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診斷學之望色 品讀中醫(yī)智識,須細酌慢飲,方能漸入佳境
二,望色 望色,又稱色診。是醫(yī)生通過觀察病人全身皮膚色澤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臨床上多以望面部色澤變化為主。 1,面部色診的原理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空竅:泛指九竅[九竅指人的雙目,雙耳,雙鼻孔,口,二便通道]、汗竅、津竅、精竅等人體與外界相通達的孔竅)。可見通過面部色澤來判斷疾病,是因為面部血脈分布豐富。另外,面部皮膚薄嫩,體內氣血盛衰變化,較易通過面部色澤變化顯露出來。 2,面部色診的意義 可判斷氣血的盛衰:面色紅潤光澤,為氣血充盛;面色淡白無華,為氣血不足;面色晦暗青紫,為氣血瘀滯。 可識別病邪的性質:機體感受的病邪不同,會引起體內不同的病理變化,反映在面部的色澤當然也不同。面部色赤多為熱邪,色白多為寒邪,色青紫多為氣滯血瘀,面目色黃鮮明為濕熱熏蒸。 可確定疾病的部位: ① 按照五色與五臟的對應關系診察: 青為肝色, 赤為心色, 白為肺色, 黃為脾色, 黑為腎色。 常態(tài)時,五色隱現(xiàn)于皮膚光澤之間,含而不露。一旦臟腑有病,則病色可明顯暴露于外,稱為真臟之色外露。 ② 按照顏面的臟腑分部位診察: 顏面的臟腑分部有兩種: 其一:根據《黃帝內經—靈樞·五色篇》來劃分,整個面部與人體內在臟腑一一對應。 人體面部的部位及命名
注釋:首面:指人體庭額部分。 闕上:指天庭之下至眉間這個部位,可反應咽喉的病變。 闕中:即“闕”,指鼻根部上兩眉毛之間的部位,可診察肺部的疾病。 山根:眼睛中間的部位,因是鼻子的起點,以鼻象征山,山之根,所以名為山根。 年壽:指印堂與山根之間的部位,即兩眉之間至鼻根。 證: 指對疾病所處的一定階段的病機概括,或非疾病機體一定階段的機體狀態(tài)的概括。 候: 指這種病機或狀態(tài)的可被觀察到的外在表現(xiàn)。
其二,根據《黃帝內經——素問.剌熱》來劃分: 左頰候肝,右頰候肺,額候心,鼻候脾,頦(下巴)候腎。
當臟腑有病時,可在面部對應的區(qū)域出現(xiàn)色澤的改變,通過觀察有助于判斷病變的具體臟腑定位。不過,疾病的變化十分復雜,對面部臟腑分部的望診不能過于機械,要結合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靈活運用,將面部色診,分部色診,四診資料綜合起來分析判斷。 預測疾病的輕重與轉歸: 要預測疾病的輕重和轉歸,“澤”比“色”更重要。色屬陰主血,常反映血液的盈虧與運行狀況;澤屬陽主氣,常反映臟腑精氣和津液的盛衰。不論何色,凡無光澤,均屬病重,預后較差。 3,常色與病色 常色即健康人面部的色澤。常色表現(xiàn)為有胃氣和有神氣兩大特點。有胃氣表現(xiàn)是隱約微黃,含蓄不露。有神氣表現(xiàn)是光明潤澤,容光煥發(fā)。 常色有主色和客色之分: 主色:清代太醫(yī)吳謙編修的《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中說:“五臟之色,隨五形之人而見,百歲不變,故為主色也”,按照五行理論,一般木形人膚色青,火形人膚色紅,土形人膚色黃,金形人膚色白,水形人膚色黑。這是稟賦不同所致。 客色:是指受各種非疾病因素(如氣候,晝夜,情緒,飲食等)影響,面部發(fā)生的色澤變化。 氣候:如春季面色稍青,夏季稍赤,長夏稍黃,秋季稍白,冬季稍黑。 晝夜:白晝衛(wèi)氣浮于表,面色略顯紅潤,黑夜衛(wèi)氣沉于里,面色微淡。 情緒:喜則面赤,怒則面青,憂則色沉,思則面黃,悲則澤減,恐則面白。 飲酒:酒后脈絡擴張,則面紅目赤,飽則面容潤澤光亮,過饑則面色澤減而微枯。 病色:人體在疾病狀態(tài)下面部出現(xiàn)的異常色澤。病色以晦暗枯槁或鮮明暴露為特點。 凡五色明亮潤澤者,稱為善色,雖病而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榮于面的表現(xiàn),多預后良好。 凡五色晦暗枯槁者,稱為惡色,表明臟腑精氣衰敗,不能上榮于面,多預后較差。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記載
4,五色主病 病態(tài)面色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常見異常色,分別提示不同臟腑和不同性質的疾病。 ①青色:主淤血,肝病,寒證,痛證,驚風。多因經脈瘀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面色淡青,多為虛寒證。 面色青黑,多為實寒證,劇痛,也可是肝病遷延日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憋悶疼痛者,多屬心陽虛衰兼心血瘀阻的胸痹。 心陽暴脫證:心悸,胸痛反復發(fā)作,突發(fā)劇烈胸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冷汗不止。 肺氣雍塞:咳喘氣促,呼吸不利。 小兒高熱,若見眉間,鼻柱,唇周色青,多屬驚風或驚風先兆。 ②赤色:主熱證,亦見于戴陽證(指重病后期出現(xiàn)面紅顴赤的征象,系陰寒過盛,虛陽上越之假熱證)。多因熱盛而絡脈擴張,面部氣血充盈所致,亦見于虛陽浮越。 滿面通紅者,多屬外感發(fā)熱或臟腑火熱熾盛的實熱證。 兩顴潮紅者,多屬陰虛陽亢的虛熱證。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顴頰部嫩紅如妝,游移不定者。為戴陽證,是真寒假熱的危重證。 ③ 黃色:主脾虛,濕證。多因脾虛不運,氣血不足,面部失榮或濕邪內蘊所致。 萎黃:面色淡黃而晦暗不澤,多屬脾胃氣虛,氣血不足。 黃胖:面色淡黃而兼虛浮者,多屬脾氣虛弱,濕邪內盛。 黃疸:面,目,尿俱黃者。 陽黃:如黃色鮮明如橘皮者,乃濕熱熏蒸為患,多為肝膽濕熱或脾胃濕熱。 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者,乃寒濕郁滯所致。 面色蒼黃,多屬肝郁脾虛。 ④ 白色:主氣血不足,寒證,脫血。多由氣虛血少,或陽虛,不能上榮于面所致。 面色淡白無華,伴舌,唇色淡者,多屬氣血不足。 面色淡白少華,多為氣虛。 面色光白,多為陽虛。 面色蒼白,多屬陽氣暴脫之亡陽證,或陰寒凝滯,血行不暢之實寒證或見于大失血之人。 ⑤ 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多因腎陽虛衰,水飲不化,陰寒內盛,血失溫養(yǎng)或腎精虧虛,面部失榮所致。 面黑淡黯者,多屬腎陽虛,因陽虛火衰,水寒不化,血失溫煦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屬腎陰精虧虛,陰虛火旺,虛火灼陰,面部失養(yǎng)所致。 眼眶周圍色黑者,多屬腎虛水飲或寒濕帶下。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者,多為瘀血久停所致。 5,望色十法 望色十法是清代醫(yī)家汪宏根據《靈樞.五色》的色診論述,搜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著作中的望診資料,歸納整理出的色診要領。望色十法載入了他的中醫(yī)診斷學專著《望診遵經》中。 十法:是指望色的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分別判斷疾病的表,里,陰,陽,虛,實,新,久,輕,重。望色十法既是臨證察色的要領,也是觀察面色動態(tài)變化的法則。 浮沉:浮是病色浮顯于皮膚之表,主表證; 沉是病色沉隱于皮膚之內,主里證。 面色由浮轉沉,是病由表入里;由沉轉浮,是病自里出表。 清濁:清是面色清晰鮮明,主陽證; 濁是面色渾濁晦暗,主陰證。 面色由清轉濁,是病從陽轉陰;由濁轉清,是病由陰轉陽。 微甚:微是面色淺淡,主虛證; 甚是面色深濃,主實證。 面色由微轉甚,是病因虛致實;由甚轉微,是病由實轉虛。 散摶:散是病色分散而稀疏,主新病,或病邪將解; 摶是病色結聚而深滯,主久病,或病邪漸聚。 面色由摶轉散,是病雖久而邪將解;由散轉摶,是病雖近而邪漸聚。 澤夭:澤是面色潤澤明亮,主精氣未衰,病輕易治; 夭是面色枯槁晦暗,主精氣已衰,病重難醫(yī)。 面色由澤轉夭,是病趨重危;由夭轉澤,是病情好轉。 6,望色的注意事項 通過比較辯別病色: ① 將病人面色與周圍人的常色相比較。 ② 將病人面部的局部色澤變化,與其自身對應部位的面色進行比較。 ③ 若病人素體膚色較深,不易辯別,應結合其它診法進行綜合判斷。 面部望診須與其他部位望診相結合。 (2013年6月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