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福宮,舊名通玄觀,俗稱符太師庵;位于岐山縣城南6公里處庵里村,為西岐外八景之一。相傳始建于隋唐時期,元初由全真教徒重建,清同治十三年重修,供奉道教諸神。 “資福宮”占地九畝,坐北朝南,雍川河從南蜿蜒流至門前崖下,轉(zhuǎn)而又向東流去。廟對面有五個小原頭,分別有五條小溪匯入雍川河,難怪古代道士選此為風水寶地?,F(xiàn)存有高規(guī)格古建筑神殿一座;高1米、直徑1.2米鈭砂石魚缸一個;高50厘米、柱園60厘米、四邊1米的蓮花柱座一個,還有千年紫金(蘭)樹一顆。原有高約2米、直徑2米左右鑄鐘一口,內(nèi)外刻有文字,以藥方為主,只可惜在大煉鋼鐵年代被砸毀。廟內(nèi)有詩曰:太上道高黑須長,古佛慧眼觀魚缸;仙桃對面獻圣母,五龍前拱朝玉皇。蒼柏五營分四哨,煙霞萬丈放豪光。青碑使鏡光明顯,鐘響十里聲洪亮。 傳說太上老君云游到此,見此處川水秀美,又有廟宇,便和玉皇大帝降駕滯留;龍王巡河恰好經(jīng)過,聞得玉皇大帝在此,便進廟拜見。玉皇大帝見龍王如此勤政,賞酒慰勞。龍王臨別時,高興的搖頭擺尾,形成了雍川河庵里村內(nèi)九道灣。所謂“雍川秀水藏龍影,資福嵐煙伴鳳飛”(張慎立)描述了其神奇所在。數(shù)百年來,“資福宮”香火茂盛,古柏參天,紫氣繚繞。尤以早晚煙霧帶著霞光飄飄然向西北而去,“資褔煙霞朝周公”因此而得名。 數(shù)百年滄桑,“資福宮”歷經(jīng)磨難,又多次修復,有記載的是清同治十三年,庵里村村民把被燒毀的廟宇重新恢復。1953年改為村小學,所幸主殿五間四角翹檐高檔古建筑被作為辦公室保存了下來。無梁門也基本完好無損。無梁門上方鑲一石匾,上書“資福宮”三個大字,門內(nèi)上方石匾記載著全真教張明顯及門徒李元真、聶元璽等。2008年,學校遷出廟宇,該村十三位老人又千方百計恢復了這一古老的道教文化圣地,重繪了太上老君81副壁畫,是這一美好的傳說得以延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