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不少文人學者在他們撰寫的有關諸葛亮的傳說著作中,依據(jù)《三國志》中“玄卒,亮躬耕隴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的記載,認為他在叔父諸葛玄死后,孤苦無依、生活窘困,又不愿寄人籬下,便隱居隆中,過著自食其力、清貧素苦的生活,并且以此將諸葛亮自稱的“布衣”解釋為貧苦出身的百姓。 上述見解是有欠妥當?shù)摹?/p> 首先,諸葛亮出身仕宦世家先祖諸葛豐是西漢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是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是豫章太守。來到襄陽后,兩個姐姐先后門當戶對地嫁進了當?shù)孛T大姓蒯氏、龐氏家族,加上蔡氏豪強也是他的親戚。有這么多豪門姻親,他的溫飽還會出現(xiàn)問題嗎? 其次,荊州劉表“愛民養(yǎng)士”,對那么多非親非故的來襄人士都能撫慰有加、安置妥當,何況一個山東老家故舊的侄兒,后來又成為自己姨表親戚的諸葛亮呢? 再次,如果說他到隆中躬耕是為了生計,以勞動為生的話,他哪有那么多時間廣交賢士,博覽群書,秉燭夜論天下事,全面了解和掌握群雄混戰(zhàn)的信息,等到劉備三顧之后,能馬上拿出一篇分析精妙、預測準確的“千古奇策”呢? 依筆者看來,諸葛亮隱居隆中的真正原因不外乎:一、他不愿入仕劉表政權,劉表本人封閉自守、優(yōu)柔寡斷的政治態(tài)度和他的遠大抱負不相容;二、深受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師長的影響,他們以農桑書琴自娛,高雅清白的處世風格和不仕劉表、人格自重、傲視權責的政治態(tài)度對正處于成長時期的諸葛亮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至于“布衣”一詞,在《三國志》中含義頗多。較典型的有:一、直指麻布衣服;二、意指平民;三、引申為普通;四、意指尚未做官的讀書人。其中第四種用法使用最廣泛,諸葛亮自稱的布衣也應該這樣理解,即是指尚未入仕的讀書人。 所以說,諸葛亮在隆中時期是一個尚未跨入政界正蓄勢待發(fā)的讀書人,而不是靠種田維持生計的貧苦百姓。 |
|
來自: 宛平2008 > 《歷史、時政、沿革》