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所敗后,在吳國首都給夫差當了兩年多的馬夫,后來越國大臣通過文種、范蠡的多方打點才回到越國。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秣馬厲兵準備報仇。培養(yǎng)實力需要時間。在這期間,為了麻痹吳王的斗志,勾引吳王腐化墮落,他又采納了范蠡和文種的建議,實施三十六計中最溫馨而又是最惡毒的一計:美人計。結(jié)果,西施被選中。經(jīng)過三年的教習,越王才恭恭敬敬地將她送到吳國。西施果然不負眾望,把吳王迷得五迷三道,不思政事,最后被勾踐所敗。 正史到了這里就打住了,至于為復國付出青春的西施是什么結(jié)局,沒有記載。但是,有一些人卻沒有放棄追尋西施的下落。于是有了幾個版本。
上面這個頗為浪漫的說法出自《越絕書》,以及明代戲曲作家梁辰魚編成的《浣紗記》等著作。 西施的去向還有一種說法是:吳越戰(zhàn)爭之后,西施被安置回鄉(xiāng),在風景秀麗的若耶溪畔,度過了晚年。不過,這只是后代學子的一種善良的愿望,在歷史上找不到根據(jù)。
以上三種說法中,第三種說法更符合歷史的必然。假如西施真有其人,也不過是一個只因天生麗質(zhì),而在吳越政治斗爭充當了工具的農(nóng)家女子。滅吳后,“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匆豢捶扼怀鎏?、文種被殺,就知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