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葉性肺炎屬急性感染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大多為肺炎雙球菌所致,少數(shù)由葡萄球菌和肺炎桿菌等引起。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起病急驟,寒顫、高熱、胸痛、咳嗽、氣急,咯吐混少量血液或呈鐵銹色痰;嚴重者可有嗜睡、煩躁,甚至譫妄、昏迷、休克。
本病的針灸治療,上世紀50年代末已有報道。早期主要用刺灸之法,雖然例數(shù)不多,但證明針灸確有一定效果。近年來則多采取小劑量藥物經(jīng)穴注射。一般用的藥物為抗菌素,但有的以注射用水作穴位注射,同樣取得滿意效果,表明起治療主導作用的還是對經(jīng)穴直接刺激的結(jié)果。進一步與西藥治療組對照,發(fā)現(xiàn)穴注組在主要臨床癥伏的消失時間和治愈率上,與西藥組并無明顯差異,而退熱時間,肺部陽性體征和X線所見的消失時間,則均較藥物組為快,平均住院時間亦較短,且都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
(一)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肺俞、風門。
配穴:大椎、肺熱、曲池。
肺熱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0.5寸。
2.治法
藥液:青霉素注射液、注射用水。任選其中一種。如用青霉素應先作過敏試驗,證明皮試是陰性者。
治法先取主穴,每次選一穴。以5號齒科注射針頭刺入穴位,得氣后(肺俞、風門等背部穴位切忌過深)兩側(cè)各注入0.5ml青霉素水劑(內(nèi)含青霉素2萬~4萬單位)或1ml注射用水。過1小時后,再選一備用穴,兩側(cè)各注入與上述同等量的青霉素水劑或2ml注射用水(如為大椎穴,則注入1ml注射用水)。每日2次,連續(xù)治療。待體溫正常,癥狀改善后,改為每日1次,直至痊愈。
3.療效
以穴位注射法治療191例,治愈率為85.51%~100%。
(二) 其他措施
1.臥床休息,多飲水,進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食物。必要時靜脈補液。
2.呼吸困難、紫紺者應吸氧。
3.高熱者,可配合冰袋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法。
4.如發(fā)生中毒性休克,應進行抗休克治療。其針灸治療可參考“休克”一節(jié)。
5.肺部陰影一般于3周~4周后完全吸收,如未吸收,可在背胸部病灶對應部位拔火罐。還可以配合中藥治療。
【古案選介/名家驗案】
黃××,女,12歲,中學生。
主訴:(代訴)患者發(fā)燒,咳嗽,吐白色泡沫痰已5天。
病史:患兒患病5天,體溫在38℃以上,胸痛,呼吸急促,口唇發(fā)紺,咯鐵銹色痰,時有神昏譫語,驚厥、經(jīng)注射青霉素等藥,癥狀未見減輕,求針灸治療。
檢查:患者急性篤重病容,體溫40℃,脈洪大數(shù),舌質(zhì)紅,苔厚膩,右肺呼吸音低,可聞及細濕羅音,心率120次/分,律齊,經(jīng)本院X線透視為右肺上葉致密陰影。
診斷:右側(cè)大葉性肺炎。
治則:清熱解毒,熄風開竅。
取穴:大椎、巨骨、曲池、內(nèi)關、中脘、足三里、三陰交、云門、俞府。
治法:毫針瀉法。進針得氣后施瀉法,留針30分鐘。針后患者自覺胸痛明顯減輕,呼吸稍平和,憋氣及紫紺減輕,體溫降至38℃。
次日,取穴同上,針后咳嗽、咯痰明顯減輕,體溫降至37℃,精神好轉(zhuǎn)。隔日又按上穴針1次,臨床癥狀消失,囑飲食調(diào)息。觀察期間,療效鞏固,病未復發(fā)。
(張?zhí)郧遽t(yī)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