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妻子懷念征夫的詩。當(dāng)時秦師出征時,家人必前往送行壯行,征人之妻當(dāng)在其中。丈夫走后,妻子每每都要回憶起當(dāng)時丈夫出征時的壯觀場面,聯(lián)想丈夫離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給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從而希望丈夫建功立業(yè),博得好名聲,凱旋歸來。字里行間,充滿著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這首詩最能體現(xiàn)詩經(jīng)中“秦風(fēng)”的特點(diǎn),真實(shí)地反映了春秋前期秦國的風(fēng)土人情。在當(dāng)時的秦國,習(xí)武成風(fēng),男兒從軍參戰(zhàn)為國效勞成為時尚。正像本詩夸耀秦師如何強(qiáng)大,裝備如何精良,陣容如何壯觀那樣,秦國舉國崇尚軍事,炫耀武力,這也正是“秦風(fēng)”的一大特點(diǎn)。詩中所描寫的那位女子,眼中所見,心中所想,都帶有“秦風(fēng)”的烙印。在她的心目中,丈夫是一位英俊勇敢的男子漢,他駕著戰(zhàn)車,征討西戎,為國出力,受到國人的稱贊。守著空房,思念常年從軍在外征戰(zhàn)的丈夫,但婦人并沒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沒有流露出類似“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那樣的哀怨情緒,婦人為有這樣一位丈夫而感到榮耀。 在章法結(jié)構(gòu)上,作者對全詩作了精心安排。詩共三章,每章十句,每句四字。每章的前六句贊美秦師兵車陣容的壯觀,后四句抒發(fā)女子思君情意。前六句狀物,重在客觀事物的描述;后四句言情,重在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從各章所寫的具體內(nèi)容看,各有側(cè)重,少有雷同。 先看各章的前六句:第一章的前六句寫車制。“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環(huán)脅驅(qū),陰靷鋈續(xù)。文茵暢轂,駕我騏馵。”其中,“小戎”指兵車。因車廂較小,故稱小戎;“俴(jian)收”指淺的車廂。“俴”,淺意;“收”,軫意,四面束輿之木謂之軫。“五楘(mù)”指用皮革纏在車轅成X形,起加固和修飾作用。五,古文作X意;“梁辀(zhōu)”指車的曲轅。“游環(huán)”指活動的環(huán),設(shè)于轅馬背上;“協(xié)驅(qū)”指一皮條,上系于衡,后系于軫,限制驂馬內(nèi)入。“靷(yìn)”指引車前行的皮革;“鋈(wù)續(xù)”指以白銅鍍的環(huán)緊緊扣住皮帶。鋈,白銅;續(xù),連續(xù)。“文茵”指虎皮坐墊;“暢轂(ɡǔ)”指長轂。轂,車輪中心的圓木,中有圓孔,用以插軸。“騏”指青黑色如棋盤格子紋的馬;“馵(zhù)”指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馬。第二章的前六句寫駕車?!?/span>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騮是中,騧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軜。”其中,“牡”指公馬;“孔”為甚意;“阜”指肥大。“轡”指韁繩。一車四馬,內(nèi)二馬各一轡,外二馬各二轡,共六轡。“騮(líu)”指赤身黑鬣的馬,即棗騮馬;“騧”(ɡuā)指黃馬黑嘴;“驪”指黑馬;“驂”,車轅外側(cè)二馬稱驂。“龍盾”指畫龍的盾牌;“合”指兩只盾合掛于車上?!?/span>觼(jué)”指有舌的環(huán);“軜(nà)”指內(nèi)側(cè)二馬的轡繩。以舌穿過皮帶,使驂馬內(nèi)轡繩固定。第三章前六句寫兵器。“俴駟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縢。”其中,“俴駟”指披薄金甲的四馬”;“孔群”指群馬很協(xié)調(diào)。“厹(qíu)矛”指頭有三棱鋒刃的長矛;“錞(duì)”指矛柄下端金屬套。“蒙”指畫雜亂的羽紋;“伐”指盾。“苑(yūn)”指花紋。“虎韔(chànɡ)”指虎皮弓囊;“鏤膺”指在弓囊前刻花紋。“交韔二弓”指兩張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錯放在袋中;“交”,指互相交錯;“韔”,用作動詞,作“藏”講。“閉”指弓檠。竹制,弓卸弦后縛在弓里防損傷的用具;“緄(ɡǔn)”指繩;“縢(通滕)”,指纏束。 總之,本詩采用了先實(shí)后虛的寫法,即先寫女子所見,后寫女子所想。秦師出征那天,她前往送行,看見出征隊伍的陣容,十分壯觀:戰(zhàn)車列陣,兵強(qiáng)馬壯,兵器精良,其夫執(zhí)鞭駕車,整裝待發(fā),仿佛一幅古代戰(zhàn)車兵陣圖。隊伍出發(fā)后的情景是女子的聯(lián)想,其中既有對征夫在外情景的設(shè)想,又有自己對征夫的思念。 關(guān)于本詩的主題思想,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看法:一、贊美秦襄公說(《毛詩序》等);二、贊美秦莊公說(魏源《詩古微》);三、慰勞征戎大夫說(豐坊《詩傳》);四、傷王政衰微說(朱謀《詩故》);五、出軍樂歌說(吳懋清《毛詩復(fù)古錄》);六、愛國思想說(陳鐵鑌《詩經(jīng)解說》);七、懷念征夫說(劉沅《詩經(jīng)恒解》)。筆者認(rèn)為以懷念征夫之說較為合理。下面我們重點(diǎn)談?wù)劥呵锍跗诩爸衅谇氐恼鲬?zhàn)。
春秋初年,也恰逢秦國建國之初,西戎騷擾不斷。從秦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國君”非子(即秦贏,約前900年—前856年)得封地食邑起到秦第六位國君秦襄公(前778年—前766年,在位12年)正式建立秦國,再從秦襄公下傳九代至秦第十五代國君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前后大約經(jīng)歷了280年的時間。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春秋前期與中期秦國的征戰(zhàn)對象幾乎全是周室西北部的戎族部落(西戎、犬戎等),不過征戰(zhàn)的特點(diǎn)以秦襄公建國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大階段:即襄公立國前與戎族的征戰(zhàn)階段與襄公立國后與戎族的征戰(zhàn)階段。襄公立國前,秦從第四代國君秦仲起就開始了與西戎的戰(zhàn)爭,這一時期的戰(zhàn)爭特點(diǎn)是秦替周室在征討西戎,客觀上是在鞏固周之西部、北部邊陲。但自襄公立國后,情形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秦正式成為周室西方的諸侯大國,秦襄公奉周天子之盟約,率兵為周室討伐西戎,關(guān)鍵是盟約規(guī)定,秦討伐西戎奪得之地盡歸秦有!也就是說,襄公立國前秦與西戎的戰(zhàn)爭是秦在為周王朝賣命;而襄公立國后秦與西戎的戰(zhàn)爭則完完全全是秦在為自己奮戰(zhàn)。秦襄公時即奪得西戎之地地數(shù)百里,既解除了西戎的威脅,又增強(qiáng)了秦國的勢力范圍。秦與西戎間這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到秦第十五代國君秦穆公晚年時才基本結(jié)束;秦穆公定鼎西戎,奪地千里,秦之西部北部后方基本鞏固!《小戎》所寫內(nèi)容,雖與上面所說史實(shí)有關(guān),但不等于說本詩就是直接贊美秦襄公的,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下面,我們就將秦襄公立國到秦穆公定鼎西戎這段百余年的秦國歷史簡述一番。 據(jù)《史記-秦本紀(jì)》記載,秦第六位國君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秦襄公(名敬仲)戰(zhàn)死于岐地伐之戰(zhàn)中,其子秦文公即位。 秦文公為傳秦的第七位國君,公元前765年即位,在位共50年。文公元年,文公將秦之國都又遷回其祖先所居住的“西垂舊宮”;因?yàn)樵谇叵骞辏ㄇ?/font>777年),襄公就把國都東遷至“汧”地,后來襄公在進(jìn)攻岐山時戰(zhàn)死,秦文公即位后只好把國都又遷回到“西垂舊宮”。三年,秦文公率七百兵卒東獵。四年,秦文公來到“汧渭之會”處,即汧水與渭水的交匯之處,在今天的陜西寶雞東部。秦文公在此處感嘆說:當(dāng)初因?yàn)槲覀兊淖嫦取胺亲印睘橹苄⑼躔B(yǎng)馬有大功,就是在這里被周天子封為秦贏而為秦邑的,后來先父襄公在此立國而成為諸侯。此地與秦極有淵源,秦文公占卜大吉,便屯兵營邑于此。十年,秦文公又在今陜西鳳翔縣興建了一座名叫“麟畤”的祭天壇臺,用“三牢”(古稱牛羊豬各一頭叫做“一太牢”,牛羊豬各三頭為“三牢”;“三牢”已經(jīng)很超規(guī)格了,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祭祀時方能如此,秦文公此舉屬于僭越行為)的祭品祭祀上帝。秦文公十三年,有史書記載,文公統(tǒng)治的這個時期,秦地民眾已多教化。十六年,秦文公率兵伐戎,戎兵敗逃。是年秦文公收復(fù)了許多周地遺民,并把秦地東擴(kuò)到了岐山一帶,將岐山以東之地獻(xiàn)于周室。十九年,秦文公得陳寶之地,也就是今陜西寶雞一帶。二十年,秦文公于秦法中加入了“滅三族”的大罪刑罰。秦文公二十七年,砍伐了終南山(當(dāng)時已屬秦國)中的一顆大怪樹“大梓”,擄走了灃水(當(dāng)時亦屬秦國)中的一頭大公牛“豐大特”。四十八年,秦文公太子病死,文公賜其太子謚號為“竫公”,并立“竫公”之長子(秦文公得孫子)為太子。五十年(前716年),秦文公死,葬于西山,即今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的大堡子山,至今其墓地猶在。 是年(前715年),秦文公之孫(秦竫公之子)秦寧公即位(史書也稱其為秦憲公),為秦第九位國君。其父竫公早死,虛名為秦第八位國君。秦寧公二年(周桓王六年),寧公將秦都從其祖先所居住的“西垂舊宮”東遷至新都平陽,也稱“西新邑”,在今陜西寶雞縣東。遷居新都后這年馬上就派兵討伐“蕩社”,也稱“蕩氏”、“杜”、“毫”等,這些地方在今西安市東南,當(dāng)時此地為戎人所居。寧公三年,秦與“毫”戰(zhàn),“毫”大敗,“毫”王奔戎,秦遂滅掉“蕩社”。秦寧公四年(前711年),魯公子翚殺其國君魯隱公,《春秋》中對此有詳細(xì)記載。秦寧公十二年,秦再伐“蕩社”,這次“蕩社”被滅,其地盡歸秦所有。秦寧公十歲即位,在位十二年,死后也葬于“西山”,但此“西山”非其祖父秦文公所葬之西山,秦寧公所葬之“西山”在古秦都雍城,即今陜西鳳翔縣東南的三畤原上。 秦寧公生有三子,長子武公為太子,次子德公與武公系同母“魯姬”所生。秦寧公死后,秦大庶長“弗忌”與任職威壘之官名叫“三父”的人聯(lián)合廢黜太子武公,另立“王姬”所生的“出子”為君;他們廢長立幼、廢嫡立庶之舉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日后便于權(quán)臣專權(quán)獨(dú)斷。公元前703年,年僅五歲的出子即位,為秦第十位國君,史稱秦出公。出子在位六年,十一歲即被“三父”等權(quán)臣所殺。“三父”等權(quán)臣隨后又復(fù)立太子武公為國君。 公元前697年秦武公即位,為傳秦歷史上的第十一位國君,在位二十年。武公元年,秦出兵討伐位于今陜西澄城縣西北的戎族“彭戲氏”部落,后回兵于華山之下。武公三年,以其殺出子之罪,秦武公誅殺了“三父”等權(quán)臣,并滅其三族。武公十年,秦討伐邽邑(今甘肅天水市)、冀邑(今甘肅甘谷縣東,天水市西北)的戎人,并初次在這兩地設(shè)縣。武公十一年,秦又在“蕩社”(今西安市東南)及“鄭”地(西周滅亡前曾是鄭國的國都)設(shè)縣。又于同年滅掉小虢(小虢是羌之別種,其地在今寶雞縣城西南)。秦武公十三年,即公元前684年,大名鼎鼎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即位,當(dāng)時齊、晉在諸侯國中勢力最強(qiáng)。武公十九年(前679年),曲沃武公滅晉,被周釐王封為晉君,列于諸侯,史稱晉武公。次年,即齊桓公七年,公元前678年,齊桓公與諸諸侯會于齊邑“鄄”(今山東省鄄城縣北),周天子封齊桓公為“方伯”,意思是一方諸侯之長。武公二十年(前678年),秦武公死,葬于都城平陽。秦武公本有一子名叫“白”,秦武公不立子“白”而立其弟德公。武公之子“白”被武公封于都城平陽,即為秦國國內(nèi)的小封君;而武公弟秦之新君德公則把秦之國都另遷至新都雍城。 秦德公為傳秦的第十二位國君,在位兩年(前677年—前676年),33歲即位,35歲病亡。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正宮,并在雍州城南的“三畤原”上筑壇臺,以宰殺三百頭牛羊豬的牲畜作為供品進(jìn)行祭祀。秦德公善卜卦,之所以遷都雍城就是因?yàn)椴坟允具w都雍城大吉所為;卜卦又顯示,秦國的后代子孫們可以將秦國的勢力一直東擴(kuò)到黃河邊。秦德公生有三子:長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秦德公死后,其長子宣公立。 秦宣公是傳秦史上的第十三位國君,前675年—前664年在位,在位十二年。秦宣公生有九子,但都不予立,宣公最終傳位于其弟成公。秦成公為傳秦史上的第十四位國君,前663年—前660年在位,在位四年。秦成公有七個兒子,也像他哥宣公那樣不立太子,成公死后,將君位傳予其弟穆公。 秦穆公可是秦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風(fēng)云君主,秦正是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完成并結(jié)束了一百八十余年討伐西戎的征戰(zhàn),最終由秦穆“奪地千里”而公定鼎西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