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以下關(guān)于中藥材桔梗的介紹內(nèi)容由諸多中醫(yī)藥網(wǎng)管理員整理自《中華草本》《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匯編》等資料,內(nèi)容僅供參考與學(xué)習(xí),不宜當做私自用藥桔梗的參照,請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
- 【名稱】:
- 桔梗
- 【英文名】:
- platycodon root、Chinese bellflower、Japanese bellfl
- 【拼音】:
- jié gěng
- 【別名】:
- 符蔰、白藥、利如、梗草、盧茹、房圖、薺世紀、苦梗、苦桔梗、大藥、苦菜根
- 【藥材類別】:
- 根莖類
- 【性味】:
- 味苦;辛;性平。
①《本經(jīng)》:辛,微溫。
②《別錄》:苦,有小毒。
③《藥性論》:苦,平,無毒。
- 【歸經(jīng)】:
- 入肺、胃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少陰、手太陰。
②《品匯精要》:行足太陰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手太陰、少陰,兼入足陽明胃經(jīng)。
- 【入藥部分】:
- 桔??浦参锝酃5母稍锔?。
- 【產(chǎn)地和分布】:
- 喜溫和涼爽氣候。苗期怕強光直曬,須遮蔭,成株喜陽光怕積水??垢珊?,耐嚴寒,怕風(fēng)害。適宜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土質(zhì)疏松而含腐殖質(zhì)的砂質(zhì)壤土上栽培。
主產(chǎn)于安徽、河南、湖北、遼寧、吉林、河北、內(nèi)蒙古等地。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植物體內(nèi)有乳汁,全株光滑無毛。根粗大肉質(zhì),圓錐形或有分叉,外皮黃褐色。莖直立,有分枝;葉多為互生,少數(shù)對生,近無柄,葉片長卵形,邊緣有鋸齒;花大形,單生于莖頂或數(shù)朵成疏生的總狀花序;花冠鐘形,藍紫色或藍白色,裂片5。蒴果卵形,熟時頂端開裂,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暗藍或暗紫色。根可入藥,有宣肺、祛痰、排膿等功用。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燒灰研末敷。
- 【注意事項】:
- 陰虛久嗽、氣逆及咳血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畏白及、龍眼、龍膽。
②《藥對》:忌豬肉。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消石、石膏療傷寒。
③朱震亨:下虛及怒氣上升者不宜。
④《本經(jīng)逢原》:陰虛久嗽不宜用,以其通陽泄氣也。
- 【桔梗的功效與作用】:
- 宣肺;祛痰;利咽;排膿。主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胞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用于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
①《本經(jīng)》:主胸脅痛如刀刺,腹?jié)M,腸鳴幽幽,驚恐悸氣。
②《別錄》: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fēng)痹,溫中消谷,療喉咽痛。
③《藥性論》: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
④《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止霍亂轉(zhuǎn)筋,心腹脹痛,補五勞,養(yǎng)氣,除邪辟溫,補虛消痰,破癥瘕,養(yǎng)血排膿,補內(nèi)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義》:治肺癰。
⑥《珍珠囊》:療咽喉痛,利肺氣,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氣壅及痛,破滯氣及積塊,(除)肺部風(fēng)熱,清利頭目,利竅。
⑧《綱目》: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
⑨《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催乳。
- 【附方】:
- ①治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金匱要略》桔梗湯)
②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溫服。(《簡要濟眾方》)
③治喉痹及毒氣: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千金方》)
④治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上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⑤治傷寒痞氣,胸滿欲死:桔梗、枳殼(炙,去穰)各一兩。上銼如米豆大,用水一升半,煎減半,去滓,分二服。(《蘇沈良方》枳殼湯)
⑥治牙疳臭爛:桔梗、茴香等分。燒研敷之。(《衛(wèi)生易簡方》)
(本文由中醫(yī)藥網(wǎng)整理或引用,內(nèi)容僅供參考,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謝謝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