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哲學具有豐富的內容,其核心則是他的人道觀,孔子罕言天道,然而極為重視人道。他的整個哲學體系,是以人道觀為核心而構建起來的。可以說,孔子的哲學就是人道哲學。 中國哲學在其萌芽之始,就以探求道為根本旨趣。道是天地人,即自然、社會、人生的道理、法則和準則。從大的方面來說,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系天地自然之道,即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道理和法則。人道是社會人生之道,即人生社會變化發(fā)展的道理和準則。中國哲學道的觀念,在殷末周初已經(jīng)形成,至春秋時期而展開為天道人道。諸子百家圍繞著天人之道,進行了熱情的探索和激烈的爭鳴,建立起不同的學派。這些不同的學派,歸根到底,都是站在不同的立場,采取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探索天人之道,得出不同的看法而形成的。 人們對人自身的認識和自覺,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歷程。遠古時代的人,由于思維認識的局限,對神秘的天地鬼神不能理解,充滿了恐懼和崇拜。夏道尊命,教人敬畏天命鬼神,其人蠢愚樸野而不加文飾;殷道尊神,教人敬畏服侍鬼神,重用刑罰而輕視禮教;周道尊禮尚施,重視人的禮節(jié)教化,待人寬厚恩惠,這是現(xiàn)實社會的人際關系問題。從尊天、尊神到尊禮尚施,就是把思維的視角從天神轉向人間,表明人類主體意識的覺醒。 西周初期,輔佐成王攝政的大政治家周公的思想,便是這種尊禮尚施的代表。他“監(jiān)于有夏”、“監(jiān)于有殷”,總結夏、殷亡國的歷史教訓,認為在于“不敬厥德”,君行“暴德”,致民“兇德”,“不孝不友”,因而上下無德,不知為人,社會亂亡。周公認為,要治理社會,安寧百姓,“不可不敬德”。只有治國者“疾敬德”,“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才能化正民眾,勸民“懷德”,使社會達于治平。他制定了禮樂制度,整個國家“明德慎罰”,“明德恤祀”,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明德、尊禮、尚施的文采粲然的文明社會。這便是孔子所贊頌和懷念的“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社會。 到了東周,盡管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暴力流行,然而西周所確立的親人遠神、敬德保民、尊禮尚施的思想傳統(tǒng),仍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爭霸的諸侯在戰(zhàn)爭中體會到,生產(chǎn)的發(fā)展,國力的強盛,戰(zhàn)爭的勝利,都取決于人。誰獲得人民的擁護,誰就能擴地稱雄,實現(xiàn)霸業(yè)。因此,對于國家、君主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天命鬼神,而是人。一些思想家鮮明地提出了“皇天輔德”、“民為神主”的思想。虞國大夫宮之奇說:“鬼神非人實親,唯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碧斓毓砩癫⒉粚P钠珢壅l,而是誰有德便保佑誰。隨國大臣季梁說:“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泵癯闪松竦闹髟?,鬼神之情,順民意而行。圣明之王應該順成民意,然后才祭祀鬼神?!皣鴮⑴d,聽于民,將亡,聽于神?!表槼扇嗣?,國家將興旺。寄托鬼神,國家便敗亡?!凹漓胍詾槿艘病?。對神的祭祀,目的是為人,而不是為神。人的主體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尊重。 對人及其活動的重視,促使了人們對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人生道理的探索。春秋時期,人們已開始提出天道、人道觀念?!疤斓阑驶?,日月以為常,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比赵碌倪\行,晝夜的交替,陰陽的變化,這便是天道。天道是人們活動所必須遵循的。而人道,則是人的“思樂而喜,思難而俱,人之道也”的自然情感,“救災恤憐”的同情心,“忠信篤敬”的德行,“卑讓節(jié)義”的禮樂儀節(jié)。總之,一切人之為人的根據(jù)和道理,都是“人之道”。 孔子以追求人道為自己終生的探索目標。他誓言“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作為積極入世而又尊重傳統(tǒng)的思想家,他始終直接面對社會人生現(xiàn)實,不懈地總結、探索人生的真諦。對于天,孔子只是當作無言而運行的客觀存在。而對于鬼神,孔子不但“不語怪力亂神”,而且宣稱“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重視的是人和社會,著力于探求如何做人、如何治國,探求人道。 孔子對人道的認識和發(fā)展,是在反省回應春秋時期社會文化危機和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道德精神的基礎上產(chǎn)生形成的。他關切的是現(xiàn)實社會的運行發(fā)展,尋求的是理想人道的建構實施,因而不言超越人生社會外在異己的“怪力亂神”。而這一系列的思想提出有著深刻的歷史、人生背景。 一、社會歷史背景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發(fā)生大變革的時期,從經(jīng)濟體制深刻變革、政治利益身格局深刻調整到社會結構深刻變動,以及文化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經(jīng)歷著激烈的碰撞、沖突、交織變革之中。社會體制的交替變革和文化思想更新遞進,導致了傳統(tǒng)的等級社會體制和禮樂綱紀規(guī)范失去了對人們的行為和意識的維系約束,而新的社會體制和綱紀規(guī)范又沒有得到完備形成和鞏固,因而整個社會處于秩序失控、綱紀失范的動蕩混亂之中。面對著諸侯力政、百姓涂炭、禮樂崩壞、人倫不理的嚴峻社會危機。文化思想逐漸轉移到了以高揚人的主體存在價值為中心的人學文化。 首先,鐵制工具的出現(xiàn),牛耕的使用以及農田水利工程的興建,使生產(chǎn)力有了巨大的提高,為人道觀的提出提供了契機。 公元前594年(即魯宣公十五年),以“初稅畝”為標志的土地私有制的正式出現(xiàn),使得一方面社會生產(chǎn)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舊的生產(chǎn)關系正在日益發(fā)生沖突蕩漾。人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正在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以前人被自然的束縛而轉向以人為生產(chǎn)力的主體。在春秋之前,人和自然關系主要是“神為人之主”,由于當時人類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對風雨雷電特別對自然災害等自然現(xiàn)象無法理解,而產(chǎn)生驚異和恐懼。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們通過一些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漸漸能夠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人們原前依附自然的關系在觀念中開始出現(xiàn)轉變。至春秋時期,已經(jīng)有了一些士官和大夫提出了具有人和自然關系的“天道遠,人道邇”、“吉兇由人”等等命題。使得一些思想家的焦點由自然(神、天)轉向人事。同時,在生產(chǎn)中人們越來越清晰認識到人自身的力量和重要性,也看到了人高貴于萬物的主體性,人道思想至此有了呼之欲出的契機。 其次,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禮崩樂壞的政治制度正在經(jīng)歷著激烈的沖突碰撞,為人道觀的提出提供了必要性。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政局動蕩、戰(zhàn)爭不止。一方面,自平王東遷以后,政治權力中心日益下移,諸侯越來越具有自主性,天下的權威已經(jīng)衰落?!岸Y樂征伐自天子出”轉向“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諸侯利用“尊王”的名義各個發(fā)展自己的經(jīng)濟、軍事實力,擴大自己的領地和增加自己的屬民,發(fā)動各諸侯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而在戰(zhàn)爭過程,人口成了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一個關鍵的因素,各諸侯國開始重視對人的重視以及開始以“民本“為口號發(fā)展本國人口。固然,在諸侯看來,人是工具性價值,重視人是發(fā)動戰(zhàn)爭和增強國力的手段,但畢竟是已經(jīng)重視人和關注人,為人道觀的提出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 “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周室的衰微,政治權力中心的下移,引起了禮崩樂壞,社會利益結構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春秋時期,禮作為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制度開始受到?jīng)_擊。“八佾舞于庭”、“季氏旅于泰山”等等的“僭越”事件經(jīng)常發(fā)生,“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等違背倫理名分的事情也有所出現(xiàn)。整個社會利益關系錯綜復雜,人際關系變幻莫測。舊奴隸主貴族、新興奴隸主、奴隸、地主、農民等諸多社會階層交織,各種利益群體發(fā)生激烈沖突。如何處理好這些階層關系,給這個錯綜的關系有個正常的倫理名分,成了當時一些思想家思索的重要的問題,也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為人道觀的提出提供了現(xiàn)實的必要性。 再次,春秋時期士階層的出現(xiàn)和學術下移,進而使得文化多元化、民眾化,為人道觀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條件。 根據(jù)文獻資料記載,我國奴隸社會最初的學校、教育和學術,是被國家所壟斷,即是“學在官府”。當時的學校即是“官學”,整個文化是被壟斷起來,而作為下層的平民和奴隸是很難占有文化資源。文化的內容也是以官方規(guī)定的特定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夏商已經(jīng)在文化有所發(fā)展,但這些文化是以“官學”發(fā)展的形式。而夏商以“神鬼”為精神信仰,這也使得文化忽視人的發(fā)展。西周“學在官府”有著重要的發(fā)展,同時也揭開了學術下移和學在民間的歷史序幕,開始使得文化主體出現(xiàn)普遍化和民眾化的趨勢。 至春秋時期,由于政治中心下移和經(jīng)濟的變革,以及諸侯的“僭越”,使得學術下移,出現(xiàn)了“私學”,文化主體由官府下移到民間。由于戰(zhàn)爭和大國爭霸的發(fā)生,使得很多檔案文獻隨著官吏和士階層而外流,社會階層的變化使得一些舊貴族變成普通百姓,一些士階層降為“不知而議論者”。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使得“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文化民眾化、世俗化、多元化的發(fā)生,一些士階層通過辦立“私學”進行“有教無類”的文化傳播,為人道觀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條件。 二、人生經(jīng)歷背景 在春秋時代的諸侯列國中,孔子出生地魯國的國勢一直比較衰弱,但它卻是被周人的“禮”文化侵染最深和保存文化典籍最多的地方?!蹲髠鳌分杏写罅坑涊d:“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濒攪鴮τ谥芏Y——包括倫理制度、觀念形態(tài)、禮器典籍的保存都是比較完整的、豐富的。正是魯國的這種文化環(huán)境,陶冶了孔子對周的文化傳統(tǒng)無限景仰的感情,同時也形成了孔子維護、繼承周的文化傳統(tǒng)的志向。通過魯國保存的豐富的文化歷史典籍,孔子獲得了一種極為清晰的歷史觀,并在歷史感中賦予了以人道為內容的價值觀??傊攪奈幕h(huán)境孕育了孔子的人道觀。 孔子個人的身世遭際也隱藏一種承續(xù)殷周之際倫理道德觀念并進一步發(fā)展呈現(xiàn)出新的理論特色的人道觀因素?!蹲髠鳌酚涊d,孔子先祖弗父何是宋湣公的世子,但他沒有繼承君位,而讓國于其弟鮒祀(宋厲公),所以《左傳》稱孔子為“圣人之后也”。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輔佐宋國戴公、武公、宣 孔子的身世,特別是他那充滿困厄的個人經(jīng)歷,使他觀察到、體驗到貴族生活藩籬之外的那些更廣大的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這就拓寬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他那“為國以禮”、“為政以德”以復興東周為己任的屬于貴族性質的政治理想之外,又產(chǎn)生了一種更寬廣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作為一般人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理想。建立在這種更加廣闊、超過了貴族性質的精神世界基礎上的孔子人道觀思想,推進了殷周以來突破原始宗教觀念而發(fā)展形成的人道觀。 三、時代特征和自身特點的結合決定了其人道觀的提出 春秋時期處于社會轉型、經(jīng)濟轉軌的變革時期,而正因為政治、經(jīng)濟、社會、思想等發(fā)生各種的變化,而引發(fā)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何關注人成為了當時一些士大夫的使命。而孔子正在這種時代的大背景下出生,再加以他那充滿困厄但又深深帶有濃厚的魯文化的身世,使他觀察到、體驗到貴族生活之外的那些更廣大的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正因為這種因素促使著他更進一步把繼承而來的文化道德觀念發(fā)展為人道主義。蘇文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