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中醫(yī)語:夏季人們飲食不注意常常會引起腸道疾病,出血腹瀉、畏寒等情況。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急性腸道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數(shù)小時至7天,多數(shù)為1~2天。起病前有食入污染食物或與痢疾病人有密切接觸史。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起病急驟,畏寒、寒戰(zhàn)伴高熱、腹痛、里急后重,每天排便多次,膿血便、量少;左下腹痛伴腸鳴音亢進,嚴重者表現(xiàn)為中毒型痢疾。糞便鏡檢可見大量白細胞、紅細胞、膿細胞。
急性腸炎采用針灸治療方法 中醫(yī)學(xué)對痢疾就有記載:《內(nèi)經(jīng)》謂之“腸澼”,《難經(jīng)》稱為“滯下”,均屬痢疾范疇;正式提出“痢疾”病名則在《諸源病候論》中。根據(jù)痢疾有外感時邪,內(nèi)傷飲食,濕阻氣分,熱傷血絡(luò),久則脾腎陽損的病機特點,治療上急性期多清熱、利濕、調(diào)氣、行血,慢性期多以溫補脾腎為基本原則;虛實夾雜者,又當根據(jù)實際情況,標本兼顧,攻補兼施。 (1)體針:急性痢疾取上巨虛或足三里、天樞,配曲池、內(nèi)關(guān),行瀉法,留針30分鐘。中毒性痢疾加合谷、大椎、十宣放血;若食入即吐、不思飲食加中脘。慢性痢疾宜針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三陰交、足三里,并灸神闕、關(guān)元、氣海。采用平補平瀉法或補法,留針30~45分鐘。急性期每日2~3次,慢性病人每日一次。 (2)耳針:取小腸、大腸、直腸下段等穴,毫針強刺激,留針30分鐘,其間運針3~4次,一般每日1~2次,病情嚴重者每日2~3次,持續(xù)3~7天。慢性痢疾加脾、胃、腎、神門、交感,選3~5穴毫針輕刺激,留針10分鐘,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也可用貼耳穴方法,將王不留行籽置于上述穴位,膠布固定,每日按壓3~7次,2~3日換藥一次。 (3)穴位注射:選天樞或足三里穴,用氯霉素注射液2毫升,加入1%普魯卡因溶液0.5毫升,每側(cè)穴位注入一毫升.得氣后注藥,每日一次,7天為一療程?;蜻x長強、天樞(雙)、足三里(雙),將仙鶴草素8毫升注入長強穴,黃連素2毫升注入天樞穴,針刺足三里穴,治療濕熱痢疾。 (4)灸法:取神闕、關(guān)元、氣海、脾俞、腎俞、大腸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每次選2~3穴,用艾條溫和灸,以穴位局部有合適溫熱感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為一療程,適用于慢性痢疾久不痊愈者。 |
|
來自: 易學(xué)微風(fēng) > 《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