對照性原則) 九、動物激素飼喂小動物的實驗(注意3個實驗組的對比方法,得出的結論) 十、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 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制備雞血細胞液時,要在去新鮮雞血的同時加入抗凝劑,使血液分層,取下層血細胞沉淀。另外,此實驗的材料不能用哺乳動物(如人、狗)的血替代。 2.獲取較多DNA的關鍵是向雞血細胞液加入足量的蒸餾水,以便使細胞膜和核膜破裂,核內物質釋放出來。 3.特別要注意實驗中的3次過濾:第一次過濾的目的是為了除去血細胞破裂后殘余的膜碎片以及細胞器碎片,第二次過濾(加水稀釋NaCL)是為了初步將DNA與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蛋白質等有機物以及其他雜質分離,第三次過濾?。ㄓ镁凭┦菫榱诉M一不除去蛋白質等有機物,從而得到較純凈的DNA. 第一、三次過濾要用濾液,使用的紗布為1~2層;第二次過濾要用濾出的粘稠物,使用的紗布是多層。 4.實驗中有6次攪拌,除最后一次攪拌外,前5次攪拌均要朝向一個方向,并且在析出DNA,DNA再溶解和提取中,各步攪拌都要輕緩,玻璃棒不要直插燒杯底部,防止DNA分子斷裂。 5.特別注意實驗中有兩次使用蒸餾水:一次在第1步,加水是為了使血細胞洗水膨脹破裂,加水后必須充分的攪拌,不應少于5min,使血細胞充分破裂;第二次加蒸餾水是在第3步,加水是為了喜事氯化鈉溶液。 6.實驗中有三次加氯化鈉溶液。在步驟2中,當加入氯化鈉后,必須充分晃動燒杯,使二者混合均勻,加速染色質中DNA與蛋白質分離,使DNA充分游離并溶解在氯化鈉溶液中。在步驟5中,加氯化鈉溶液也是為了DNA的再度溶解,不過這時溶液中蛋白質含量已很少。在步驟8中,加的氯化鈉溶液的濃度比前2次低的多,但還是為溶解DNA。 7.在步驟7中,必須使用冷的酒精。 十一、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 實驗中的兩個小筒,分別相當于動物體內儲存精子和卵細胞的器官(精巢和卵巢)。為了保證D和d配子與自然狀態(tài)下相似,即1:1,小筒內的D和d小球的數量應該相等。而且抽取小球時,為了保證每次抽取到D 或d的概率相等,應該進行有放回的抽取。抽取的過程即為受精。 十二、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 調查某遺傳病的發(fā)病率應該在人群中隨機抽樣,而調查該病的遺傳規(guī)律,如X染色體的隱性遺傳,則應該調查某患病家族的遺傳病歷史。 十三、用當地某種生物做有性雜交的實驗(見課文) 十四、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樣方法。(常見的有五點取樣法、等局取樣法) 動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標志重補法。 十五、設計并制作小生態(tài)瓶,觀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1制作的小生態(tài)瓶應該是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即應該有非生物的物質(空氣,水等)、非生物的能量(太陽能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必須能夠進行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生物之間要有合適的食物鏈結構,生物的數量不宜過多。小生態(tài)瓶必須上一透明的,這樣可保證生態(tài)瓶中有充足的太陽能。當然,小生態(tài)瓶一定要封閉。 2.觀察穩(wěn)定性:通過觀察植物、動物的生活情況,水質變化,基質變化等判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十六、觀察二氧化硫對植物的影響。* 1.用注水法測出3個玻璃罩的容積(L),用溢水法測出放入植物后玻璃罩的容積,從而計算出要得到14mg/m3和28mg/m3的二氧化硫所需的亞硫酸納的量。 2.玻璃板涂抹凡士林的目的是為了密封,防止二氧化硫泄漏 3.3號玻璃罩的植物為對照組,注意除了二氧化硫濃度不同外,3個玻璃罩內的條件應該完全一樣(單一變量原則) 4.二氧化硫能破壞葉綠素,故植物器官受損的先后順序為:葉----葉柄-----整個植物, 成熟葉----老葉----幼葉 |
|
來自: 昵稱28045543 > 《收集丹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